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苍茫处,有唐音袅袅自《杂曲歌辞》中浮出,沈佺期《古别离二首》如双生玉珏,一镌征夫思妇之痛,一刻生离死别之哀。其创作背景,当溯至初唐征戍制度之阴影下。
其一"西飞燕"之叹,实以汉代《有所思》古意为骨。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载:"《古别离》,伤离别也。"诗中"十年不见狂夫面"正应和《唐会要》所录府兵制"三年简点,十年更代"之残酷。三更风作刀,万转愁成线,非止闺怨,实乃盛唐气象背面——敦煌残卷《水部式》载河西戍卒"春衣过期不颁",恰证"不愁寒无衣"之反语沉痛。
其二"老母别子"之悲,可窥天宝年间拓边政策之殇。《资治通鉴》载开元二十六年"制边地长征兵",致使"父母妻子羸粮蹑屩"。诗中"血流四面"非虚言,《旧唐书·吐蕃传》记陇右之战"士卒死者数万"。最刺心者"母化鬼妻为孀"六字,竟与新疆阿斯塔那墓出土戍卒家书"母已去世,妻依兄活"的墨迹遥相印证。
此二首实为乐府新声中的古老伤口。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将之归入"杂曲",恰似将血泪谱入笙箫。沈佺期以律诗名家作古风,或许正是因这撕裂心肺的呐喊,需要打破近体诗的精致囚笼。长安月下的捣衣声,终究压不住玉门关外的白骨呜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