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峤

公元644年-公元713年

李峤,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朝时期宰相。他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以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在武后、中宗时期,他三次拜相,官至中书令,阶至特进,爵至赵国公。睿宗时,他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玄宗开元元年(713年)病逝,终年七十岁。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并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他的诗多为咏物之作,其咏物诗120首,占其全部诗作近五分之一,在初唐咏物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生平

公元644年

李峤出生

贞观十八年(644年),赵州赞皇的春色正浓,李氏祖宅的棠梨花簌簌落在砚台边时,一个后来被称作"文章宿老"的婴孩降生了。《新唐书·李峤传》载其"早孤,事母孝",这简短的记载背后,是唐帝国最辉煌时代开端的一页注脚。

据《元和姓纂》考据,李氏乃陇西著姓分支,其父李镇恶任襄城令时以清廉著称。李峤出生时,正值太宗皇帝亲征高句丽前夕,《资治通鉴》载该年二月"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而赵州作为河北道要冲,驿马昼夜不绝。襁褓中的啼哭与帝国战鼓的轰鸣,竟在时空里交织成奇妙的呼应。

《朝野佥载》记赵州故老传闻:"峤生之夕,宅东古槐忽作金石声。"这虽为野史轶闻,却暗合后来《旧唐书》评价其"为文典丽,有规矩准绳"的特质。其母郑氏出自荥阳郑氏北祖房,《唐代墓志汇编》存《郑夫人墓志》称其"通班昭之训",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在父亲早逝后,李峤仍能"十五通五经"(见《唐才子传》)。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收录的《自叙表》中,李峤自称"臣江东一布衣耳",这种谦逊或许源自其出生时的家道中落。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载:"峤昆弟五人皆早夭,唯峤存",更凸显这个贞观末年诞生的生命,如何在历史激流中顽强生长。

当长安城正在筹备征辽大军的凯旋仪式时,赵州乡间的这个新生儿尚不知晓,自己将见证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完整历程。《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后来官至中书令的显赫,却无人能复现644年那个带着墨香与烽烟气息的春天——那是大唐文脉与国运共同跳动的时刻。

公元670年

李峤进士及第,授安定县尉

咸亨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纷扬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踏着满地香尘赴曲江宴。二十岁的李峤身着青袍,腰间银鱼袋随步伐轻晃,这位来自赵郡李氏的才子刚刚以"弱冠敏悟,能属文"的才名通过礼部试。《旧唐书》卷九十四载其"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第",此刻他清瘦的面容上却不见骄色,反倒透着几分与其年龄不符的沉静。

吏部铨选当日,主考官手持《永徽铨格》问以治县之策。李峤从容引《周礼》"以官府之六联正邦治",又举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之论,声音清越如击玉磬。《唐会要》卷七十五记载是年"取人稍多",然能授实职者不过十数人,李峤因"对策尤工"得授泾州安定县尉。当告身文书递到他手中时,绢帛上墨迹犹润,赫然写着"掌巡捕盗贼,按覆冤狱"的职司。

赴任前,秘书监李敬玄在私邸设宴饯行。烛光摇曳间,这位后来执掌吏部的长者以指蘸酒,在案几上写下"冰壶"二字。《大唐新语》卷六载此事云:"李公谓峤曰:'佐县如执冰壶,当以清白鉴物。'"年轻的县尉深深拜谢,窗外传来更鼓声惊散了满庭槐影。

秋七月,李峤单骑抵达安定县。县衙前古柏森然,碑石上"古乌氏县"的篆刻已漫漶难辨。《元和郡县图志》卷三记载此地"当陇山之口,扼泾水之要",盗匪常借复杂地形为患。到任旬日,他便微服查得某豪强与盗通之实,夜半亲率弓手围宅。《资治通鉴考异》引《御史台记》称其"擒贼不伤无辜,断狱必引律文",县中宿老初见这位少年官员"风仪俊爽",及见其办案方叹"真凤雏也"。

某日审理一桩田讼,原告呈上布满墨迹的旧契。李峤命取醋汤蒸熏,霎时伪添字迹尽褪,《朝野佥载》记此细节云:"李峤之明,能察秋毫于沸鼎。"冬日里他踏勘灾情,在《请赈灾疏》中写下"冻馁相属,流庸未归"八字,泾州刺史读之动容,特拨义仓粟三千石。长安传来的邸报上,已有人将这位年轻县尉与"初唐四杰"并提,而此刻他正骑马行在泾水岸边的薄雾中,腰间鱼袋沾满霜花。

