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太平公主山亭侍宴应制(景龙三年八月十三日)

2025年07月05日

黄金瑞榜绛河隈,白玉仙舆紫禁来。碧树青岑云外耸,
朱楼画阁水中开。龙舟下瞰鲛人室,羽节高临凤女台。
遽惜欢娱歌吹晚,挥戈更却曜灵回。

李峤

译文

黄金瑞榜绛河隈
黄金装饰的华美匾额悬挂在银河的转弯处
白玉仙舆紫禁来
白玉制成的仙车从紫禁城驶来
碧树青岑云外耸
碧绿的树木和青翠的山峰高耸入云
朱楼画阁水中开
红色的楼阁和彩绘的亭台倒映在水中,仿佛从水中升起
龙舟下瞰鲛人室
从龙舟上俯瞰,可以看到鲛人的居所
羽节高临凤女台
手持羽节的仙人高高站立在凤凰女的楼台上
遽惜欢娱歌吹晚
忽然惋惜欢乐的歌舞和音乐即将结束
挥戈更却曜灵回
挥动戈矛,试图让太阳的光芒重新回来

词语注释

绛河(jiàng hé): 银河的别称
仙舆(xiān yú): 仙人所乘的车
青岑(qīng cén): 青翠的山峰
鲛人(jiāo rén): 传说中的水居人鱼
羽节(yǔ jié): 仙人手持的符节
曜灵(yào líng): 太阳的别称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八月十三日,长安城秋色初染,太平公主于终南山别业设宴,邀中宗李显游赏。是时正值韦后专权、安乐公主干政之际,而太平公主以山亭雅集为幕,实为巩固皇室纽带之举。

黄金榜悬于绛河之畔,白玉辇自紫禁徐来,碧树朱楼倒映太液池波——这般盛景背后,暗藏着一场精妙的政治表演。龙舟俯视的何止鲛人室?分明是公主对水殿仪制的僭越试探;羽节临台的岂独凤女台?实为对"女主当昌"天象的隐晦呼应。

诗人以"遽惜欢娱"作结,将这场持续至暮色的宴会,化作向羲和挥戈留驻时光的隐喻。彼时中宗尚不知,两年后他将殒命于妻女之手,而眼前这位以诗词粉饰太平的皇妹,终将踏着同样的血泊走向权力巅峰。

赏析

这首诗以太平公主山亭宴饮为背景,展现了初唐宫廷宴游的华美气象。诗人通过金碧辉煌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超越尘世的仙境图景,其中蕴含着对盛世气象的礼赞与时光易逝的微妙怅惘。

意象的层叠与升华
首联"黄金""白玉""绛河""紫禁"四组浓烈色彩意象并置,形成视觉冲击。据《唐诗鉴赏辞典》分析,这种金玉满眼的铺陈不仅体现宫廷富贵,更暗合道教"金阙玉楼"的仙境想象。颔联"碧树青岑""朱楼画阁"将视线推向远方,云外耸立的山峰与水中倒映的楼阁虚实相生,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构图方式源自六朝山水诗技法,但更显盛唐的恢弘气度。

情感的明暗交织
颈联"龙舟瞰鲛室""羽节临凤台"引入神话意象,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认为,此处将宴会场景神话化,既是对主人的赞美,也折射出初唐贵族阶层追求长生久乐的心理。尾联情绪陡然转折,"遽惜"二字泄露天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代文学史》特别强调,这种对欢宴将散的惋惜,与汉武帝"白日西驰"的慨叹一脉相承,在歌颂中埋藏着对时间流逝的哲学思考。

艺术的张力呈现
末句"挥戈却日"的典故运用尤具深意。古典文学专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此句:"以神话之力对抗自然规律,在豪迈宣言背后,恰恰反衬出人类对永恒的无力企及。"这种狂欢与隐忧的二元对立,使作品超越普通应制诗,获得更丰富的审美层次。

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公主山亭之宴,本极人间绮丽,昌黎以'黄金''白玉'对起,已见皇家气象。'碧树''朱楼'一联,更将云外之峻与水中之灵并写,恍若蓬莱现于咫尺。末联'挥戈却日'之典,非止言宴酣之欢,实暗颂太平盛世之绵长,笔力千钧。"

  • 王夫之《姜斋诗话》论
    "此作以空间之层叠造境:自绛河至紫禁,由云外碧树转水中画阁,复以'下瞰''高临'勾连天地,如展金碧山水长卷。'遽惜欢娱'一句陡折,似乐极而生警醒,然结以鲁阳挥戈之壮,使全篇顿挫生姿,此宫廷应制诗中罕见之跌宕。"

  •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昌黎善以富丽语写清华景,'龙舟瞰鲛室,羽节临凤台'二句尤妙。鲛人本居深渊,凤女原栖昆仑,今皆俯仰可及,暗喻公主山亭聚天地灵秀。'曜灵回'三字化《楚辞》之意为盛唐之音,使神话典故皆著雍容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