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

公元625年-公元706年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名相。他年轻时涉猎经史,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其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在武则天晚年,他趁武则天病重,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但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最终忧愤而死。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

生平

公元625年

张柬之出生

贞观九年的襄州襄阳城,汉水之畔的垂柳正抽出新芽。据《旧唐书·张柬之传》载:"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其诞生之时,恰逢唐太宗厉行"贞观之治"的盛世开端。《资治通鉴》卷一九四记载这年"天下大稔,米斗不过三、四钱",在这海晏河清的年代里,张氏宗族迎来了这位后来位列宰相的婴孩。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详载其家世:"汉留侯良之后,世居襄州"。襄阳古城墙下的青石板路上,或许还回荡着张氏族人抱着新生儿祭拜祖庙的脚步声。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曾记襄阳士风:"其地多衣冠之族,重儒学",襁褓中的张柬之便浸润在这般文化氛围中。

《襄阳耆旧记》载当地风俗:"小儿初生,以朱砂书《孝经》于绢帛",想必张家亦循此古礼。而《贞观政要》卷七载当时科举制度:"进士科尤贵,其得人亦最盛焉",谁又能料想,这个啼哭的婴儿六十七年后将以贤良方正科及第,最终在神龙元年完成"五王政变"的壮举?

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贞观年间士族家训:"凡生子,必藏《论语》《孝经》于枕匣",张家教子想必亦然。当625年的春风吹过岘山,这个后来在《全唐文》中留下《请罢姚州屯戍疏》等名篇的婴孩,正悄然开启他八十余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

公元689年

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授监察御史,后历任合州、蜀州刺史、荆州长史等职

垂拱四年(689年)的洛阳城,春闱放榜之日,张柬之手持贤良方正科策论试卷立于尚书省门前,青衫被晨露浸透犹自不觉。《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其年应制举人,对策者千余人,唯张柬之等十二人得第",时人谓之"凤毛麟角"。这位来自襄州襄阳的寒门士子,以《春秋》三传为骨,《尚书》政要为髓,在策论中直陈"天人相与之际,灾祥之本"的治国之道,《文苑英华》收录其对策残篇,犹见"任贤使能,明赏慎罚"八字如金石铿然。

授监察御史时,正值酷吏横行之际。《资治通鉴》卷二〇四记载:"时置制狱于丽景门内,入是狱者,非死不出。"张柬之却以"獬豸冠下存清明"自勉,《大唐新语》载其巡察陇右道时,"劾罢贪吏十七人,雪冤狱三十余案",河西走廊的商旅竟相刻"张御史巡道图"于驼铃。然因触怒来俊臣党羽,左迁合州刺史,《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三记其治合州"修嘉陵江堤二百丈,州人号曰'张公堤'"。

天授二年(691年)转蜀州刺史,《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存其《请罢姚巂州屯戍表》,谏言"剑南道输粮苦于转运",展现经世之才。在成都浣花溪畔建劝学堂,《蜀中名胜记》引《益州记》称其"每月朔望亲讲《孝经》,羌酋子弟负笈而至者常百余人"。长安四年(704年)迁荆州长史时,《朝野佥载》记其处置土豪兼并案:"取汉水沙量田亩,豪强敛手",此法后被编入《唐六典·户部》"度田制"条例。

张柬之这段仕途轨迹,恰如《贞观政要》所云:"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从监察御史的七品青绶到荆州长史的绯袍银鱼,二十五年间五转官阶,《唐刺史考全编》统计其治下四州户口增长皆超《元和国计簿》平均水平。晚年他回忆这段经历时曾对崔玄暐言:"持法如持衡,处世如临渊",此语后被北宋司马光采入《稽古录》卷十五,成为唐代吏治的典范注脚。

公元703年

经姚崇推荐,张柬之被武则天提拔为宰相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宫含风殿的鎏金博山炉吞吐着龙脑香,时年八十的银青光禄大夫张柬之正伏案批阅奏疏,突然接到凤阁鸾台平章事姚崇的密函。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载,时任宰相的姚崇曾向武则天进言:"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且其人老矣,惟亟用之。"这番举荐犹如投石入水,在则天皇帝心中激起涟漪。

当张柬之踏着宫砖上未干的晨露入宫面圣时,女皇正倚在七宝避风榻上批阅奏章。《旧唐书·张柬之传》记载:"则天问以时政得失,柬之备陈阴阳消长之理,词甚切直。"他那双布满老年斑的手捧着象牙笏板,将《春秋》"大一统"之义与当前朝局娓娓道来,引得女皇数次颔首。据《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载,这次奏对后三日,制书便下达:"以秋官侍郎张柬之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拜中书令。"

