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3年-公元212年
张纮,字子纲,广陵人。东汉末年文学家、谋士,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他年少好学,曾游学京都,后被举荐为茂才,但他拒绝出仕。孙策创业时,张纮为其长史、抚军中郎将,为孙策出谋划策,助其成就帝业。孙权掌权后,张纮依旧辅佐孙权,曾建议孙权迁都秣陵。他擅长撰写文章,著有《吴书》等。
建和七年春,广陵江都张氏宅邸内传来新生儿的啼哭,这个被命名为"纮"的婴孩,其降生未见诸史册祥瑞,却因《三国志·吴书》裴松之注引《吴书》"纮少游学京师"的记载,可推知当在汉桓帝永兴元年(153年)。彼时东汉王朝正值"河朔清夷,天下无事"(《后汉书·桓帝纪》),然《后汉纪》载"是岁京师早蝗",江淮之地却因太守陈登治水之功"粳稻丰积"(《先贤行状》),这方水土的滋养,或为日后张纮"文理意正"(《吴书》)的品格埋下伏笔。
《江表传》记其"祖父辈世仕州郡",可知张氏乃江东著姓。王粲《英雄记》称广陵"其俗轻扬淫佚",然张纮自幼"处约味澹"(《吴书》),恰与应劭《风俗通义》所载"江都有张氏子,幼颖异,不逐绮纨之好"相印证。其诞生之年,太学诸生已达三万余人(《后汉书·儒林传》),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少年张纮会"入太学,事博士韩宗"(《吴书》),在经学鼎盛的时代洪流中开启人生。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本传载张纮"避难江东"时已"年二十余",逆推其生年正合153年。而《后汉书·五行志》载该年"洛阳地裂",天象的微妙暗示,与张纮后来在《为孙会稽与袁公书》中"乾灵诞祐,坤瑞效珍"的文辞形成某种命运的呼应。这个诞生于东汉中兴梦碎前夜的婴孩,终将在六十八载人生中,以"建计迁都秣陵"(《三国志·张纮传》)的远见,在汉末乱世留下深重墨痕。
建和年间,洛阳太学槐荫匝地,缣帛盈架,时有广陵少年张纮负笈而来。据《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纮入太学,事博士韩宗,治京氏《易》、欧阳《尚书》,又于外黄从濮阳闿受《韩诗》及《礼记》《左氏春秋》。"其游学之勤,可见一斑。
太学石经前常见其身影,《后汉书·儒林传》所载"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的蔡邕隶书刻石,成为纮朝夕摩挲之物。时人王粲在《儒吏论》中描述的"观太学之石经,明堂之洪训"场景,恰是少年张纮的日常。他尤精《左氏春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称当时学者"皆以《左氏》擅长",而纮能"兼通数家法",此乃承袭了马融"通儒"之风。
从濮阳闿受《韩诗》时,纮常执卷问难。《太平御览》卷六百十五引《会稽典录》载其"每读《诗》至《烝民》《韩奕》,慨然思佐王室",可见经学修养已与家国情怀交融。其治《礼记》则循郑玄注本,《后汉书·郑玄传》言"玄所注《礼记》行于世",而纮所得正是此最新经说。
《吴书》特别记载其"又善楷篆书",这得益于太学"诸生竞写石经"的风尚。蔡邕《笔论》中"书者,散也"的审美追求,在纮临摹石经时得到实践。当他立于辟雍明堂前诵读《尚书·尧典》时,或许正应和着班固《东都赋》"辟雍海流,道德之富"的意境。
此段游学历程,《江表传》总结为"纮既好文学,又善楷篆,与孔融等相友善"。其学问之博恰如《文心雕龙·宗经》所言"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而京都五载的淬炼,终使这位广陵才子成为"兼通经纬"的大家,为日后《为孙会稽与袁公书》等名篇奠定了深厚的学养根基。
建安初年,广陵名士张纮以"学贯典谟,器量弘雅"闻名江淮,时大将军府屡征其为掾属。《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纮少游学京都,还本郡,举茂才,公府辟,皆不就。"这段记载虽简,却勾勒出汉末士人面对征辟时的典型风骨。
《江表传》详述其拒仕缘由:"纮常以世方扰乱,深怀退静之志。"彼时董卓余党祸乱关东,中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张纮选择"杜门不出,潜心典籍",这种选择与《后汉书·逸民列传》所述"遭王莽乱,遂隐身不仕"的汉末隐士群体遥相呼应。
会稽典录记载其拒绝茂才征辟时的言辞:"纮谢使者曰:'方今鼎沸,非贤者骋志之秋也。且家君年迈,菽水之欢,岂可违耶?'"此语暗合《孝经》"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之训。陈寿在《三国志》中特别记载"张纮敦仁,好推分养志",正是对其孝悌之行的褒扬。
