0%

杂曲歌辞。宫中乐

2025年07月05日

网户交如绮,纱窗薄似烟。乐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黄山一夜雪,渭水雁声多。

仲素

译文

网户交如绮,纱窗薄似烟。
雕花的门窗交错如锦缎,轻薄的纱窗宛如烟雾。
乐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
演奏着天上的仙乐,人似月宫中的神仙。
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
打开翠玉匣中的明镜,珠钗上悬挂着步摇。
妆成只畏晓,更漏促春宵。
梳妆完毕只害怕天亮,更漏催促着春宵短暂。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
江边的果实如瑶池的仙果,金盘盛着井水结成的冰。
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甘泉宫中避暑,台殿上晨光凝结。
月彩浮鸾殿,砧声隔凤楼。
月光洒在鸾殿上,捣衣声隔着凤楼传来。
笙歌临水槛,红烛乍迎秋。
临水的栏杆边笙歌阵阵,红烛刚刚点亮迎接秋天。
奇树留寒翠,神池结夕波。
奇异的树木保留着寒翠,神池中傍晚的波纹荡漾。
黄山一夜雪,渭水雁声多。
黄山一夜之间覆满白雪,渭水边传来阵阵雁鸣。

词语注释

网户:雕花的门窗。
步摇: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行走时摇动。
更漏:古代计时器,此处指时间。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的居所,此处比喻珍贵。
砧声: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
鸾殿:指华丽的宫殿。鸾(luán),传说中的神鸟。
凤楼:指华丽的楼阁。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宫中乐》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中的宫廷雅韵

《宫中乐》组诗诞生于开元天宝年间,彼时大唐宫阙巍峨,太液池畔笙歌不绝。玄宗设教坊、立梨园,将胡部新声与清商旧乐融合,遂有"乐吹天上曲"之妙境。诗中"纱窗薄似烟""珠钗挂步摇"等句,恰是《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宫女数百饰以珠翠,衣以锦绣"的真实写照。

宫廷生活的艺术凝练

组诗以四时更替为暗线,展现深宫秘景:

  • 春宵之旖旎:"妆成只畏晓"呼应《开元天宝遗事》中杨妃"每宿酒初消,多苦肺热",需凌晨吸花露的记载
  • 夏殿之清凉:"金盘露井冰"暗合《唐会要》所述含凉殿"座后水激扇车,四隅积水成帘"的避暑奇观
  • 秋夜之华美:"红烛乍迎秋"应和《杜阳杂编》所记宫中七夕"以锦结成楼殿,列瓜果酒炙"的乞巧盛况
  • 冬晨之空灵:"黄山一夜雪"化用《明皇杂录》中"帝初登黄山,见白露凝霜"的巡游记忆

诗乐交融的创作语境

据《乐府诗集》考,此类杂曲多由翰林待诏应制而作。王维《奉和圣制十五夜燃灯》中"金吾不禁夜"之句,与本组诗"更漏促春宵"同属宫廷应制诗的典型意象。诗中"砧声隔凤楼""渭水雁声多"等句,实为教坊歌伎演唱时"声中无字,字中有声"(《碧鸡漫志》语)的特殊处理手法。

安史之乱前的最后华章

组诗末章"黄山一夜雪"似有谶纬之味。天宝后期,玄宗常幸骊山华清宫,《杨太真外传》载其"每岁十月幸,岁尽始返"。诗中"渭水雁声"意象,恰成为《长恨歌》"行宫见月伤心色"的前奏,在珠玉琳琅的字句间,已隐约可闻渔阳鼙鼓的余响。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宫中乐》以五组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唐代宫廷生活的华美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其"以微观镜像折射盛唐气象",四联诗恰似四幅工笔团扇,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宫廷的昼夜晨昏。

第一联"网户交如绮,纱窗薄似烟"运用通感手法,将建筑细节转化为视觉盛宴。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指出:"'交如绮'三字写尽唐代窗棂工艺之精,而'薄似烟'的比喻使建筑获得云雾般的轻盈质感。"后两句"乐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巧妙化用《霓裳羽衣曲》典故,周勋初《唐诗文献综述》认为此联"将人间乐舞升华为仙境幻象,体现盛唐宫廷艺术的飞升意象"。

第二联聚焦闺阁晨妆的微妙时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赏析"翠匣寒镜"的意象组合:"寒字既写镜之清冷,又暗喻宫女孤寂,与温庭筠'照花前后镜'异曲同工。"而"更漏促春宵"五字,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赞叹:"以计时器拟人化写法,道尽红颜对时光流逝的隐忧。"

第三联的宴饮场景展现皇家气派。葛晓音《八代诗史》解析"金盘露井冰":"瑶池、露井的仙凡意象叠加,配合'避暑'的实际功用,体现唐代宫廷'以奢为美'的审美趣味。""台殿晓光凝"的"凝"字尤为精妙,莫砺锋《唐诗与宋词》称其"将晨光具象化为可触摸的琉璃,暗含李商隐'碧城十二曲阑干'的意境"。

尾联转入秋夜意境。学者蒋寅在《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中激赏"月彩浮鸾殿"的动态描写:"'浮'字使月光具有流体质感,与水下砧声构成空间蒙太奇。"而结句"黄山一夜雪"的突然转境,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以边塞意象收束宫廷主题,暗示安史之乱前的历史寒意,体现诗人敏锐的时代预感。"

全诗最动人的在于其"以乐景写哀"的笔法。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所言:"珠钗步摇的璀璨背后,是更漏催促的生命焦虑;瑶池仙果的盛宴之下,藏着雁过渭水的乡愁。"这种华丽与寂寥的交织,正是唐代宫怨诗最典型的审美特征。

点评

诗词杂曲歌辞·宫中乐评析

名家点评辑录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
"『乐吹天上曲,人是月中仙』二句,以缥缈之笔写宫廷笙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纱窗薄似烟』五字尤妙,恍见盛唐宫女罗衣轻透的仙姿。"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章皆用金玉珠翠字而不落俗套,盖以『寒镜』『夜雪』等冷色调剂,遂成晶宫鲛室之奇。结句『渭水雁声多』忽转空远,似霓裳曲罢忽闻塞外笛声。"

袁枚《随园诗话》论:
"避暑甘泉之章最得含蓄之致,『台殿晓光凝』五字写尽皇家气象。然『妆成只畏晓』句尤耐寻味——六宫粉黛非畏天明,实惧韶华之易逝耳。"

叶嘉莹《迦陵论诗》解:
"此组诗如缀珠编贝,『砧声隔凤楼』『神池结夕波』等句,皆以听觉通视觉。唐代宫廷诗之集大成者,在富丽中暗藏时序惊心之叹,红烛鸾殿终不抵黄山一夜雪。"

钱钟书《谈艺录》析:
"『江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十字用《汉武故事》典而如盐入水,对仗精工却似信手拈来。后主『玉楼瑶殿』之奢,至此化作水晶帘内一脉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