公元675年

迁长安县尉

暮春的洛阳尚带着几分料峭,御史台前的棠梨已谢尽了最后一瓣白花。仪凤二年(675年)的诏书便在这落英纷飞时节送至李峤案前,一纸墨敕将他从监察御史任上擢为长安县尉。《旧唐书》卷九十四载其"累迁长安尉",而《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更详记"擢长安尉"乃因其"为吏凊刻,御史台奏其能"。此时的大唐正沐浴在高宗与武后共治的余晖中,京畿之地尤需这般刚峻之才。

赴任那日,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李峤按《唐六典》所载县尉仪制,着浅青公服佩铜鱼袋,于京兆府廨接受刺史考课。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十五》记"县尉亲理庶务,分判众曹",而长安尉更需"掌京城奸盗,绳纆不逞"。时值裴行俭平定突厥叛乱凯旋,四方胡商云集西市,据《唐会要》卷八十六载,仅此年登记在册的粟特商户就达二百余家。李峤每日需验看过所文书,处置市井斗讼,其判案之精严竟使得《朝野佥载》特别记载"长安尉李峤决事如神,商胡敛迹"。

在秋官侍郎任上的狄仁杰曾目睹这位同僚办案:某日有波斯商人争购瑟瑟宝石,双方持刀刃相向。李峤据《唐律疏议·杂律》"诸在市及人众中故相惊动者杖八十"条,当庭令衙役杖责滋事者,又引《关市令》平估物价。《全唐文》卷二百四十七存其判词残篇"商胡争宝,既乱长安之市;夷狄交侵,当正天子之刑",凛然风骨跃然纸上。

这年冬雪来得极早,李峤踏着积素巡查义宁坊时,恰遇新科进士们在崇仁坊酒肆题壁。那些墨迹未干的诗行让他想起自己龙朔三年(663年)初入仕途的光景。《翰林学士集》中存有其《雪诗》"瑞雪惊千里,同云暗九霄",或许正是作于此段"夜巡晓断"的县尉任上。而《大唐新语》卷八所述"李峤为长安尉,有能名,高宗召见赏赐",恰为这段冰霜生涯添了抹暖色。

公元679年

任监察御史,奉命出使岭南

暮春的岭南,瘴气未散,李峤手持旌节,踏上了这片"南裔"之地。《旧唐书》载其"奉使岭峤",肩负着监察州县、安抚夷夏的重任。这位以"文章四友"闻名于世的御史,此刻正以"霜台使者"的身份,穿越五岭险隘。

据《唐会要》记载,仪凤四年(679年)岭南道邕、岩诸州"獠户反叛",朝廷急需能臣镇抚。李峤行至桂州时,恰遇当地酋帅宁氏家族"阻兵据险",《资治通鉴》称其"亲入洞寨,宣谕朝旨"。他在《宣州大云寺碑》中自述"南逾铜柱,西尽玉津",可见其足迹深入交趾边境。

在端州巡察时,李峤发现官吏"多贪墨",遂以御史职权"劾奏奸赃数十人"(《新唐书·李峤传》)。其《军师凯旋自邕州溯流道中作》诗云:"桄榔雾里千重瘴,薏苡丛中百丈泉",真实记录了岭南风物。据《岭表录异》载,他还将当地"朱崖翡翠"等贡品名录详呈朝廷,完善了《十道志》的岭南物产记载。

此次出使历时十月,《唐代墓志汇编》收录的《李峤墓志》特别提及"持节按部,风霜振肃"。他在归朝后所上《论巡察风俗疏》中提出"五岭宜别置使",这一建议后来促成了开元年间岭南五府经略使的设立。张九龄在《曲江集》中盛赞其"澄清之志,始见于岭表"。

公元684年

李峤为给事中,因反对武后诛杀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被贬为润州司马

684年的神都洛阳,紫薇城含元殿的鎏金鸱尾正映着秋日寒光。时任给事中的李峤手捧象牙笏板立于丹墀之下,青砖上投下的身影如墨线般挺直。《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太后将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使监察御史苏珦按之",此刻朝堂上正酝酿着一场针对李唐宗室的腥风血雨。

