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低垂时,李煜独坐金陵深宫,闻得一声莺啼穿林而过,遂成《秋莺》一阕。时值开宝七年(974年),宋师已破荆南,南唐门户洞开。这位生于七夕的违命侯,笔下秋莺犹自"横过幽林尚独游",恰似他明知社稷将倾,仍醉心词章的模样。
史载后主每于宫中悬金铃缀珠玉,闻莺啼则卷帘相寻。此刻笔下"深黄一点入烟流",实乃眼见宋军烽烟逼近,犹自装作不知的凄惶。欧阳修《五代史记》称其"性骄侈,好声色",却不知这"老舌百般"的秋莺,正是他借以自况——昔年教坊犹奏《霓裳》,今朝只剩"浏亮如笙碎在缑"的残音。
"露华凄冷蓼花愁"七字,暗合徐铉《吴王陇西公墓志》所载"秋莺夜啼,宫车晓转"的亡国征兆。马令《南唐书》记其降宋前"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这"莫更留连"的劝诫,终究成了建隆四年(963年)白衣出降的谶语。赵匡胤见其词曾叹:"李煜若以作诗工夫治国事,岂为吾虏也?"殊不知,正是这秋莺般的痴绝,成就了千古词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