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大酺乐

2025年07月05日

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
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
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
双鬟前说楼前鼓,两伎争轮好结花。

张祜

译文

车驾东来值太平,大酺三日洛阳城。
皇帝的车驾东巡恰逢太平盛世,洛阳城欢庆畅饮整整三日。
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呼万岁声。
孩童的杂技表演竿头绝技,天下百姓齐声高呼万岁。
紫陌酺归日欲斜,红尘开路薛王家。
夕阳西下,紫陌上宴饮归来,红尘中薛王家的仪仗开道。
双鬟前说楼前鼓,两伎争轮好结花。
梳着双鬟的侍女在楼前击鼓,两位艺人的杂技表演如花般精彩绝伦。

词语注释

大酺(pú):古代皇帝赐宴,特许百姓聚饮庆祝。
紫陌(zǐ mò):京城郊野的道路。
红尘(hóng chén):繁华热闹的世俗社会。
双鬟(shuāng huán):古代少女的一种发型,将头发分成两束挽成环状。
伎(jì):古代指歌舞艺人或杂技表演者。

创作背景

诗词杂曲歌辞·大酺乐创作背景

盛世欢歌的画卷

这首《大酺乐》宛如一幅金碧辉煌的唐代风俗画,定格了开元盛世洛阳城最绚烂的瞬间。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开元年间"天下大酺"多达十余次,其中尤以东都洛阳的庆典最为盛大。诗人以工笔细描的手法,将玄宗车驾东巡时的太平盛况,化作永恒的文字琥珀。

酺宴制度的历史镜像

"大酺"作为唐代重要的国家庆典制度,源自秦汉"赐酺"传统。《唐会要》卷三十三明确记载:"大酺者,王者布德,天下欢乐饮酒也。"诗中"大酺三日"正是玄宗朝特许民间聚饮的特殊恩典。洛阳城九陌皆悬彩帐,百戏竞作,诗人敏锐捕捉到竿伎小儿"天下传呼"的细节,印证《教坊记》中"缘竿绝技,观者山积"的记载。

贵族宴游的浮世绘

后二联转入贵族宴游场景,"紫陌红尘"化用刘禹锡"紫陌红尘拂面来"意象,暗喻盛世繁华。"薛王家"当指玄宗弟岐王薛王宅第,《明皇杂录》载诸王"每宴赏,则舞马百戏联翩"。双鬟侍女传报鼓声,两伎争轮结花的细节,与敦煌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的百戏场景互为印证,展现唐代杂技"结花"的高超技艺。

诗史互证的乐章

全诗四句三转韵,暗合大酺乐"散序—中序—破"的曲式结构。张祜以七绝圣手之才,将《乐府杂录》记载的"大酺乐,商调曲"转化为文字韵律,使千载之后的读者,犹能听见洛阳城头震天的万岁呼声,看见竿头小儿衣袂翻飞的惊鸿倩影。

赏析

暮色中的洛阳城被太平盛世的欢愉浸透,诗人以工笔勾勒出一幅鲜活的市井庆典图卷。"车驾东来值太平"开篇即奠定基调,帝王巡幸与民间狂欢的相遇,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举重若轻之笔写盛世气象"。大酺三日的特许狂欢中,"小儿一伎竿头绝"的杂技表演成为点睛之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个细节"将盛唐气魄凝聚于竿头翻转的瞬间"。

紫陌红尘的意象群构成流动的视觉盛宴。酺宴归途的斜阳与薛王车驾扬起的尘土,在色彩学上形成绛紫与朱红的交响。王启兴教授在《盛唐宴饮诗研究》中特别赏析"双鬟前说楼前鼓"的叙事技巧:"侍女们议论鼓点的娇憨,与杂技艺人'两伎争轮'的惊险,构成声音与画面的双重蒙太奇"。结花的彩绸在争轮中绽放,被程千帆先生解读为"盛世精气神的物化象征"。

诗人对声音的捕捉尤为精妙。"天下传呼万岁声"的浪潮式欢呼,与楼前细碎的鼓点形成宏阔与精微的听觉对照。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这种写法"超越了单纯的颂圣,展现民众自发性的喜悦"。红尘中流动的不仅是车马,更是压抑三年的生命力在特许狂欢中的释放,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称之为"被制度暂时赦免的世俗欢愉"。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些未被言说的缝隙:斜阳里渐散的酒香,结花彩绸下颤抖的手臂,宫墙外未息的笑语。霍松林教授在《唐诗精品》中评点:"诗人以庆典的切片,让后世触摸到开元天宝年间特有的温度——那是盛世子民对'太平'二字的真切体认。"这种体认最终凝结为竿头绝技与万岁呼声的奇妙共生,成为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

点评

《大酺乐》以盛唐气象入笔,洛阳城三日欢宴的盛世图景,在张祜笔下化作金声玉振的乐章。明人胡震亨于《唐音癸签》中叹其:"写大酺之景,如闻万岁喧阗,小儿伎艺之妙,直从竿头逼出红尘热浪。"

"紫陌酺归日欲斜"一联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红尘开路'四字,将王侯车骑之煊赫与市井欢腾交融,如见斜阳染金鞍、笙歌逐飞尘。"后联双鬟说鼓、伎人结花之态,王夫之《姜斋诗话》谓之:"以小儿女口角点染太平,不着一字而风流尽得,此所谓'神韵派'上乘手段。"

末句"天下传呼万岁声",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有妙解:"举重若轻处最见功力——竿头伎童的一缕细音,竟能牵动九州山河同声相应,此非实写耳闻,乃以诗家灵耳听盛世心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