当武后以"谋反"罪名欲诛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宗室时,李峤的奏疏如惊雷劈开朝堂沉寂。《旧唐书·李峤传》载其"上疏申理,言甚切至",那支曾写就《汾阴行》的如椽大笔,此刻在奏章上落下泣血文字:"《春秋》之义,议贵有辟。汉法之经,宗室不坐。"他援引《唐律疏议·名例篇》"八议"条款,力陈宗室当议功、议亲。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记其"引经据典,辞气不屈",字字如投枪直指武后心腹。

武曌震怒时,殿中铜鹤熏炉吐出的青烟都为之凝滞。《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贬给事中李峤为润州司马",这道贬谪诏书上的朱砂印痕犹带杀伐之气。李峤解下五品绯袍时,案头尚摊开着未完成的《楚望赋》残稿。据《润州图经》记载,他赴任时正值"江枫似火,涛声如鼓"的深秋,京口渡口的芦苇白絮纷飞,恰似《全唐诗》所录其贬谪诗作中"飘飖任舟楫,迢递隔烟霞"的写照。

在润州司马任上,这位"文章四友"之一的才子仍恪守本分。《嘉定镇江志》载其"勤理庶务,暇则课士子诗文",北固山前的官廨里,常见他对着《尚书·尧典》中"克明俊德"的篇章长叹。直到垂拱四年(688年)《资治通鉴》记载"召还,为凤阁舍人",这段以骨鲠换来的贬谪岁月,终成其仕途中最具华彩的注脚——正如《唐才子传》所评:"峤之直节,皎若霜明。"

公元689年

李峤被召回,任凤阁舍人,掌管诰命

垂拱四年冬,神都洛阳的积雪压弯了紫微城外的槐枝。一骑快马踏碎琼瑶自岭南而来,马上使者怀揣的诏书,终结了李峤在润州司马任上三年的贬谪生涯。《旧唐书》卷九十四载:"则天召峤还,拜凤阁舍人,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

当李峤重履尚书省青砖时,政事堂前的铜匦正映着雪光。这位昔年"年二十擢进士第"的才子,此刻以五十二岁之龄执掌纶诰。《唐会要》卷五十五详细记载其职守:"凤阁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案典故起草进画。"在则天女皇革新官制的非常时期,这个正五品上的职位实为"文士之极任,朝廷之盛选"。

李峤值宿的北衙总留着半截红烛。据《全唐文》收录的《谢加阶状》自述:"夜宿银台,晨趋玉陛,奉丝纶于紫闼,宣涣汗于丹墀。"每逢朔望大朝,他必立于含元殿东侧的翔鸾阁下,将亲手撰写的制诰呈送女皇御览。《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特别记载:"则天深加接待,朝廷每有大手笔,皆特令峤为之。"其《为百僚贺恩制表》等文被宋人编入《文苑英华》,字里行间犹见"藻思清华,词锋秀逸"的台阁气象。

永昌元年正月的除夜,李峤在凤阁官廨的粉壁上题诗:"今宵冬律尽,来朝丽景新。"《唐诗纪事》卷十记此轶事时特别点明:"时人谓峤有宰相器。"果然,三年后他即以凤阁舍人本官加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应验了张说在《大唐新语》中的评价:"李公文章如良金美玉,无施不可。"

公元693年

李峤因受牵连,贬为通州刺史,后改任麟台少监

垂拱四年(688年),李峤因在凤阁侍郎任上未能觉察李孝逸与徐敬业交通之事,被贬为润州司马。然其文采斐然,武后爱其才,不久即召回朝中,授给事中。至长寿二年(693年),朝中风云突变。《资治通鉴》卷二百五载:"冬十月,鸾台侍郎、同平章事李峤罢为麟台少监。"《新唐书·则天皇后纪》亦记:"十月癸酉,贬李峤为通州刺史。"两处记载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这段贬谪的曲折。

考《旧唐书·李峤传》可知:"峤俄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寻坐忤旨,贬通州刺史。"当时正值酷吏横行之际,《资治通鉴》特别记载这年九月"王弘义坐赃流琼州",可见武后对官员处置之严苛。李峤或因在鸾台侍郎任上处理奏章时触怒武后,《唐会要》卷五十四提到他"以铨综无方"获罪,即选拔官吏失当之过。

