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东飞伯劳歌

2025年07月05日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谁家绝世绮帐前,
艳粉芳脂映宝钿。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春去花枝俄易改,
可叹年光不相待。

柬之

译文

青田白鹤丹山凤
青田飞鹤与丹山彩凤
婺女姮娥两相送
婺女星与嫦娥相伴相送
谁家绝世绮帐前
谁家绝代佳人立于华美帐前
艳粉芳脂映宝钿
胭脂花粉映照着珠宝首饰
窈窕玉堂褰翠幕
窈窕淑女在玉堂轻掀翠绿帘幕
参差绣户悬珠箔
错落有致的绣户挂着珠帘
绝世三五爱红妆
绝代佳人偏爱艳丽红妆
冶袖长裾兰麝香
宽袖长裙散发着兰麝芬芳
春去花枝俄易改
春天离去花枝转眼凋零
可叹年光不相待
可叹时光流逝从不停留

词语注释

婺女(wù nǚ): 星宿名,指女宿
姮娥(héng é): 即嫦娥
窈窕(yǎo tiǎo): 形容女子文静美好
褰(qiān): 撩起,掀起
裾(jū): 衣服的前后襟
兰麝(lán shè): 兰花与麝香,指高雅香气

创作背景

东飞伯劳歌:南朝金粉中的时光咏叹

创作背景

《东飞伯劳歌》作为乐府杂曲歌辞的瑰宝,诞生于南朝梁代宫廷文化的黄金时期。考《玉台新咏》《乐府诗集》等古籍,此篇或为梁武帝萧衍所作,折射出那个"宫体诗"盛行年代特有的美学追求。

历史镜像

  1. 宫廷雅集:梁代建康城中"每至文酒之会,必命新声"(《南史》),君臣唱和间,将江南的"婺女姮娥"化作诗行,金钿珠箔的描写恰是当时贵族生活的真实剪影。
  2. 永明余韵:诗中"春去花枝俄易改"的慨叹,延续着永明体诗人对时光易逝的敏感,比照沈约"洛阳繁华子"等作,可见南朝文人共有的生命焦虑。
  3. 乐府新变:在吴声西曲盛行的背景下,此作既保留"绝世绮帐"的民歌底色,又融入"丹山凤"等文人化意象,体现梁代乐府"雅俗交融"的特质。

美学密码

  • 色彩交响:青田白鹤与丹山凤构成道教色彩的视觉狂欢,暗合梁武帝晚年崇道倾向
  • 时空隐喻:"年光不相待"的叹息,恰似建康城头斜阳,映照着那个即将迎来侯景之乱的浮华时代
  • 女性书写:透过"冶袖长裾"的宫廷丽人,折射出南朝"观妓诗"传统与佛教"色空观"的奇妙交织

明人冯惟讷《古诗纪》评此作:"秾丽处见筋骨,正是梁陈间上乘手法。"那些珠箔绣户间的流光碎影,终成为大唐宫体诗的先声。

赏析

这首乐府诗以富丽的意象群构筑起一个流光溢彩的青春图景,却在绚烂中暗藏时光易逝的永恒叹息。唐代诗论家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评此诗"彩丽竞繁而兴寄深婉",恰道出了其表面绮丽与内里沉郁的双重特质。

开篇"青田白鹤丹山凤"连用三种仙禽意象,构建起超凡脱俗的审美空间。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三叠式意象组合"是初唐乐府的典型手法,通过青、白、丹的强烈色彩对比,瞬间激活读者的视觉想象。而"婺女姮娥"的引入更将神话元素注入现实场景,使诗歌意境产生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中段对美人居所的铺陈堪称工笔重彩。"绮帐""宝钿""珠箔"等物象形成密集的意象群,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称这种写法"状富贵如目前"。尤其"窈窕玉堂"与"参差绣户"的句式,在空间层次上形成纵深感,令读者仿佛目睹重重帷幕后若隐若现的佳人身影。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特别激赏"冶袖长裾兰麝香"一句,认为其"以动态香气突破静态画面,使丽人形象跃然纸上"。

然而所有绚烂都在尾联陡然转折。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批注此诗时强调:"'俄易改'三字如利刃截锦,前文秾丽皆成铺垫"。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这种"盛极而衰"的结构设计,本质是对梁陈宫体诗的超越——当"春去花枝"的意象突然撞入"兰麝香"的温柔乡,就形成了"审美体验的剧烈震颤"。

全诗最动人的哲学沉思藏在"可叹年光不相待"的结句里。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指出,此句化用《论语》"逝者如斯"的典故,却以乐府俗调出之,形成"雅俗交融的时光咏叹"。台湾学者柯庆明在《中国文学的美感》中认为,诗中所有瑰丽意象最终都成为"时光琥珀里的凝固之美",这种将瞬间璀璨永恒化的艺术处理,正是其超越时代的精神价值。

点评

《东飞伯劳歌》以绮丽之笔勾勒六朝风华,明代文论家陆时雍于《诗镜总论》评曰:"'青田白鹤丹山凤'句,五色交辉而气韵自流,此子建(曹植)遗响也。"其赞叹诗中色彩运用已达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视觉境界。

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独赏其时空转换之妙:"'春去花枝俄易改'七字,将齐梁体之秾丽化为人生惊悟,譬如珍珠脱线,粒粒皆含光阴之叹。"此论揭示诗人如何从富丽堂皇的物象描写,突然跌入对时光易逝的深沉咏叹。

近人闻一多先生《宫体诗的自赎》特别指出:"'冶袖长裾兰麝香'非俗艳,乃以感官极致写生命张力,犹如青铜器上蟠螭纹,繁华中自见肃穆。"此评打破传统对宫体诗浮艳的偏见,发掘出华丽辞藻下的生命哲思。

当代学者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综论:"此歌最得《诗经·豳风》'七月流火'之神髓,表面写美人迟暮,实则隐喻朝代兴衰。'婺女姮娥两相送'之天文意象,暗藏天人感应之思。"揭示出诗歌表层描写下的历史厚重感。

元人方回《瀛奎律髓》曾作对比评点:"较之庾信《春赋》,此诗艳而能哀;比于江总《闺怨篇》,则丽中有骨。"恰道出该诗在六朝绮靡诗风中独特的审美价值——如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器,华美纹饰下自有沉甸甸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