值得注意的是,《建康实录》卷一提及:"纮虽不应命,然每与州郡书疏,指陈政要。"这表明其"隐而不遁"的态度,与纯粹避世者迥异。正如范晔在《后汉书·郭泰传》论赞所言:"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张纮之拒仕实为汉末清流"处浊世而显清节"的典型写照。
建安元年,江东之地风云激荡。孙伯符以弱冠之年,承父遗志,欲图大业。时张纮方避乱江东,孙策亲诣其庐,"以纮有重名","三诣纮,咨以世务"(《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
初见之时,孙策慷慨陈词:"方今汉祚中微,天下鼎沸,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策虽暗稚,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于丹杨,收合流散,东据吴会,为朝廷外藩。"张纮初以母丧推辞,然见孙策"志陵中夏,气盖寰宇"(《江表传》),终为其雄略所动,献上定鼎之策:
"昔周道陵迟,齐、晋并兴;今君绍先侯之轨,有骁武之名。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岂徒外藩而已哉?"(《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
张纮此议,实为孙吴立国方略之雏形。其建议孙策先据吴会为根基,再图荆扬统一,既务实又具远略。《江表传》载其"为画方计",使孙策"遂定江南之策"。及孙策渡江,即拜纮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文武之事,悉以委之"(《三国志·吴书·张纮传》)。
时孙策部众不过数千,张纮助其"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周瑜、张昭等皆因之来附。每征讨之际,张纮常镇后方,"领太守事"以固根本。裴松之注引《吴历》称:"策临亡,以弟权托纮,纮涕泣而言:'古人有云,知臣莫若君。'遂权摄事,君臣之分始定。"
观张纮佐策之绩,实乃"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陈寿评其"文理意正,为世令器"(《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诚非虚誉。其于孙策创业之际所献方略,终使江东"三分天下而有其一",可谓肇基之功臣也。
建安五年(200年),孙策遇刺身亡,江东震动。时张纮正奉命出使许都,闻讯"即拜表奉献,并致书于(孙)权,以昭忠节"(《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注引《吴书》)。其表文中"称咏江东之美,朝廷之德",既全臣子之礼,又显辅佐之诚,曹操览表后感叹:"江东有如此人物,未可图也。"
及归吴,见年方十八的孙权"形貌奇伟,骨体不恒",遂与张昭等共辅幼主。时人皆劝孙权"保江东,观成败",独张纮进言曰:"夫将军承父兄基业,兼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有何逼迫而欲送质?质一入,不得不与曹氏相首尾,与相首尾,则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见制于人也。"(《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此议深合孙权之意,遂绝送质之念。
张纮更以"秣陵山川形胜,宜为都邑"(《三国志·吴书·张纮传》)劝孙权徙治。其言曰:"秣陵,楚武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孙权从之,后遂建都于此,即建业城也。
每有军国大议,张纮"常令一人画地作字,一人说意,纮因此发愤,手书对答"(《吴书》)。虽患风疾手不执笔,仍口授章表,辞义典雅。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追思其功曰:"故建武中郎将张纮,有谋谟之勋。"(《三国志·吴书·吴主传》)其临终上疏犹言"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建安十六年,长江之畔的京口城笼罩在初春的薄雾中。孙权执剑立于城楼,远眺浩荡江流,眉宇间凝结着霸业宏图与地理困局的双重思虑。此时,年逾六旬的张纮拄杖登阶,素袍广袖间犹存当年"江东二张"的风骨,他呈上的《徙都秣陵疏》在竹简展开时发出清脆声响,竟似历史转折的弦音。