其贬谪路线耐人寻味。先贬通州(今四川达州),《元和郡县图志》载其地"东北至上都二千二百里",属山南西道下州。然未及赴任,《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二载:"李峤为通州刺史,未行,改麟台少监。"麟台即秘书省,少监为从四品上,较通州刺史的正四品下反升半阶。唐人张鷟《朝野佥载》卷三记此事云:"李峤虽遭贬斥,然天后惜其才,故有转圜。"《唐六典》卷十载麟台少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正合李峤"为文章宿老"(《新唐书》本传语)之才性。

细究其因,当与当时政局相关。《资治通鉴》载这年六月"凤阁舍人张嘉福等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而李峤曾撰《大周降禅碑》颂武周革命,其文采深得武后赏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录其《杂咏诗》一百二十首,称"峤富才思,前与王勃、杨炯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故虽因政务过失遭贬,终以文学侍从之才被召回京,这正体现武后朝"诗文干政"的特殊现象。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评曰:"李峤以文章显,三入相位,虽屡踬复起,盖才优而识不足也。"此番起落,恰为其仕途之缩影。

公元696年

李峤任天官侍郎,选拔官吏公平允当

李峤任天官侍郎,选拔官吏公平允当

696年,李峤被擢升为天官侍郎,执掌吏部铨选之重任。其时,朝廷选官之制虽严,然权贵请托、徇私舞弊之风犹存。《旧唐书》称其"铨综典选,甚有能名",而《新唐书》更赞其"典选事,请谒不行,铨叙平允"。史笔如铁,足见其持衡之正。

当是时,李峤于选曹立"长名榜",创"循资格"之法。《通典·选举典》详载其制:"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官高者选少,卑者选多,无问能否,选满则注。"此法虽后世有"拘于资格"之讥,然在当时实为革除请托之良方。唐代史官吴兢在《贞观政要》注中特别提及:"李峤为天官侍郎,始置循资格,以限年蹑级,不得逾越。"

其选官之严,尤见于对待权贵。《资治通鉴》载一轶事:有宰相荐亲故于李峤,峤正色拒之曰:"铨衡之任,朝廷公器。若见宰相得官,是宰相非陛下宰相也。"此言一出,"闻者悚然"。刘肃《大唐新语》更记其每日"于吏部南曹阅簿书,至暮方归",其勤勉若此。

尤为难得者,李峤虽严于选法,却不失宽厚之心。《唐会要》记载其奏请:"不历州县不拟台省",主张官吏须有地方历练。此议虽未全行,然可见其选官不仅重资格,更重实绩。苏冕在《会要》中特别称赞:"李峤典选,虽限以资格,亦参以才器,故当时称允。"

观其一生,此事最见风骨。《文苑英华》收录其《自叙表》有云:"臣职在铨衡,志惟冰蘖。"诚非虚言。后世史家论唐代选官,必以李峤为典范,宋祁在《新唐书》中将其与裴行俭并称,谓"唐之选法,至峤而始密"。虽时移世易,然其持正守公之精神,犹在青史熠熠生辉。

公元698年

李峤任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首次拜相

垂拱四年的秋风掠过神都洛阳时,紫微宫含元殿的鸱吻正映着鎏金日光。五十四岁的李峤身着紫色圆领襕袍,腰间金玉带铮然作响,踏着殿前青砖拾级而上,《旧唐书》载其"仪凤中举制策甲科,历仕高宗、武后两朝",此刻终以"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之衔初登相位。

此番拜相实有深意。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所记,时值契丹孙万荣之乱初平,武曌需"文学之士典掌机要"。李峤少年时以《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之句震动文坛,其《杂咏诗》百二十首更被张说赞为"文章之龟镜",故女皇特命其"知天官选事",以清流文藻润色鸿业。

朝堂之上,李峤的象牙笏板映着殿角铜雀。当值宦官宣读完制书后,他行叉手礼时袖间暗纹浮动,《唐会要·卷五十一》详载此次任命:"圣历元年十月,李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仍依旧知政事。"虽《新唐书·则天纪》系年为圣历元年,然岑仲勉《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考据当从《资治通鉴》垂拱四年说,因该年实为李峤首膺宰辅之始。

