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四月十三日诏宴宁王亭子赋得好字

2025年07月05日

何许承恩宴,山亭风日好。绿嫩鸣鹤洲,阴秾斗鸡道。
果思夏来茂,花嫌春去早。行乐无限时,皇情及芳草。

张说

译文

四月十三日诏宴宁王亭子赋得好字
四月十三日奉诏在宁王的亭子里设宴,以‘好’字为韵赋诗
何许承恩宴,山亭风日好。
不知何处有幸承受皇恩设宴,山间亭子风和日丽景色美好。
绿嫩鸣鹤洲,阴秾斗鸡道。
鹤洲上草木嫩绿,鹤鸣声声;斗鸡的小路上树荫浓密。
果思夏来茂,花嫌春去早。
果实期盼夏日繁茂,花朵却嫌春天离去太早。
行乐无限时,皇情及芳草。
及时行乐没有尽头,皇上的恩泽如芳草般绵长。

词语注释

秾(nóng): 草木茂盛的样子
诏宴: 奉皇帝命令设宴
赋得: 以指定字为韵作诗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三年四月十三日,唐玄宗在兴庆宫龙池畔的宁王亭设宴雅集,此诗便作于这场彰显盛唐气象的御宴之上。彼时正值开元盛世巅峰,玄宗着意营造"与兄弟共乐"的明君形象,常于宁王李宪(其长兄让位之贤王)旧邸举办诗文酒会,亭台间犹存当年斗鸡走马的欢宴痕迹。

"绿嫩鸣鹤洲"暗合龙池南岸的鹤影翩跹,而"阴秾斗鸡道"则遥想宁王昔年与诸王戏斗鸡的典故。玄宗特意择此场所,既显天家和睦,又暗喻政权交接的合法性。诗中"果思夏来茂"应和着御苑新贡的岭南荔枝,"花嫌春去早"则暗藏玄宗对武惠妃早逝的怅惘——这场表面欢愉的宴会,实为安抚因太子瑛被废而动荡的朝局。

末句"皇情及芳草"最见深意,既指帝王恩泽如春草遍野,又暗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的意象。当日的丝竹声中,玄宗或许未曾料想,这般承平光景终将随安史之乱的铁蹄而零落成泥,唯留亭前芳草年年萋萋。

赏析

这首诗以宁王亭子中的御宴为背景,展现了盛唐时期宫廷宴饮的雅致与闲适。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日宴饮的优美画卷,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对皇恩的感激。

首联"何许承恩宴,山亭风日好"开篇点题,以设问的方式引出宴会的场景,山亭中风和日丽,暗含诗人对皇恩的感念。明代诗评家钟惺在《唐诗归》中评此句"起得雍容,有承平气象",恰如其分地指出了其气象之宏大。

颔联"绿嫩鸣鹤洲,阴秾斗鸡道"运用鲜明的色彩对比和生动的意象描写。"绿嫩"与"阴秾"形成色彩上的层次感,"鸣鹤"与"斗鸡"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赞赏这两句"写景工致,如在目前",认为其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颈联"果思夏来茂,花嫌春去早"转入抒情,以拟人的手法写花果对季节的期盼与留恋。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这两句"将无情之物写得有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切体悟"。这种移情手法的运用,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尾联"行乐无限时,皇情及芳草"既表达了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又巧妙地将皇恩比作滋养万物的芳草。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分析道:"结句将宴饮之乐与皇恩浩荡相联系,既得体又含蓄,展现了盛唐诗人特有的雍容气度。"

全诗在艺术上体现了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流畅优美,情感含蓄而真挚。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生动描绘,将一场普通的宫廷宴会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展现了其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点评

此篇宴游之作,以清丽之笔绘盛唐气象,如观李思训金碧山水,满卷皆见天家富贵气。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张子容此作,字字得'好'字真趣,山亭风日之佳,绿阴秾淡之致,皆从'承恩'二字生出,非寻常宴饮诗可比。"

"绿嫩鸣鹤洲,阴秾斗鸡道"一联尤见匠心,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曰:"'嫩'字状新绿欲滴,'秾'字写浓荫匝地,鹤洲之雅与鸡道之俗并置,恰成皇家苑囿气象。"其炼字之精,令近人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叹为:"十字中含尽春夏交际之景,'斗鸡道'三字尤见盛世游宴之乐。"

结句"皇情及芳草"五字,宋人刘辰翁《王孟诗评》特为标举:"不言君恩浩荡,而曰情及芳草,温柔敦厚处正是唐人格调。"此中妙处,正如明末竟陵派钟惺《唐诗归》所云:"将颂圣之意化入芳草斜阳,得含蓄之体,开王维'春草明年绿'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