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巴陵早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初春画卷。诗人巧妙捕捉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将春寒与春物之间的较量写得饶有趣味。"巧将春物妒馀寒"一句,以拟人手法展现春意对残冬的驱逐,正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言:"'妒'字用得精妙,既写出春物的蓬勃生命力,又暗示寒冬的不甘退场"。
诗中意象的选取极具典型性:水苔环绕的乌石、争艳的花鸟、斗鸭栏等,共同构建出江南水乡特有的早春景致。学者傅璇琮指出:"'水苔绕石'与'花鸟争开'形成动静相宜的画面,乌石的沉稳与花鸟的灵动相映成趣,体现诗人对景物对立统一的把握"。而"佩胜芳辰"与"然灯美夜"的描写,则将视角从自然转向人文,展现人们在初春时节的欢庆活动。
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由欣喜到怅惘的微妙转变。前六句洋溢着对早春的礼赞,尾联"意随北雁云飞去,直待南州蕙草残"却透露出淡淡的愁思。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解读道:"北雁南飞的意象与蕙草将残的预感,暗示着诗人对春光易逝的敏感,这种乐景写哀的手法使情感表达更显深沉"。全诗在明快的早春基调中,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哲学思考,形成"欢愉中的沉思"这一独特审美效果。
在艺术表现上,该诗充分展现了张说作为盛唐名相的诗学造诣。学者葛晓音评价:"诗中'巧将''争开'等动词的精准运用,'日渐暖''月初圆'等时空意象的巧妙组合,既体现物候特征,又暗合人情变化,达到情景交融的至高境界"。特别是尾联以"北雁""蕙草"等意象构成的悠远意境,使全诗在明丽之外更添一层含蓄蕴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