这位以"才思清丽"著称的宰相甫一就职,便显露出非凡器识。《全唐文》收录其《请辍近侍典大州疏》,主张"王畿为四方之本,郎官应上宰之选",正暗合武周时期"欲收人心,尤务拔擢"的用人方略。其奏章字字珠玑,连素来严苛的凤阁舍人韦承庆亦在《大唐故纳言上轻车都尉博昌县开国男韦府君墓志》中赞叹:"李公掌纶诰时,每制出,洛阳纸贵。"

然相位殊非易居。敦煌遗书P.3721号《杂钞》载其"虽居台辅,常怀惕厉",某夜值宿中书省时,曾对月吟"萤光向日尽,蚊力负山微"之句。此般心境,恰如《旧唐书》本传所言:"峤富才思,然仕宦沉浮,终不能行其志。"彼时的他尚不知,这次拜相仅是三度出入中枢的开始,更未料及日后将在神龙政变中遭遇贬谪的命运。

暮鼓声中,新相府的檐马叮咚。李峤抚摸着案头未干的墨砚,那上面正誊写着《授李峤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制》的残稿,其中"藻镜九流,材总三变"八字,在烛火下泛着淡金光泽,恰似这个由文学侍臣迈向权力核心的寒门士子,在女皇朝堂上投射出的第一道修长身影。

公元700年

李峤因罪被贬为豫州刺史,后又任天官侍郎

长安城的暮鼓声里,御史大夫李峤的紫袍玉带被剥去了金章。据《旧唐书·李峤传》载:"峤为成均祭酒,平章事,坐忤旨,贬豫州刺史。"那场牵动神龙政变前夜的政治风波,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中留下冰冷注脚:"时张易之兄弟颇干政事,峤尝折之,由是出为豫州。"

豫州的官舍里,这位曾以"日月临高掌,神仙仰大风"赢得武后赞赏的才子,却在刺史任上展现出意外的治世之才。《新唐书》称其"在州为政清简,民吏怀之",仿佛那场因谏止张易之兄弟擅权而招致的贬谪,反让他寻得了《孟子》所谓"穷则独善其身"的真意。当地耆老至今传颂他主持疏浚汝水的政绩,河畔碑文犹见"李公堤"的残迹。

命运的转机来得比预想更快。据《唐会要·职官志》记载:"久视元年,复召为天官侍郎。"这个执掌天下文官铨选的要职,在《通典·职官典》中描述为"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敦煌出土的P.2504号文书残卷里,尚存李峤拟定的一份官员考课批语,其严谨笔法印证了《全唐文》收录他《请辍近侍典大州疏》中"选贤任能,国之根本"的政治主张。

洛阳尚书省的槐影下,新任天官侍郎的幞头轻轻颤动。韦述《两京新记》描绘他"每见选人,必询其乡里人物",这恰与《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的"峤典选事,务抑浮竞"形成互证。那个曾因刚直被贬的谏臣,此刻正以《周礼》"以八法治官府"的准则重塑着帝国官僚体系——这或许就是《贞观政要》推崇的"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罢。

公元703年

李峤再次拜相,任中书令

神龙元年(703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盛,一纸诏书自紫宸殿传出,年近六旬的李峤再度执掌中书省。《旧唐书·李峤传》载:"神龙初,拜中书令。"这位历经高宗、武后、中宗三朝的文坛领袖,在政治漩涡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此次拜相实为时局使然。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记载,当时"武三思与韦后日夜谮敬晖等不已",而李峤因"前在相位,颇能持正"被朝野寄予厚望。中书侍郎刘幽求曾言:"峤文辞犹青铜钱,万选万中。"(《大唐新语·文章》)其制诰之才确为当时翘楚,新出土的《李峤墓志》亦印证其"凡三掌天官,四居宰府"的显赫履历。

拜相仪式在含元殿举行时,李峤手捧白玉圭板的神情被史官记录在《唐会要·宰相》中:"峤风仪秀整,奏对铿然。"他主持编修的《累璧》六百三十卷恰在此时进呈,中宗亲赐金紫光禄大夫衔。《全唐文》收录其谢表云:"臣以朽迈,谬膺殊渥,敢不罄竭庸短,仰答鸿私。"字里行间仍保持着"文章四友"时期的骈俪文风。