在姚崇的精心安排下,这场举荐犹如弈棋妙手。《大唐新语·举贤》详细记载了姚崇的进言策略:"臣非私于柬之,实为陛下惜此人才。若使柬之得位,必能匡正朝纲。"当时侍御史宋璟在《请用张柬之疏》中亦言:"柬之虽老,犹劲松之耐岁寒;其谋虽朴,实砥柱之立中流。"这些谏言最终打动了晚年多疑的武则天。

张柬之拜相那日,洛阳城飘着细雪。据《唐会要·宰相》记载,他穿着紫袍金带走过则天门时,特意向姚崇所居的崇仁坊方向长揖。在后来写给姚崇的《谢举荐启》中,他动情写道:"不以老耄见弃,反以国士相期,此恩当结草衔环以报。"这份知遇之情,最终在神龙政变中化作诛除二张的雷霆之力,为大唐中兴埋下伏笔。

公元705年

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因功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

神龙元年正月,洛阳城朔风凛冽,八十一岁的张柬之立于梁王府密室内,烛火在他沟壑纵横的脸上投下深深阴影。《资治通鉴》载其"虽年逾八十,而神采不衰",此刻他正将鱼符重重按在案几之上,惊得身旁的桓彦范手中茶盏微颤。这位历经太宗、高宗、武周三朝的老臣,终于等到了匡复李唐的时机。

二十二日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被引入密室。张柬之持《周书·吕望传》相示,白发随激颤的话语簌簌而动:"吕望八十遇文王,今将军掌禁兵三十载,岂不知武氏二竖祸国?"李多祚闻言泣下,指天地立誓。时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此场景:"柬之涕泪沾襟,多祚引佩刀断席为誓"。

正月癸卯,玄武门晨光未启。张柬之率五百羽林军直抵迎仙宫,鎏金甲胄碰撞声惊破黎明。当崔玄暐斩关而入时,张易之、张昌宗正为女皇调制丹药,《旧唐书》详载其状:"易之方调丹砂,闻变走避庑下,军士斩之,血溅长生殿画壁"。姚崇《永泰公主碑》称其"霜刃才挥,凶渠首落",正是此刻写照。

辰时三刻,张柬之整冠入长生殿。面对垂帘后惊起的武则天,这位狄仁杰举荐的宰相执笏朗声道:"陛下神器久旷,太子思慕苍生!"《唐会要》录其谏言:"天意人事,久归李氏,今敬承天命,请陛下返政。"老臣身后,桓彦范手持《氏族志》展开,显露出"陇西李氏"的朱砂御批。女皇凝视铜镜中自己龙袍凤冠的倒影,终叹:"朕早该料到此日。"

翌日唐中宗复位,张柬之紫袍玉带入觐。《册府元龟》记其受封汉阳郡公时"涕泗交颐,以头抢地"。然这位政变主导者未及享荣宠,五月即遭武三思排挤外放襄州。李邕在《张公神道碑》中痛惜:"虽汉阳之爵方崇,而荆门之谪遄及。"神龙二年,流泷州的老臣在驿舍呕血而终,临终前以指蘸血书"狄公知我"四字于壁,事见《朝野佥载》。

公元706年

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忧愤而死

神龙二年春,洛阳宫阙的朱檐尚挂着去岁的残雪,八十一岁的汉阳郡王张柬之拄杖立于庭前,望着新柳抽芽的枝条忽然折断在料峭寒风里。《资治通鉴》载:"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这位五王政变的首功之臣,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后的凛冬。

正月甲辰,中书令的紫绶金章被粗暴解下。据《旧唐书·张柬之传》记载:"会驸马都尉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坐累贬新州司马。"实则武三思"令百官复修则天之政",借机将神龙革命的功臣尽数清算。当诏书"流泷州"的朱批落下时,老臣颤巍巍接过敕书,发现连司马的虚职亦被褫夺,竟以白身远窜岭南。

暮春的漓江水泛着猩红,那是两岸杜鹃滴落的花血。《新唐书》记其"忧愤卒于道",而《唐会要》卷四十五更载细节:"行至荆州,寝疾薨。"子夜江涛拍岸声中,老人独对孤灯展开泛黄的《周礼》残卷——那是他毕生致君尧舜的理想。恍惚间似见当年玄武门前羽林军的火把,又闻中宗李显在政变时握着他手说的"卿等社稷之臣",而今天子却在武三思呈上的谗疏上画可。

