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曲辞·君马黄的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君马黄》本为汉乐府旧题,属《鼓吹曲辞》,最早见于《宋书·乐志》。南朝文人多以此题抒写人生际遇,至唐代李白拟古创新,赋予其更深刻的社会内涵。此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730年),时李白初入长安求仕未果,目睹权贵奢靡与贤士困顿的强烈对比。
诗旨解析
诗中"君马黄,我马白"的鲜明对照,暗喻唐代社会阶层差异。洛阳陌上并辔而行的场景,实写长安贵族"五侯客"(典出《汉书·元后传》)的奢靡生活。长剑高冠、千金裘的铺陈,与后文"猛虎落陷阱"形成强烈反差,折射出开元盛世下文士的生存困境。
社会隐喻
"猛虎落陷阱"句化用《周易·坎卦》"陷险难出"之意,暗指张九龄等贤相遭贬的政治现实。末句"相知在急难"直指世态炎凉,与李白《赠从兄襄阳少府皓》"人生贵相知"形成互文,体现其"济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艺术传承
此诗承袭鲍照《代君马黄》的比兴手法,但突破六朝绮靡,以乐府古题写当代现实。双行体结构(前八句铺陈、后四句转折)开创唐代新乐府"卒章显志"的先河,直接影响杜甫《丽人行》等讽喻诗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