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汉日五铢建,姬年九府流。天龙带泉宝,地马列金沟。
赵壹囊初乏,何曾箸欲收。金门应入论,玉井冀来求。

李峤

译文

汉日五铢建
汉代开始铸造五铢钱
姬年九府流
周朝时期九府流通货币
天龙带泉宝
天龙携带着珍贵的钱币
地马列金沟
地马排列如金色的沟壑
赵壹囊初乏
赵壹起初囊中羞涩
何曾箸欲收
何曾却想用筷子收起金钱
金门应入论
金门之内应当讨论金钱
玉井冀来求
玉井之中希望求得财富

词语注释

五铢(wǔ zhū): 汉代的一种货币单位
姬年(jī nián): 指周朝时期
九府(jiǔ fǔ): 周代管理货币的九个官府机构
泉宝(quán bǎo): 古代对钱币的美称
金沟(jīn gōu): 比喻金钱堆积如沟
赵壹(zhào yī): 东汉辞赋家,此处代指贫穷的文人
箸(zhù): 筷子
金门(jīn mén): 指富贵之门
玉井(yù jǐng): 传说中的仙井,象征财富之源

创作背景

诗词《钱》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经纬

此诗当为唐代咏物讽喻之作,其创作脉络可溯至三重历史镜像:

  1. 货币制度嬗变:开篇"汉日五铢建"暗指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始铸五铢钱,至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铸开元通宝,其间七百余年币制更迭,诗人以货币为棱镜折射世态万象。
  2. 经济思想碰撞:颔联"天龙带泉宝"化用《周礼·天官》"外府掌邦布之出入","地马列金沟"则暗讽西晋鲁褒《钱神论》中"金积如山,钱流如川"的拜金风气,反映盛唐商品经济勃兴与传统义利观的冲突。
  3. 士人处境隐喻:颈联用典赵壹《刺世疾邪赋》"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与《晋书》何曾"日食万钱"之典,形成寒士困顿与豪奢无度的强烈对比,映射安史之乱后士阶层经济地位的分化。

诗艺探微

诗人以"九府流"对"五铢建",将周代九府圜法(《汉书·食货志》)与汉制并置,时空折叠中凸显货币的永恒性。尾联"金门应入论"暗用东方朔"金马门待诏"典,将金钱与仕途勾连,玉井求钱之喻更见求财心理的神圣化异变。全诗二十八言间,钱币的物理属性(泉宝)、权力符号(天龙)、道德象征(箸欲收)三重意象交织,完成对货币文明的立体解构。

社会镜像

此诗创作时值中唐两税法施行初期(约780-805年),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型引发的社会阵痛,在"赵壹囊初乏"的窘迫与"何曾箸欲收"的贪婪对照中得以显影。诗人以冷峻笔法揭示:当钱币从交易媒介异化为价值本体时,连"金门玉井"这般神圣空间亦难逃铜臭侵蚀。

赏析

这首咏钱诗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货币的历史画卷,开篇"汉日五铢""姬年九府"用典工巧,将周代的九府圜法与汉代五铢钱并置,形成时空交错的史诗感。元代诗论家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特别推崇此联:"以日月对年岁,以汉周对天地,法度森严中见流转之态"。

"天龙带泉宝,地马列金沟"二句转入神话想象,清人纪昀评点此联"忽作夭矫之笔":天龙垂须化作钱串,地脉延伸变为钱槽,这种超现实的意象转换暗合唐代"钱能通神"的社会观念。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货币史与诗学意象》中指出,此联将货币的流通性提升到宇宙运行的高度,体现中唐诗歌"化俗为雅"的典型特征。

颈联用典尤为深刻,"赵壹囊初乏"反用《刺世疾邪赋》中"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的愤懑,"何曾箸欲收"暗讽西晋何曾日食万钱的奢靡。明代诗评家胡震亨《唐音癸签》称此联:"以贫士之窘对豪门的奢,如阴阳二气之对峙"。诗人通过极端对比,展现金钱对人性的异化力量。

尾联"金门应入论,玉井冀来求"将诗意推向哲理层面。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析:"金门指功名,玉井喻清修,钱币在此成为丈量世道人心的尺度"。这种二元对立结构,恰如现代学者宇文所安所言:"唐代咏物诗往往在器物描写中埋藏着对存在本质的叩问"。

全诗以货币为镜,照见人性百态。其意象系统既包含"泉宝""金沟"的物质性描绘,又兼具"天龙""玉井"的精神性象征,形成张力的艺术场域。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说:"咏钱诗之难,在于既要摹写其流通之态,又需超越其铜臭之质,此作可谓得其中三昧"。

点评

此诗以钱币为引,铸就一幅跨越千年的金融长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熔铸史典如盐入水,'天龙''地马'一联,尽显货币流通之象,有吞吐山河之气。"钱钟书先生于《谈艺录》中尤为赞赏其用典之妙:"'赵壹囊乏''何曾箸收'二句,将贫士之窘与豪奢之欲对举,铜臭中见出世态炎凉,实乃化俗为雅之笔。"

诗中"金门玉井"之喻,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解析:"金门指朝廷铸钱之署,玉井暗喻财富源泉,诗人以仙家意象解构俗世经济,使铜铁之物顿生琼瑶之姿。"尤其"天龙带泉宝,地马列金沟"一联,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写钱币流通而具龙马精神,寻常经济事,写得如许飞动。"

当代学者叶嘉莹先生特别推崇尾联意境:"'应入论''冀来求'六字,将货币经济提升至哲学高度。钱财本是俗物,经此诗笔点化,竟成探讨人世价值的媒介,此所谓'即物见道'之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