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三载(744年)春,李白供奉翰林末期,长安的牡丹正灼灼其华,而诗人的金銮殿生涯却已近凋零。这两首《前有一樽酒》恰似双生花,绽放在他政治理想幻灭的前夜。史载玄宗此时"渐疏之",而诗中"流光欺人忽蹉跎"之叹,实为谪仙人对"赐金放还"命运的预感。
金樽渌酒映照着大唐最绚烂的黄昏,胡姬当垆的琴瑟声里,藏着盛唐气象最后的余韵。李白以"看朱成碧"的醉眼,将政治失意转化为诗意的狂欢——玉壶美酒清若空,恰似他彼时被掏空的抱负;而"白发如丝叹何益"的顿挫,又在舞袖翻飞间化作"君今不醉将安归"的佯狂。唐代酒肆文化在此达到美学巅峰,韦应物《酒肆行》所谓"胡姬春酒店,管弦夜铿锵",正是这般场景。
这两首诗实为李白酒神精神的镜像,日本学者森濑寿三曾指出,其中"舞罗衣"的狂欢意象,暗合《旧唐书》所载天宝年间"贵族竞饮"的风尚。然细辨"当年意气不肯倾"句,犹见建安风骨,在葡萄美酒的波斯琉璃盏中,浮沉着曹植《箜篌引》"乐饮过三爵"的孤影。长安酒肆的西域春风里,谪仙人正用醉意书写着盛唐最后的浪漫主义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