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上之回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李白

译文

三十六离宫,楼台与天通。
三十六座离宫巍峨耸立,楼台高耸仿佛与天相连。
阁道步行月,美人愁烟空。
空中阁道漫步如行月间,美人独处愁对烟雾朦胧。
恩疏宠不及,桃李伤春风。
君恩疏远宠爱已不再,如同桃李凋零伤逝春风。
淫乐意何极,金舆向回中。
纵情欢愉哪有尽头?金色车驾转向回中。
万乘出黄道,千骑扬彩虹。
帝王车驾离开黄道,千骑护卫扬起彩虹。
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
前锋军队驻扎细柳北,后卫骑兵列阵甘泉东。
岂问渭川老,宁邀襄野童?
何须询问渭水边的老翁,又怎会邀请襄野的牧童?
秋暮瑶池宴,归来乐未穷。
秋日傍晚瑶池盛宴,归来欢乐意犹未尽。

词语注释

离宫:帝王在都城之外的宫殿。
阁道:连接楼阁的空中走廊。
金舆(yú):帝王乘坐的华丽车驾。
万乘(shèng):指帝王,古代天子拥有万辆兵车。
黄道:帝王出行时的专用道路。
细柳:细柳营,汉代周亚夫屯军之地,此处借指军营。
甘泉:甘泉宫,汉代离宫名。
渭川老:指姜子牙,相传曾垂钓渭水之滨。
襄野童:典出《庄子》,黄帝在襄城之野向牧童问道。
瑶池:传说中西王母设宴之地。

创作背景

诗词《上之回》创作背景考略

一、历史脉络中的回中宫

汉武帝元封四年(前107年),长安西北三百里的回中道上,旌旗蔽日,金舆徐行。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孝武本纪》中记载:"上郊雍,通回中道,巡之。"这座连接三十六离宫的阁道,正是李白笔下"楼台与天通"的具象——据《三辅黄图》载,汉代在关中地区建有"离宫别馆三十六所",以架空复道相连,宛如游龙攀援云霄。

二、讽喻笔法下的帝王游猎

"万乘出黄道"的壮观场面,实为对汉武帝频繁巡幸的文学重构。班固《汉书·武帝纪》详录元鼎五年(前112年)"行幸雍,祠五畤,遂逾陇,登空同"的记载,与诗中"前军细柳北,后骑甘泉东"形成互文。细柳营(周亚夫屯兵处)与甘泉宫(武帝夏季行宫)的地理标注,暗藏诗人对开元后期唐玄宗渐肆游猎的隐忧。

三、瑶池意象的双重投射

"秋暮瑶池宴"化用《穆天子传》周穆王西巡典故,实则暗合天宝元年(742年)玄宗在骊山华清宫大宴群臣的盛况。李林甫《贺游温泉宫表》记载当时"千乘万骑,沐浴天光"的场景,恰似诗中"千骑扬彩虹"的绚烂铺陈。而"桃李伤春风"之叹,又与张九龄遭贬后"草木有本心"(《感遇》)的孤愤遥相呼应。

四、谪仙人的精神突围

在"岂问渭川老"(姜尚垂钓)与"宁邀襄野童"(黄帝问道)的反诘中,可见李白待诏翰林时期的矛盾心境。据魏颢《李翰林集序》载,天宝二年(743年)玄宗"泛白莲池,召公作序",然"恩疏宠不及"五字,道尽《松窗录》所记"力士脱靴"事件后的政治寒意。此诗或作于天宝三载将离长安时,以汉宫秋色喻己身飘零。

赏析

这首诗以汉武帝巡幸回中宫的史事为依托,实则暗含对唐玄宗晚年沉湎享乐的讽喻。开篇"三十六离宫"二句,以夸张笔法勾勒出皇家宫苑的恢弘气象,楼台耸入云霄的意象,既显壮丽又暗藏空虚。胡震亨《李诗通》评此"极言宫阙之盛,正为后文讽谏张本"。

"阁道步行月"四句转入幽微意境。月光下的复道与愁容美人形成奇妙映照,"愁烟空"三字尤为精妙,既写烟雾空濛之景,又喻恩宠成空的怅惘。王琦注《李太白全集》指出:"'桃李伤春风'化用《诗经》'何彼襛矣'之意,以零落桃李喻失宠宫人,春风在此成为无情的反讽。"

中段"万乘出黄道"六句,铺陈帝王出巡的煊赫场面。黄道、彩虹的绚烂意象,与细柳营、甘泉宫的典故交织,展现皇家威仪之余,暗藏批判锋芒。朱谏《李诗辨疑》云:"'岂问''宁邀'二句用太公垂钓、黄帝访道典故,讥刺当今君主弃贤才而逐淫乐。"

结尾"秋暮瑶池宴"二句,以神话中西王母瑶池宴作结,表面写仙家之乐,实指君王醉生梦死。严羽《沧浪诗话》谓此"结得冷然,盛世危言尽在不言中"。全诗在华丽辞藻下暗涌批判暗流,体现李白"谪仙人"之外的深刻社会关怀。

点评

太白此篇《上之回》,实乃以汉家离宫为镜,照见千古帝王行乐之幻影。昔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阁道步行月'五字,写尽人主游幸之奢,而'美人愁烟空'一句陡转,便觉哀弦激楚,音动霄汉。"此般笔法,诚如神龙掉尾,于华彩处忽见苍凉。

"三十六离宫"起笔即显汉武气象,然"与天通"三字已暗藏讽意。王夫之《唐诗评选》尝言:"太白咏史,最善以飞仙之笔点染尘寰事,'桃李伤春风'五字,不啻万钧雷霆,击碎太平假面。"当日离宫桃李,不过君王一时欢娱,终究零落成泥,此中悲悯,非寻常诗人所能道。

末段"瑶池宴"之乐,恰与开篇"愁烟空"呼应。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论此结句:"'归来乐未穷'五字作收,如见烛影摇红中,帝王醉眼迷离之态。而诗人冷眼旁观之意,尽在言外矣。"太白以游仙之笔写人间荒宴,金舆彩虹间自有无声叹息,此正杜少陵所谓"笔落惊风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