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阕《长相思》当为李白于开元十八年(730年)入长安干谒无果后所作。彼时大唐都城正值开元盛世之巅,朱雀大街灯火彻夜不灭,而诗人独居逆旅,将政治失意与人生飘零化入缱绻诗行。
金井阑边秋声咽
首章"络纬秋啼"之景,实暗合唐代宫怨诗传统。据《开元天宝遗事》载,长安宫廷秋夜常闻络纬(纺织娘)鸣叫,宫人谓之"愁霖铃"。李白以"微霜凄凄"点出自己"孤灯望月"的处境,恰似《乐府解题》所言"长相思,本汉人诗中语"。那隔在云端的美人,既是屈原"香草美人"传统的延续,亦暗喻可望不可即的庙堂——天宝元年《诏书》称"择天下贤才",而诗人此时尚在"青冥渌水"间辗转。
蜀琴鸳鸯弦上泪
次章"赵瑟蜀琴"之典,源自《西京杂记》长安乐制。唐玄宗新创《郁轮袍》曲调时,王维曾以蜀地雷氏琴进献。李白在此以断弦喻才情不遇,更以"燕然"代指边功——时值张说主持朔方军务,文人多投幕求仕。然"横波目"化"流泪泉"的强烈对比,恰如《教坊记》所载当时流行闺怨曲调,将政治寄托藏于儿女情长。
三载余香绕空床
末章"花满堂"到"花余床"的时空转换,令人想起李白《寄远十二首》中"锦衾与罗帏,缠绵会有时"之句。唐代婚俗有"结发为夫妻"之仪,此处绣被余香或暗喻初心未改。据《唐才子传》载,李白此期曾与崔宗之等"竹溪六逸"交游,然"人亦竟不来"之叹,正应了杜甫后来"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判语。
三首联章犹如一组唐宫怨歌,在"金井阑-凤凰柱-绣花床"的意象迭加中,完成从秋夜到春宵、由望月到对镜的时空流转。当后世吟诵"摧心肝"之句时,或可听见盛唐华服下,那根文人抱负与现实壁垒碰撞的琴弦,正发出千年不绝的清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