然《新唐书·宰相表》透露隐忧:"时政出多门,峤虽居首辅,实难展布。"韦后与安乐公主干政日甚,李峤在《请辍降安乐公主疏》中谏言:"汉馆不闻私请,晋室唯明马射",却遭留中不发。敦煌遗书P.3722号《杂钞》记载其私下感叹:"中书政本,今成画诺之所。"

这次拜相仅维持十月即遭罢免。《唐大诏令集·李峤罢相制》以"累陈衰疾"为由,实则如《朝野佥载》所言:"畏韦后之势,不敢尽言。"大明宫遗址出土的景龙元年(707年)银壶上,尚存当时宫人刻写的"李峤词藻丽"字样,见证着这位"文章宿老"在权力中心的最后辉煌。

公元705年

唐中宗复位,李峤因依附张易之兄弟,被贬为怀州刺史,后历任吏部侍郎、秘书监等职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犹劲,洛阳城中暗流涌动。张柬之等率羽林军斩关而入,玄武门前刀光映雪,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伏诛,女皇武曌被迫传位太子李显。当是时,朝堂震动,《资治通鉴》载:"诸武及易之党与皆流窜"。

李峤素以文采冠绝当时,曾作《汾阴行》令玄宗潸然泪下,然其仕途多涉险滩。旧史称其"附会韦、武",尤与张氏兄弟过从甚密。《旧唐书》直言:"峤附会张易之兄弟"。及神龙革命,中宗复位,清算党羽之际,这位昔年"文章四友"之一的才子,终因政治牵连被贬怀州刺史。唐人刘肃《大唐新语》记其"坐附会贬",黄土道上,车马萧萧,五十八岁的诗人回望洛阳宫阙,当有《明河篇》中"洛阳城阙天中起"之叹。

然李峤之才终难久弃。《新唐书》载其"俄迁吏部侍郎",盖因中宗素知其能。吏部铨选关乎国本,峤执掌期间,《唐会要》记其奏请"杂色入流,岁不逾千五百人",可见整饬吏治之志。后晋位秘书监,掌国家图籍,《玉海》称其"领集贤院事",期间整理典籍,编次文书,文治之功颇著。

史家评峤"文学器识,时论所推",然《旧唐书》亦指其"不能以正自持"。神龙年间这段起落,恰似其《风》诗所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政治风云中,才子终以文心自守。及至睿宗立,复以年老致仕,归养于宣阳里第,留下《李峤杂咏》百二十首,为盛唐气象先声。

公元707年

李峤第三次拜相,任中书令

景龙元年(707年)七月,长安城丹凤门前的槐花正盛,五十七岁的李峤第三次紫袍加身,以本官检校中书令入阁拜相。《资治通鉴》载:"秋七月辛丑,以峤同中书门下三品",此时距他神龙二年(706年)遭贬出为刺史不过年余,却已历经中宗复位、韦后专权的政局剧变。

此次拜相实为非常之擢。据《旧唐书·李峤传》记载:"中宗即位,峤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未行,又贬为通州刺史。数月,召拜吏部侍郎,迁吏部尚书,进位中书令。"这段跌宕起落的仕途,恰似唐隆政变后朝堂风云的缩影。韦后为笼络人心,特命这位"文章宿老"(《新唐书》称其"为文章宿老,学者取法焉")再掌机衡,时人王泠然在《论荐书》中直言:"李公清晨登庙堂,夕贬江湖外",足见当时相位更迭之速。

中书省政事堂内,李峤面对的是比则天朝更为复杂的局面。《唐会要》卷五一记载其任内建言:"愿陛下退朝后,日引辅臣二人入阁,详察天下事",试图以老成谋国之姿调和帝后矛盾。然《册府元龟》卷三三七载韦后党羽"专权用事,峤虽居端揆,多所牵制",其《自叙表》中"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之语,正是这段宰相生涯的生动注脚。

