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幽州胡马客歌

2025年07月05日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李白

译文

幽州胡马客,绿眼虎皮冠。
幽州的胡人骑士,绿眼珠头戴虎皮帽。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
笑着擦拭两支利箭,万人不敢近身冒犯。
弯弓若转月,白雁落云端。
拉弯的弓如转动的月亮,白雁从云端中箭坠落。
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双双挥鞭策马前行,去往楼兰游猎驰骋。
出门不顾后,报国死何难?
出战时义无反顾,为国捐躯有何难处?
天骄五单于,狼戾好凶残。
匈奴五部首领骄横,如狼般暴戾凶残。
牛马散北海,割鲜若虎餐。
北海边放牧牛羊,割生肉如虎进食。
虽居燕支山,不道朔雪寒。
虽住在燕支山上,却不觉北地风雪严寒。
妇女马上笑,颜如赪玉盘。
女子在马背上欢笑,面容如红玉盘般明艳。
翻飞射野兽,花月醉雕鞍。
驰骋射猎野兽,花前月下醉卧雕鞍。
旄头四光芒,争战若蜂攒。
旌旗四射光芒,混战如蜂群聚集。
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
刀锋染红鲜血,沙漠被血浸染。
名将古是谁,疲兵良可叹。
古代名将今何在?疲惫将士令人叹。
何时天狼灭?父子得安闲。
何时能消灭天狼星?让百姓父子享安宁。

词语注释

幽州:古代北方边境州郡,今河北北部一带。
胡马客:指北方胡人骑兵。
干(gān):冒犯。
楼兰:西域古国名,代指边塞。
单于(chán yú):匈奴首领称号。
狼戾(láng lì):如狼般凶狠。
燕支山:即焉支山,匈奴聚居地。
赪(chēng):红色。
旄头(máo tóu):旌旗上的牦牛尾装饰。
天狼:星名,喻指侵略者。

创作背景

朔风卷起燕支山的雪粒,在唐帝国的东北边境敲打出金戈铁马的韵律。李白笔下《幽州胡马客歌》的每一个意象,都浸染着开元年间幽州地域特有的历史烟尘。

铁骑踏碎的边疆图景
"绿眼虎皮冠"的胡马客形象,源自诗人对范阳节度使辖下胡汉杂居的细致观察。彼时幽州作为对抗契丹、奚族的前线,军中多有归附的突厥武士,《新唐书》载"蕃将半安禄山麾下"。诗中"弯弓若转月"的骑射场景,正是天宝年间平卢军演武的真实写照,而那支射落白雁的鸣镝,或许曾惊动过营州都督府的旌旗。

血与酒交织的战争美学
"白刃洒赤血"的惨烈与"花月醉雕鞍"的恣意形成奇妙的张力,这恰是安禄山经营东北时的双重面相。据《资治通鉴》记载,彼时幽州"每商贾至,则诱其服饰,诈为俘获",李白以"妇女马上笑"的明媚反衬"狼戾好凶残"的暴虐,暗合史家笔下"外示忠勇,内怀凶逆"的边将生态。

星象下的战士悲歌
"旄头四光芒"化用《史记·天官书》"昴曰旄头,胡星也"的典故,将边境冲突上升到天命征战的层面。当诗人追问"何时天狼灭"时,长安城中的玄宗正在为契丹叛附无常而震怒,而幽州军营里的士卒,已在天宝三载的寒夜里呵冻着握刀的手——这些细节都被熔铸成"疲兵良可叹"的千古一叹。

在安史之乱尚未爆发的天宝穹庐下,李白的诗笔早已洞见盛世铠甲下的裂纹。那些游猎楼兰的胡马客,终将在数年后卷起改变帝国命运的朔风。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幽州胡马客的英武形象与边塞征战的壮烈场景。诗人通过一系列鲜明的意象,展现了边地勇士的骁勇善战与报国豪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战争的深沉思考。

意象的运用极具特色。开篇"绿眼虎皮冠"的胡马客形象,以"虎皮冠"象征勇猛,"绿眼"则暗示异域风情,凸显其剽悍特质。"弯弓若转月"的比喻,将拉满的弓与月牙相联系,既展现力量之美,又赋予画面诗意光辉。而"白雁落云端"的细节,以飞禽坠落的动态瞬间,侧面烘托箭术之精妙。诗中"牛马散北海""妇女马上笑"等场景,更构成一幅幅生动的边塞风情画。

情感表达呈现出多重维度。表层是对勇士气概的礼赞:"万人不可干"的傲然,"报国死何难"的赤诚,都闪耀着英雄主义光芒。但"白刃洒赤血,流沙为之丹"的惨烈描写,又暗含对战争的反思。结尾"疲兵良可叹""父子得安闲"的感叹,与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评李白诗"气象雄浑而感慨深远"的特点高度契合,展现诗人对和平的深切期盼。

艺术手法上,诗人善用对比强化张力。胡马客"笑拂两只箭"的从容与"天骄五单于"的凶残形成鲜明对照;"妇女马上笑"的明媚与"白刃洒赤血"的残酷构成强烈反差。这种手法正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太白边塞诗,于豪纵中见沉郁,在壮阔处藏悲凉。"

诗中"名将古是谁"的诘问,将个人命运置于历史长河中考量,赋予作品深刻的哲理性。而"何时天狼灭"的设问,化用《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既延续了传统诗歌中"天狼"指代外敌的意象系统,又注入了对现实和平的呼唤,这种"以古问今"的手法,正是李白乐府诗的典型特征,明代胡震亨在《李诗通》中称其"拟古而自有神韵"。

全诗在节奏上张弛有度,从游猎的轻快("花月醉雕鞍")到战争的惨烈("争战若蜂攒"),最终归于疲惫的沉思,情感脉络如交响乐般起伏。这种结构安排,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边塞题材,成为对战争与人性永恒命题的诗性探索。

点评

名家点评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
太白此篇,如烈酒泼刃,寒光中见血色浪漫。"绿眼虎皮冠"五字便勾勒出胡马客剽悍神采,而"弯弓若转月"之喻,将动态之美凝于静态意象,弓弦震颤犹在耳畔。末句"何时天狼灭"忽转沉郁,铁血豪情里渗入诗人对和平的深切眺望,恰似其边塞诗中一贯的壮怀激烈与悲天悯人。

林庚《唐诗综论》云:
"笑拂两只箭,万人不可干"二句,写尽盛唐边塞儿郎的自信飞扬。李白以游侠视角摄边疆魂魄,妇女射猎时的"颜如赪玉盘",与男子"白刃洒赤血"的残酷战场并置,刚柔相济处,正见其诗笔如椽,能扛鼎亦能绣花。

施蛰存《唐诗百话》析:
此诗节奏如马蹄铿锵,自"双双掉鞭行"至"花月醉雕鞍",铺陈胡俗如展开一卷浓墨重彩的塞外风情画。然"疲兵良可叹"五字如裂帛,盛世武功背后征人之痛,在李白浪漫笔墨中透出历史纵深,此即诗仙较诸普通边塞诗人的高明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