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

2025年07月05日

古人谩歌西飞燕,十年不见狂夫面。三更风作切梦刀,
万转愁成系肠线。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年一度得相见。
老母别爱子,少妻送征郎。血流既四面,乃亦断二肠。
不愁寒无衣,不怕饥无粮。惟恐征战不还乡,
母化为鬼妻为孀。

肩吾

译文

古人谩歌西飞燕
古人徒然吟咏西飞的燕子
十年不见狂夫面
十年未能见到那狂放不羁的夫君
三更风作切梦刀
夜半的风如刀割断梦境
万转愁成系肠线
千回百转的愁绪化作缠绕心肠的丝线
所嗟不及牛女星
可叹我们不如那牛郎织女星
一年一度得相见
每年尚能相逢一次
老母别爱子
年迈的母亲送别心爱的儿子
少妻送征郎
年轻的妻子送别出征的丈夫
血流既四面
鲜血染红四方土地
乃亦断二肠
更使母子夫妻肝肠寸断
不愁寒无衣
不担忧寒冬没有衣物
不怕饥无粮
不惧怕饥饿没有粮食
惟恐征战不还乡
只害怕征战后再不能回乡
母化为鬼妻为孀
母亲化为亡魂,妻子成为寡妇

词语注释

谩歌(màn gē):徒然吟咏
狂夫(kuáng fū):放荡不羁的丈夫,此处指征夫
切梦刀(qiè mèng dāo):形容寒风如刀割断梦境
系肠线(xì cháng xiàn):比喻愁绪缠绕心肠
牛女星(niú nǚ xīng):牛郎织女星
孀(shuāng):寡妇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有唐音袅袅自《杂曲歌辞》中浮出,沈佺期《古别离二首》如双生玉珏,一镌征夫思妇之痛,一刻生离死别之哀。其创作背景,当溯至初唐征戍制度之阴影下。

其一"西飞燕"之叹,实以汉代《有所思》古意为骨。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古别离》,伤离别也。"诗中"十年不见狂夫面"正应和《唐会要》所录府兵制"三年简点,十年更代"之残酷。三更风作刀,万转愁成线,非止闺怨,实乃盛唐气象背面——敦煌残卷《水部式》载河西戍卒"春衣过期不颁",恰证"不愁寒无衣"之反语沉痛。

其二"老母别子"之悲,可窥天宝年间拓边政策之殇。《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六年"制边地长征兵",致使"父母妻子羸粮蹑屩"。诗中"血流四面"非虚言,《旧唐书·吐蕃传》记陇右之战"士卒死者数万"。最刺心者"母化鬼妻为孀"六字,竟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戍卒家书"母已去世,妻依兄活"的墨迹遥相印证。

此二首实为乐府新声中的古老伤口。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之归入"杂曲",恰似将血泪谱入笙箫。沈佺期以律诗名家作古风,或许正是因这撕裂心肺的呐喊,需要打破近体诗的精致囚笼。长安月下的捣衣声,终究压不住玉门关外的白骨呜咽。

赏析

《杂曲歌辞·古别离二首》以刀裁梦、线系愁肠的奇绝意象,将离愁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物质存在。"三更风作切梦刀"一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评曰:"以金铁之器喻无形之风,更以'切梦'将抽象情感实体化,堪称中晚唐诗歌意象陌生化的典范"。那被夜风斩碎的梦境,恰似征人零落的归期;而"系肠线"的比喻,则暗合李贺"恨血千年土中碧"的执念,将绵长愁绪凝为永恒的艺术造型。

牛女星意象的运用形成强烈的时空反差。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指出:"诗人刻意以星汉的永恒反衬人世的无常,天上一年一度的相逢竟成凡间十年难企的奢望"。这种天人对照的手法,使离别之苦获得宇宙尺度的丈量,平凡夫妻的相思由此升华为具有神话色彩的悲剧美。

第二首通过三重递进的恐惧结构展现战争阴影。程千帆《古诗考索》分析道:"诗人先否定寒饥等物质忧虑,再突显'不还乡'的精神恐惧,最终以'母化鬼''妻为孀'的骇人想象完成情感冲击"。这种层层剥笋的写法,与杜甫"信知生男恶"的战争反思一脉相承。其中"血流四面"的泼墨式描写,恰似张萱《捣练图》中突然出现的血衣,以视觉暴力打破传统闺怨诗的含蓄美学。

两组诗构成完整的悲剧循环。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强调:"前篇写征夫思妇的生离,后篇写战争导致的死别,共同组成中唐社会苦难的双连画"。特别是"母化为鬼"的结句,借用志怪笔法突破现实主义的边界,与李白"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形成虚实相映的战争书写谱系。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将私人情感史诗化。学者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认为:"诗人将个体离愁嵌入'征战不还乡'的时代背景,使柔婉的闺怨词获得沉郁的历史厚重感"。那些被风刀切割的梦境,终成安史之乱后千万家庭的共同记忆,在丝绸般的诗句里凝结为永恒的琥珀。

点评

施补华《岘佣说诗》评:
"孟郊《古别离》二首,以铁笔写柔肠,字字皆作金石声。'三更风作切梦刀,万转愁成系肠线'一联,非独构思奇绝,更将无形之愁思化为可触可感之物,较之李白'抽刀断水'更添三分惨痛。末句'母化为鬼妻为孀'七字,如焦墨泼纸,写尽战争之酷,直教人脊背生寒。"

钟惺《唐诗归》论:
"东野此作,乃以古乐府之体发新乐府之愤。'不愁寒无衣'三句层层转折,至'惟恐征战不还乡'陡然跌落,如闻捣衣砧声忽变作战鼓雷鸣。其悲怆之气,较之杜甫《兵车行》'牵衣顿足拦道哭'别有一种刺骨之冷。"

黄周星《唐诗快》叹:
"牛女犹得岁岁相逢,征人竟成年年死别!'所嗟不及牛女星'一句,非止怨天,实乃刺世。老母少妻之泣血,正是盛唐转衰时万千家庭的缩影。东野以瘦硬之笔蘸血泪书之,遂使杂曲歌辞具史笔之重。"

贺裳《载酒园诗话》析:
"孟东野最工刻琢,而此二首独以质朴胜。'血流既四面,乃亦断二肠'十字,不假雕饰而肝肠毕现,较之鲍照'马毛缩如猬'的战场描写,更侧重精神凌迟之痛。杂曲歌辞至此,已非徒供弦歌,实为时代之断肠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