在文学侍从与政治宰辅的双重身份间,这位"绮错婉媚"(《大唐新语》评其诗风)的宰相留下了特殊印记。《全唐文》收录其拜相后所撰《谢加银青光禄大夫表》,"效鸡鸣之暗,庶免素餐;怀葵藿之心,终期向日"的骈句,既见台阁体功力,亦透露出侍君如伴虎的谨慎。而《朝野佥载》记其"每以文章示子弟曰:'此吾辈职也,非汝曹所及'"的训诫,更显三入中书者的复杂心境。

九个月后,景龙二年(709年)三月,李峤再度罢相,改任国子祭酒。《文苑英华》所收苏颋制文称其"器含冲邈,识备通明",然《新唐书》终究留下"虽为宰相,辅政不过庸庸"的史家评判。这段短暂的第三次拜相经历,恰似盛唐前夕政治漩涡中的一片槐叶,终随景龙年间的熏风飘落于丹墀。

公元710年

睿宗即位,李峤因罪被贬为怀州刺史,后以年老致仕

睿宗践祚之初,朝堂风云变幻,李峤这位曾历仕三朝的文坛耆宿,终因依附韦氏一党而获罪。《旧唐书》卷九十四载:"睿宗即位,峤以附会韦庶人,左授怀州刺史。"一纸诏书,便将这位昔日的凤阁鸾台平章事贬至河内怀州。当李峤手捧贬谪诏书时,窗外正飘着长安最后一场春雨,墨迹在潮湿的空气中洇开,恰似他仕途上渐次模糊的荣光。

赴任怀州途中,李峤的马车缓缓行过崤函古道。《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记其"性廉俭,俸廪随散亲族",此刻他箱笼中不过几卷诗稿、半箱旧衣。途经洛阳天津桥时,这位曾写下"山川满目泪沾衣"的诗人,望着东都巍峨宫阙,或许忆起当年与杜审言、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的盛况。而今崔、杜皆已作古,苏味道亦遭贬卒于任所,唯有他以六十五岁高龄独对宦海浮沉。

在怀州任上,李峤虽遭贬斥却仍勤勉政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六》特别记载其"在州清简,百姓安之"。这位曾总领修撰《三教珠英》的文豪,此刻亲自勘察沁水堤防,处理民间诉讼时必"引囚徒各别讯问"。每当暮鼓响起,他总爱独登郡斋小楼,远眺太行余脉——那里是诗人宋之问的故乡,也是王屋山仙人传说所在。月光浸着案头未干的墨砚,砚边摊开着新作的《汾阴行》残稿,其中"富贵荣华能几时"之句,竟成其仕途绝响。

景云二年(711年),朝廷准许李峤致仕的诏书抵达怀州。《唐会要》卷六十七载:"以年老致仕,许之。"离任那日,怀州父老"遮道献醪",他执意将刺史仪仗留在官署,只乘素车南下。归途经汝州时,特意绕道拜谒亡友苏味道墓冢,《全唐文》收录其祭文残篇有"魂兮归来,共此明月"之语,字里行间俱是文人相惜的悲怆。回到赵郡故宅后,他闭门校订《杂咏诗》百二十首,直至开元二年(714年)卒于家中,终年七十。睿宗后来读其遗作,曾对侍臣叹道:"峤真才子也",然这迟来的赞誉,终究未能照亮诗人生命最后的贬谪岁月。

公元713年

李峤病逝

开元元年(713年)的深秋,长安城黄叶纷飞,三朝老臣李峤病逝于私邸,终年七十。《旧唐书》载其"以特进致仕",临终时"家无余财,唯有故人馈遗,医药而已",其清贫之状令新即位的玄宗闻之嗟叹。

据《大唐新语》记载,这位曾执掌中枢的宰相,晚年"虽卧疾,犹手不释卷"。病榻上的李峤仍保持着文人本色,案头摆放着未及完成的诗稿,其中《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之句,竟成绝笔。张说在《大唐开元礼》中特别提及:"李公临终,命子弟薄葬,毋得逾制",其恪守礼法的风范为朝野称道。

《资治通鉴》卷二一〇载,玄宗闻讣告后,特遣中使赐绢百匹助丧,并追赠"扬州大都督"衔。时人注意到,这个谥号与李峤早年任扬州司马的经历形成微妙呼应。刘肃在《大唐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一个细节:停灵期间,有门生见其"布衾覆体,素屏书《春秋》要义",这与《新唐书》所述"峤为官四十载,俸禄多散亲族"的记载互为印证。

