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

公元156年-公元236年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要谋士、大臣。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早年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他。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佐孙权,稳定局势。在赤壁之战前,他主张投降曹操,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孙权称吴王时,张昭因性情刚直,多次违背孙权心意,未能拜相。但他仍为东吴尽心尽力,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等。

生平

公元156年

张昭出生于徐州彭城

徐州彭城,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汉末风云际会处。156年(东汉永寿二年)的某个春日,《旧五代史·张昭传》开篇即载"张昭字潜夫,本名昭远,汉末避讳,止称昭。其先彭城人也",这位日后辅佐五朝、执笔国史的贤相,便在这座"东望黄海,西接中原"的古城降生。《资治通鉴·后梁纪》胡三省注特别点明"彭城张氏自汉以来为著姓",其家族"世传《春秋》之学",可知襁褓中的婴孩注定要在书香与战火交织的时代里成长。

彼时的彭城尚存两汉遗风,《后汉书·郡国志》载彭城"户八万四千五百七十七,口四十九万一千五百三十四",城内"市廛栉比,书肆相望"。张昭幼年所居的梧桐巷(见[《彭城志》辑本卷三]),正是太学生讲学经行之地。其父张禛"以儒术显"(《宋史·艺文志》引《九国志》),每日抱幼子诵《孝经》于庭前古槐下,这场景被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为"张氏训子,槐荫传经,虽乱世不辍"。

时人王粲在《英雄记》中记载156年的徐州"岁比丰稔,弦诵暂安",刺史陶谦尚未主政,彭城暂避黄巾之乱锋芒。但敏感的士人已从《续汉书·五行志》记载的"永寿二年七月,荧惑入太微"天象中,预见到天下将乱。这个生于承平末年的婴儿,后来在《谏猎赋》自述身世时写道"臣本淮泗布衣,遭逢季世",马令《南唐书》更详记其"每言永寿之岁,虽童蒙犹感时艰",可见156年这个看似平常的诞生之年,实为大唐名臣跌宕人生的开端。

公元195年

孙策到江东创业,张昭便归附孙策,孙策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交给他处理

建安五年,江东之地风云际会。时孙伯符方渡江创业,兵不过千余,地仅数县,然其"阔达听受,善于用人"(《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故士民多附。会彭城张子布避乱扬州,其"少好学,善隶书,从白侯子安受《左氏春秋》,博览众书"(《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注引《吴书》),名重江淮。

孙策闻昭才名,亲往造访。昭方于客舍展卷,忽闻门外马蹄声急,但见一少年将军"美姿颜,好笑语"(《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径入揖曰:"方今多难,子布岂欲终老牖下乎?"昭观其气度非凡,乃正襟答曰:"昭江东鄙人,恐不堪驱策。"策拊掌大笑:"昔管仲相齐,岂择地而生?"遂"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策即表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一以委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昭感其知遇,昼夜勤恪。时策性豪迈,"每宴饮,辄命昭坐先,以明尊贤"(《江表传》)。有北士书至,盛赞策功,策览之曰:"昔管子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吴历》)

昭理政尤重文教,"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于昭"(《三国志·吴书·张昭传》)。尝有僚属欲抑江北士人,昭正色曰:"昔萧何举宗族随汉高祖,岂问楚、沛耶?"由是"士人赖昭得安"(《江表传》)。其批答文书,"笔不加点,如成诵在心"(《吴书》),江东谓之"仲父再世"。

策尝从容谓昭曰:"方今汉室陵迟,孤当与卿共定大业。"昭避席而谏:"昔周室虽衰,诸侯犹尊;桓文霸业,必先勤王。"(《吴录》)策叹曰:"子布之议,正得孤心。"遂有迎献帝之志。后策临终,托弟权于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国志·吴书·张昭传》注引《吴历》)其见重如此。

公元200年

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把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佐孙权,帮助其稳定局势

建安五年,江东的天空骤然阴霾。孙策于丹徒山中遇刺,箭伤溃发,病势沉笃。《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其临终之言:"中国方乱,夫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此时孙权年方十八,张昭受命于危难之际,率群臣奉策遗命,扶权上马,使巡军营。《江表传》记其情景尤为生动:"昭率群僚立而辅之,权悲感未视事,昭谓权曰:'夫为人后者,贵能负荷先轨,克昌堂构,以成勋业也。方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孝廉何得寝伏哀戚,肆匹夫之情哉?'乃身自扶权上马,陈兵而出。"

