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

2025年07月05日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李白

译文

妾本崇台女,扬蛾入丹阙。
我本是高台之上的女子,画着蛾眉踏入华丽的宫阙。
自倚颜如花,宁知有凋歇。
曾自恃容颜如花般娇艳,怎知也有凋零衰败的一天。
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
一旦辞别玉阶离去,身影如朝云消散在天边。
每忆邯郸城,深宫梦秋月。
每当想起邯郸城,深宫中的秋月总入梦来。
君王不可见,惆怅至明发。
再也见不到君王的面容,满怀惆怅直到天明。

词语注释

崇台:高台,指高大的楼台。
扬蛾:画蛾眉,指女子描画眉毛。
丹阙:红色的宫阙,指华丽的宫殿。
凋歇:凋零衰败。
玉阶:玉石台阶,指宫殿的台阶。
朝云末:朝云的尽头,比喻消散无踪。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拾遗

宫墙内的叹息

此诗相传为李白拟古之作,然字里行间浸透著南朝宫体诗的遗韵。邯郸赵王宫中"崇台女"的形象,实为六朝以来"才人沦落"母题的延续。考《乐府诗集》卷四十三,此题材可追溯至谢朓《邯郸才人嫁为厮养卒妇》,李白以盛唐气象重塑了这个充满命运反差的典故。

历史镜像

邯郸作为战国赵都,其宫阙在秦汉之际已成废墟象征。诗中"丹阙"与"厮养"形成惊心对比——据《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曾筑丛台以观歌舞,而诗中女子从"扬蛾入丹阙"到"去若朝云末"的际遇,恰似邯郸梦的隐喻。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曾记开元间确有宫人遣嫁戍卒之事,李白或借此抒发现实感慨。

诗笔如月

"深宫梦秋月"五字,凝练了整首诗的美学精髓。秋月意象既承《诗经·陈风》"月出皎兮"的闺怨传统,又暗合邯郸黄粱梦的虚幻色彩。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将南朝绮靡的辞藻转化为更具张力的时空对照:玉阶与朝云的转瞬即逝,恰似才人容颜在权力体系中的凋谢。

盛唐之音外的幽微

此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离京前后,与《怨歌行》等宫怨诗同属一个创作脉络。当时唐玄宗广选民间女子入宫,"后宫佳丽三千人"的盛况下,暗藏无数"惆怅至明发"的长夜。李白以厮养卒妇之口,道出了荣华易逝的永恒命题,在华丽辞章下埋藏着对权力结构的冷峻观察。

赏析

这首以宫怨为主题的乐府诗,通过细腻的意象群与跌宕的情感流变,展现了古代女性从荣华到零落的命运悲剧。全篇以"崇台女"的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宛如一轴缓缓展开的工笔仕女图,墨色间浸透着生命的苍凉。

意象的精心构筑形成强烈反差。"丹阙""玉阶"与"厮养卒"的对比,构建出云泥之别的命运转折。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朝云末'的意象取法宋玉《高唐赋》,将宫人离宫喻为消散的朝霞,暗含巫山神女被弃的典故"。而"秋月"意象尤为精妙,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点道:"深宫秋月是双重隐喻,既象征君王恩宠的冰冷无常,又暗指女子韶华的空耗"。

情感表达呈现出三叠式的深化。开篇"自倚颜如花"的骄矜,到"宁知有凋歇"的顿悟,终至"惆怅至明发"的绝望,构成完整的情感弧线。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在此反其意而用之,展现的是理想幻灭的三重跌落。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每忆邯郸城"二句:"以空间记忆(邯郸城)与时间意象(秋月)交织,将绵长的思念凝固成永恒的怅惘"。

诗中暗藏的政治隐喻尤为深刻。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认为:"'君王不可见'实为士人怀才不遇的变调书写,唐代宫怨诗常寄托文人政治失意"。而"扬蛾入丹阙"到"去若朝云末"的巨变,恰如安旗在《李白诗秘要》中所析:"短短十字写尽人生荣枯,较之《长门赋》更为凝练深刻"。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节制的抒情。钱钟书《谈艺录》称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得《诗经》温柔敦厚之旨"。末句"惆怅至明发"以通宵达旦的无眠作结,留下袅袅余音,正如林庚《唐诗综论》所言:"盛唐气象中的悲慨,总在极致处保留着生命的尊严"。

点评

名家点评:

李白此诗以"邯郸才人"之口吻,道尽宫闱女子命运无常之悲,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六朝神韵,寓于飘逸。'去若朝云末'五字,写尽红颜飘零之态。"诗中"扬蛾入丹阙"与"深宫梦秋月"形成鲜明对照,王夫之《唐诗评选》叹其:"才人厮养之叹,非独怨也,实乃悟也。'宁知有凋歇'一句,道破世间荣华本质。"

近人高步瀛于《唐宋诗举要》中特别推崇结句:"'惆怅至明发'五字,将长夜无眠之态与永恒惆怅糅作一处,较之鲍照《拟行路难》'愿君裁悲且减思'更见蕴藉。"而"一辞玉阶下,去若朝云末"二句,日本学者近藤元粹在《李太白诗醇》中批注:"恍见霓裳委地之状,非太白不能道此空灵之境。"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诗实为双重隐喻——表层写宫女沦落,深层喻士人失意。'君王不可见'者,何尝非指理想之不可企及?李白将宫怨题材提升至生命哲思高度,正是其超迈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