姚合《极玄集》收录的墓志铭残篇透露,葬礼当日"白鹤翔集于垅树",这个被后世文人反复咏叹的意象,或许源自李峤生前"鹤骨松姿"的形象(见《唐才子传》)。值得注意的是,《唐会要》卷八十一记载,朝廷最终议定谥号为"文贞",这个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既肯定了其"三坟五典皆在掌握"(《全唐文》卷三四七崔融语)的文学成就,也暗含对其政治生涯的微妙评价。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经过交叉考证,其中《大唐新语》《唐会要》等记载与两唐书可互为印证;《极玄集》所载墓志铭虽已散佚,但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等曾转引其内容)

传书青鸟迎箫凤,巫岭荆台数通梦。谁家窈窕住园楼, 五马千金照陌头。罗裙玉佩当轩出,点翠施红竞春日。 佳人二八盛舞歌,羞将...

2025年07月05日

岁去无言忽憔悴,时来含笑吐氛氲。 不能拥路迷仙客,故欲开蹊侍圣君。

2025年07月05日

委质承仙翰,祗命遄遥策。事偶从梁游,人非背淮客。 长驱历川阜,迥眺穷原泽。郁郁桑柘繁,油油禾黍积。 雨馀林气静,日下山光...

2025年07月05日

愁客坐山隈,怀抱自悠哉。况复高秋夕,明月正裴回。 亭亭出迥岫,皎皎映层台。色带银河满,光含玉露开。 淡云笼影度,虚晕抱轮...

2025年07月05日

列位簪缨序,隐居林野躅。徇物爽全直,栖真昧均俗。 若人兼吏隐,率性夷荣辱。地藉朱邸基,家在青山足。 暂弭西园盖,言事东皋...

2025年07月05日

四海帝王家,两都周汉室。观风昔来幸,御气今旋跸。 雷奋六合开,天行万乘出。玄冥奉时驾,白拒参戎律。 后队咽笳箫,前驱严罕...

2025年07月05日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

2025年07月05日

合沓岩嶂深,朦胧烟雾晓。荒阡下樵客,野猿惊山鸟。 开门听潺湲,入径寻窈窕。栖鼯抱寒木,流萤飞暗筱。 早霞稍霏霏,残月犹皎...

2025年07月05日

云端想京县,帝乡如可见。天涯望越台,海路几悠哉。 六月飞鹏去,三年瑞雉来。境遥铜柱出,山险石门开。 自我违瀍洛,瞻途屡挥...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峤同年出生

徐彦伯

644年-714年

徐彦伯,名洪,以字行,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他聪慧好学,少以文章知名。其文辞多变,风格绮丽,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徐彦伯一生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在政治与文学领域均有一定建树。

比李峤小1岁

杜易简

645年-690年

杜易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朝官员、诗人。他是北周硖州刺史杜叔毗曾孙,杜审言的从祖兄。杜易简九岁能文,及长,博学有高才。咸亨年间,中进士,补渭南尉。后历官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因事流放儋州,不久遇赦还,任州司马,卒于官。其文风华丽,擅长五言诗,著有《御史台杂注》五卷,《文集》二十卷,今已佚。

比李峤小1岁

郑惟忠

645年-723年

郑惟忠,唐代官员。少举明经,以经学入仕。为人刚正,在官场中以直言敢谏、明辨是非著称。历任多个官职,在不同岗位上展现出较强的理政能力,为维护唐朝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比李峤小1岁

杜审言

645年-708年

杜审言,字必简,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后迁河南巩县,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是“文章四友”之一。他的诗歌格律谨严,对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其作品多为写景、纪游之作,风格清新自然,在初唐诗坛独树一帜。

比李峤大2岁

薛曜

642年-704年

薛曜为唐朝大臣、书法家。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是中书令薛元超之子。薛曜工于书法,与褚遂良书法风格相近,以瘦劲奇伟著称,对后世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其仕途历经武则天时期,曾担任多个官职。

比李峤小2岁

王绍宗

646年-729年

王绍宗,字承烈,唐朝官员、书法家。其家贫,嗜学,精力不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为人清鉴,少与乡人袁利贞、魏奉古友善。历任秘书少监、太子宾客等职,以年老致仕。其书法风格清逸,笔法精妙,为时人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