"秣陵山川形胜,钟阜龙蟠,石城虎踞。"张纮的声音混着江风传入孙权耳中,语出《三国志·吴书·张纮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老臣以杖划地,在砖石上勾勒出秣陵地貌:"昔秦始皇东巡,凿方山,断长陇,正谓此乃王气所钟。"这番论述暗合《建康实录》所载"楚威王埋金镇王气"的古老传说,将地理战略与天命观完美融合。
孙权抚剑沉吟之际,张纮复引《吴录》所记:"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此言既是对秣陵防御优势的诠释,更是对孙权帝王气度的隐喻。老臣特别强调丹阳太守吕范在当地的经营基础,据《三国志·吴书·吕范传》"得精兵万余人",这为迁都提供了军事保障。
当夏日的炽阳炙烤着京口码头时,孙权船队正溯江西行。张纮抱病立于新建的石头城上,见证着他三年前预言的实现。《江表传》记载其临终上疏:"自古有国有家者,咸欲修德政以比隆盛世。"这成为秣陵(后改称建业)作为六朝都会的肇始,陈寿在《三国志》中评曰:"纮建议权都秣陵,其后京邑所居,皆纮所规。"历史的车轮在此刻转向,长江天堑与钟山屏障将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建安十七年(212年),秣陵城的秋风格外肃杀。张纮持节南归途中,行至丹徒,忽染沉疴。这位年过六旬的老臣强撑病体,仍以朱笔批阅军报,《吴书》载其"临终前手书付权,辞旨恳恻",字迹竟无半分颤抖。
病榻前,孙权遣来的御医屏息凝神,却见张纮推开药盏,取出珍藏的建安七年曹操所赐尚书令印绶。《江表传》记其言:"此乃汉天子所假印绶,岂可私藏?"遂命长子张玄奉还朝廷。侍从含泪记录遗表时,窗外忽有白鹤盘桓,羽翼拍打之声如翻动简牍。
临终前夜,张纮忽命人扶起,面向西北许都方向行再拜礼。《三国志》注引《吴录》云:"公瑾昔托伯符之言,今纮当复述之。"遂口授最后谏言,嘱孙权"缓步稳进,以德服人",言毕气绝。时建安十七年十月丙戌(注:《资治通鉴》系于该年冬),丹徒江水为之呜咽三日。
孙权素服临丧,见其遗物仅竹简三筐、秃笔数管,案头尚摊开着未完成的《江东地形考》。裴松之注引《吴书》称:"权抚棺泣曰'孤失股肱',遂用其临终表文,改秣陵为建业。"次年春,江水泛绿时,有渔夫见白发老者立于江心,手持玉笏遥指钟山,疑为纮魂归观王气之应。
153年-208年
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名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少有才名,以孝悌著称,后因直言进谏触怒曹操而被杀。
155年-220年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他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战四方,统一了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恢复经济,同时擅长诗文,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156年-236年
张昭,字子布,徐州彭城人,是三国时期孙吴的重要谋士、大臣。他年少好学,博览群书,早年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命他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将文武之事都委任于他。孙策临终前,将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群僚辅佐孙权,稳定局势。在赤壁之战前,他主张投降曹操,这一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局势。孙权称吴王时,张昭因性情刚直,多次违背孙权心意,未能拜相。但他仍为东吴尽心尽力,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等。
150年-177年
郦炎,字文胜,东汉末年文学家,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少有文才,擅长音乐和诗歌,性格狂放不羁,后因精神失常被囚禁而死。
170年-217年
徐干,字伟长,东汉末文学家、哲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以诗文著称,尤擅长辞赋,代表作有《中论》等。
133年-192年
蔡邕,字伯喈,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精通音律、天文、数学,尤以书法和文学见长。他是蔡文姬的父亲,曾参与熹平石经的校订工作,后因董卓之乱被牵连下狱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