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团扇郎

2025年07月05日

白团扇,今来此去捐。愿得入郎手,团圆郎眼前。

张祜

译文

白团扇,今来此去捐。
洁白的团扇啊,如今带来又要丢弃。
愿得入郎手,团圆郎眼前。
但愿它能到你手中,团圆在你眼前。

词语注释

捐(juān):抛弃,丢弃
郎(láng):古代女子对情人的称呼

创作背景

团扇郎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团扇郎歌辞属南朝乐府《吴声歌曲》,相传源于东晋名士王珉与其嫂婢女谢芳姿的轶事。《古今乐录》载:"团扇郎歌者,晋中书令王珉捉白团扇,与嫂婢谢芳姿有爱,好甚笃。嫂捶挞婢过苦,王东亭闻而止之。芳姿素善歌,嫂令歌一曲当赦之,应声歌曰:'白团扇,辛苦五流连,是郎眼所见。'珉闻而问之,'汝歌何遗?'芳姿即改云:'白团扇,憔悴非昔容,羞与郎相见。'后人因而歌之。"

意象演变

白团扇在六朝时期既是闺阁常物,亦承载着深婉的隐喻:

  1. 纯洁易逝:绢素为质的团扇,暗合女子皎洁易损的青春
  2. 聚散无常:"捐扇"之语,折射出南朝门第观念下情爱的脆弱性
  3. 团圆祈愿:末句"团圆郎眼前"以物喻情,较《怨歌行》"秋扇见捐"更显温存期盼

艺术特质

此辞虽仅十六字,却蕴含南朝乐府特有的"委曲宛转":

  • "今来此去"四字浓缩时空流转
  • "愿得"二字突破阶级阻隔,直抒炽烈
  • 五言句式保留民歌本色,较同时期《子夜歌》更显凝练

文化回响

唐代王建《调笑令》"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宋代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皆遥承此脉,使团扇意象成为中国诗学中历久弥新的情感载体。

赏析

这首《团扇郎》以素白团扇为意象,构建了一个含蓄深婉的情感世界。团扇在古典诗歌中常被赋予多重象征意义,正如《乐府诗集》所注:"团扇复团扇,持许自障面",其既是闺阁日常之物,又暗喻女子易逝的青春。诗中"白团扇"的"白"字尤为精妙,既写物象本色,又暗含纯洁之情,与南朝梁代刘孝绰《咏素蝶》"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异曲同工。

"今来此去捐"五字蕴含巨大情感张力。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乐府诗中"捐"字往往带有决绝意味,此处看似写弃扇,实则是女子对情感归宿的忐忑。这种含蓄表达与汉代班婕妤《怨歌行》"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构建了中国诗歌"以物喻情"的抒情传统。

后两句直抒胸臆处尤见功力。叶嘉莹在《汉魏六朝诗讲录》中特别推崇这种"愿得"句式,认为其保留了民歌的质朴,又兼具文人诗的凝练。"团圆"二字运用谐音双关,既是团扇的物理形态,又暗指情感上的团聚,这种修辞手法在《子夜四时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中亦有体现。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强调,此类重复用字"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犹如女子缠绵的心绪"。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情感表达的节制。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南朝乐府常以"纤腰"、"玉腕"等具象描写传达情感,而此诗仅通过团扇的"去留"抉择,就完成了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写法,正是钟嵘《诗品》所称道的"文已尽而意有余"的至高境界。

在结构上,诗歌形成"物-我-情"的经典三段式。学者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分析,这种结构"将外在物象内化为情感载体,使寻常物件获得诗性光辉"。团扇从实用器物升华为情感信物,恰如后世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意象经营,彰显了中国诗歌"即目即事"的审美传统。

点评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古诗源》评:
    "五字之中,无限婉转。'捐'字尤见决绝,然末二句忽作缠绵语,似矛盾而实深情,所谓'欲捐还恋'也。团扇意象至此,已非实物,乃情丝所系耳。"

  2.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南朝乐府多托物言情,此诗以团扇自喻,'入郎手''团圆'二句,直白如话而境界全出。盖真挚之情,无需藻饰,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3. 林庚《中国文学简史》析:
    "短短二十字,暗含女子命运缩影。团扇夏用秋捐,恰似红颜易老;然'愿得'一词,又见不甘湮没之生命力。南朝民歌之妙,正在这般明快与哀戚的交织。"

  4. 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解:
    "'团圆'二字双关,既状团扇之形,复喻情意之圆融。寻常器物经诗眼点化,顿成玲珑心窍的载体,此即六朝清商曲辞'缘情而绮靡'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