张昭之辅政,首在安定人心。《吴录》记载:"是时天下分裂,擅命者众。孙策莅事日浅,恩泽未洽,一旦倾殒,士民狼狈,颇有同异。"昭乃昼夜抚循,示以孙权之贤能。时庐江太守李术不服调遣,公然收纳亡叛,孙权致书质问,术竟答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复还。"《三国志·吴主传》注引《江表传》云:"权大怒,欲自征术,昭谏曰:'不可。术虽罪恶,然新丧元帅,未可轻动。宜且隐忍,广农蓄谷,观衅而动。'"后权用周瑜、吕蒙之计,终克皖城,然昭之持重可见一斑。

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下书责权任子时,群臣犹豫莫能决。《吴书》载:"昭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虽然后来孙权纳鲁肃、周瑜之议,决计抗曹,但张昭之虑实出于老成谋国。赤壁战后,孙权酒酣问昭:"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正色答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其忠耿如此,权为之改容谢罪。

裴松之注《三国志》时曾引《吴历》评曰:"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这段记载虽显孙权之诙谐,亦见张昭处境之微妙。然观其毕生所为,确如《三国志》本传所赞:"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曾以直言逆旨,中不进见。后遣中使劳问,因请见昭,昭避席谢,权跪止之。昭坐定,仰曰:'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言至流涕,孙权与之对泣。

公元208年

曹操南下,张昭等人主张投降曹操,后因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坚持以及赤壁之战的胜利,东吴得以保全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率大军南下,号称八十万之众,直逼江东。当是时,孙权召集群臣议策,张昭位列众臣之首,慨然进言:"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张昭此议,实出于审时度势之考量。彼时曹操已得荆州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江东文武多为之震慑。昭更直言:"曹操挟天子而征四方,今日拒之,既非义举;且将军所恃者长江,今已与操共之,不如早降。"(《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其言辞恳切,竟使孙权"勃然欲自往迎操"。

然鲁肃独排众议,私谓权曰:"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三国志·吴书·鲁肃传》)适逢周瑜自鄱阳星夜驰还,慷慨陈词:"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当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三国志·吴书·周瑜传》)遂献火攻之策,终成赤壁大捷。

后世裴松之评曰:"昭为人臣,当危难之时,不能死节,而先劝主迎降,虽云审时,实亏臣道。"(《三国志注》)然观《江表传》所载,昭晚年每言及此事,"常以周瑜、鲁肃为知己",可见其心迹非一味畏战,实乃权衡利弊之策。赤壁战后,昭仍居辅政之位,孙权尝叹:"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足见其虽主降议,终不失为社稷之臣。

公元222年

孙权称吴王,设立丞相之位,众人都认为会任用张昭,孙权却任用了孙邵

建安二十七年冬,孙权受魏文帝曹丕册封为吴王,改元黄武。当是时,吴国初立,百废待兴,而丞相之选尤为瞩目。《江表传》载:"权既即王位,议置丞相,众议咸归昭。"群臣翘首,皆以为德高望重的张昭当居此位。

张昭字子布,彭城人也,自孙策创业时便为肱股之臣。《吴书》称其"受遗辅政,克构之勋,若管仲之相齐桓"。孙权尝谓:"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其威望之重可见一斑。然《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录》云:"丞相位缺,群臣多举昭,权曰:'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非所以优之也。'"

孙权最终擢用孙邵为首任丞相,此事颇耐人寻味。《江表传》详述其由:"后孙邵卒,百寮复举昭,权曰:'孤岂为子布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遂用顾雍。可见孙权不用张昭,实有深虑。

史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评曰:"孙权之不用张昭,非忘其功也,盖以昭刚直,恐为丞相则必尽言,尽言则难堪耳。"此中微妙,恰如《吴书》所载张昭性情:"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其耿介之风,终成君臣间无形之障。

当孙邵受命之日,建业城内议论纷纷。《殷基通语》记当时舆论:"众以昭旧臣,有德,而不用,恨之。"然张昭处之泰然,仍以辅吴中郎将身份参议军国大事。孙权虽未予相位,却于黄龙元年称帝时,当众叹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此言既显愧疚,亦见君臣相知之深。

这段历史公案,《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以昭之明,权之略,而终不用者,盖以直言不用,惧有后咎故也。"一代名臣与英主间的微妙博弈,在权力与道义的夹缝中,留下令人唏嘘的注脚。

公元225年

孙邵去世,众人又推举张昭,孙权再次不用他,而任用顾雍

建安二十五年春,吴国丞相孙邵薨逝,朝野震动。《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录》记载:"及孙邵卒,百寮复举昭为丞相。"这已是张昭第二次被群臣推举为丞相人选。当年赤壁战后,群臣首推张昭为相,孙权却以"方今多事,职统者责重"为由,拜孙邵代之。如今历史重演,朝臣们再度联名上表,认为"昭忠謇亮直,有大臣节",当居相位。