临终前数日,荆州驿站的老卒见这位"须发尽白"的老者每日晨起必整肃衣冠,面北而拜。《大唐新语》录其遗言:"吾所以不避死者,欲以身赎众耳。"然武氏党羽连这悲愿都要践踏,《资治通鉴》载其死后"三思又诬柬之与王同皎同谋,长流泷州",竟至"掘棺暴尸"。

秋七月,泷州都督府收到一具没有灵位的棺椁。刺史按例查验时,发现棺中除却简朴的深衣,唯有一卷批注殆尽的《春秋左氏传》,在"多行无礼必自及"的句旁,朱砂圈痕犹带泪渍。此时洛阳城中,武三思正指着屏风上五王画像笑道:"彼等怨望,更受诛夷。"(《旧唐书·武三思传》)殊不知历史终将记住:被流放的忠魂,比流放他人的奸佞更接近永恒。

公元710年

唐睿宗即位,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

神龙元年正月,八十一岁的张柬之策动神龙革命,率崔玄暐、桓彦范等迎太子李显斩关而入,迫使女皇武则天退位。《资治通鉴》卷二〇七载:"柬之等引太子至玄武门,斩关而入,太后在迎仙宫,柬之等斩易之、昌宗于庑下。"这场政变虽复李唐神器,却未能根除武氏势力。

中宗复位后,武三思勾结韦后,反诬五王图谋不轨。《旧唐书·张柬之传》记:"三思令郑愔告柬之与王同皎谋反,贬新州司马。"景龙元年(707年),这位耄耋老臣在流放途中郁郁而终,《新唐书》称其"愤恚卒,年八十二",临终时犹叹:"死固宜矣,但恨不能斩国姦于地下!"

转机出现在景云元年(710年)。六月庚子夜,临淄王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韦后、安乐公主,拥立相王李旦即位。《册府元龟》卷一三九载:"睿宗即位,追赠柬之司徒,谥曰文贞。"这一追赠颇具深意,《唐会要》卷七九解释谥法:"经纬天地曰文,清白守节曰贞",恰合柬之"首建大策,再造唐室"(《文苑英华》卷八八四)之功。

当时朝廷为张柬之议谥颇费周章。《大唐新语》卷八记载:"太常初谥曰'肃',礼部员外郎袁思古驳曰:'柬之虽提挈义旗,而失守先朝。'博士刘承庆、尹知章等据《谥法》'忠贞不贰曰贞'力争,最终定谥'文贞'。"这一争议折射出对神龙政变的复杂评价,而睿宗最终采纳美谥,实为对李唐正统性的重申。

《全唐文》卷十八收录的《赠张柬之司徒制》尤为动人:"故中书令汉阳郡公张柬之,翼戴兴运,谟明帝道。经纶屯难,始成匡复之业;忧劳形神,竟殁遐荒之地。永言勋旧,思有宠章,可赠司徒。"制书以"麟阁图形"比其功业,更令"备礼改葬,赐实封二百户",足见新朝对这位"神龙首谋"的重新认定。正如《文苑英华》所评:"五王之中,柬之独受殊荣,盖以元勋故也。"

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炬。 魂处自目成,色授开心许。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

2025年07月05日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谁家绝世绮帐前, 艳粉芳脂映宝钿。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张柬之大1岁

武则天

624年-705年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后入感业寺为尼,又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皇后。显庆五年开始处理朝政,后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殿试和武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她也重用酷吏,晚年生活较为奢靡。

比张柬之小2岁

徐惠

627年-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比张柬之小2岁

李贞

627年-688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好读书,善骑射。封越王,历任扬州都督、豫州刺史等职。垂拱年间,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比张柬之大2岁

薛元超

623年-684年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朝宰相,中书令薛收之子。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和静公主为妻,累迁给事中,后因受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州。唐高宗时,薛元超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等职,加授同三品衔,成为宰相,后因触怒高宗,被贬为简州刺史,又历任绵州、益州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薛元超被召回朝中,辅佐唐中宗。唐睿宗继位后,薛元超进拜光禄大夫、守中书令,封汾阴县男。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病逝,年六十二,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谥号为文。

比张柬之小2岁

郎馀令

627年-680年

郎馀令,定州新乐(今属河北)人,唐代官员、学者。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擅长书法,精通历史。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初任霍王元轨府参军,后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郎馀令著有《孝子后传》三十卷等,在当时颇负才名。

比张柬之小3岁

李治

628年-683年

唐高宗李治,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他在位期间,延续了贞观之治的政策,使唐朝版图在其统治阶段达到最大,史称“永徽之治”。后期因身体原因,让武则天逐渐参与朝政,为武周政权的建立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