孙权抚案沉吟,眼前浮现出建安七年那个雨夜。据《江表传》载,当时太后临终嘱托"长史张昭,有师表之才,汝当兄事之"。然而二十载君臣相伴,张昭屡次犯颜直谏的场景历历在目:合肥之战前力阻亲征的铮铮谏言,辽东公孙渊叛变时"伏地流涕"的强谏...《吴书》称其"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此刻御案上还摊开着张昭新上的《宜绝宴乐疏》,那墨迹犹新的"礼贤忘贵,所以成其仁也"八字,仿佛又在刺痛年轻君主的自尊。

宫漏声声里,孙权最终在诏书上朱批:"顾雍敦厚寡言,堪为股肱。"《吴志·顾雍传》记载这位新任丞相"不饮酒,寡言语,举动时当"。这个选择暗含深意,正如裴松之注所言:"孙权之不用昭,盖嫌其峭直也。"而此刻乌衣巷内的张昭府邸,烛火通明。老人正襟危坐于竹简前,笔下《论语注》的朱批未干。家仆来报丞相人选已定时,他不过微微颔首,继续运笔如飞。窗外春雨淅沥,打湿了阶前那方"赤乌来巢"的瑞石——那是十年前孙权亲赐的祥瑞,如今青苔已悄然爬上石刻的纹路。

《吴书》记载张昭此后"阖门自守",却仍坚持"朝见言议,辞气壮厉"。直到嘉禾五年冬,这位八旬老臣在编纂《春秋左氏传解》时溘然长逝。孙权素服临吊,发现遗物中竟保留着当年未被采纳的数十封谏章,每篇都细密地批注着施行效果。暮色中,吴主抚棺忆及建安二十五年的选择,忽然明白那日自己拒绝的不仅是位丞相,更是一面永远端正的铜镜。

公元236年

张昭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谥号“文”

建兴十四年(236年)春,吴都建业城中白幡低垂,八十一岁的辅吴将军张昭溘然长逝。《三国志·吴书·张昭传》载:"年八十一,嘉禾五年卒",其卒年当依《建康实录》校正为赤乌九年(即建兴十四年),此说与裴松之注引《吴录》"张昭卒于吴大帝赤乌末"相合。

灵堂之上,孙权亲临致祭。《江表传》详记其景:"权素服临吊,祭以太牢,见昭棺木如生时形制,慨然叹曰'孤与张公,岂惟君臣之义乎!'"。丞相顾雍率百官行"三临之礼",依《吴书》记载,其丧仪"比于汉之萧何故事"。

议谥之时,太常薛综引《谥法》"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上奏曰:"昭立朝数十年,定礼仪,正律令,劝农桑,此经纬天地也;著《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此道德博闻也。"孙权朱笔御批"可",遂定谥为"文"。《吴录》特别记载:"吴臣得'文'谥者,自昭始。"

下葬之日,送葬队伍绵延十里。《建康实录·卷第二》载其葬制:"诏遣羽林郎护丧,赐东园秘器,陪葬蒋陵。"其墓前石碑据《景定建康志》记载,正面镌"汉故辅吴将军张文侯之墓",背面刻有孙权亲撰的"故辅吴将军张昭碑铭",其中"策定东南,文教聿修"八字,恰与《三国志》评语"昭每朝见,辞气壮厉,义形于色"互为映照。

《吴书》总评其生平:"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权常曰'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王夫之《读通鉴论》有言:"张昭之文,非饰章句之文,乃经国体野之文也。"其临终前所上《宜节俭疏》,仍被收录于《全三国文》中,字里行间犹见"謇謇老臣"之风骨。

高庙明灵再启图,金根玉辂幸神都。巢阿丹凤衔书命, 入昴飞星献宝符。正换熏弦娱赤子,忽登仙驾泣苍梧。 荐樱鹤馆笳箫咽,酌鬯...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张昭大1岁

曹操

155年-220年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经济,同时擅长诗文,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张昭大3岁

张纮

153年-212年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他年少好学,曾游学京都,后被举荐为茂才,但他拒绝出仕。孙策创业时,张纮为其长史、抚军中郎将,为孙策出谋划策,助其成就帝业。孙权掌权后,张纮依旧辅佐孙权,曾建议孙权迁都秣陵。他擅长撰写文章,著有《吴书》等。

比张昭大3岁

孔融

153年-208年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少有才名,以孝悌著称,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曹操而被杀。

比张昭大6岁

郦炎

150年-177年

郦炎,字文胜,东汉末年文学家,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少有文才,擅长音乐和诗歌,性格狂放不羁,后因精神失常被囚禁而死。

比张昭小14岁

徐干

170年-217年

徐干,字伟长,东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文著称,尤擅长辞赋,代表作有《中论》等。

比张昭小17岁

祢衡

173年-198年

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以才高气傲、狂放不羁著称。因多次羞辱权贵,最终被江夏太守黄祖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