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横吹曲辞。关山月

2025年07月05日

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只应城影外,万里共如霜。

李端

译文

露湿月苍苍
露水打湿了苍茫的月色
关头榆叶黄
边关城头的榆叶已经泛黄
回轮照海远
转动的月轮映照着远方的海面
分彩上楼长
洒落的月光爬上高高的城楼
水冻频移幕
河水结冰,军营帐篷频繁迁移
兵疲数望乡
疲惫的士兵一次次眺望故乡
只应城影外
想必在城墙的影子之外
万里共如霜
万里大地都凝结着一样的寒霜

词语注释

苍苍(cāng cāng):形容月色苍茫的样子
回轮:指月亮,古人认为月亮像车轮一样转动
分彩:指月光分散洒落
移幕:古代军营迁移帐篷,指军队转移驻扎地
数(shuò):屡次,多次

创作背景

暮色浸染边关的苍茫,霜露凝结在如钩冷月之上,《关山月》的乐府旧题在唐代诗人笔下被赋予了新的魂魄。当李端提笔写下"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时,盛唐的边塞烽火正映照着无数戍卒的乡愁。

横吹曲辞作为汉乐府遗音,在开元天宝年间迎来复兴。考《乐府诗集》所载,此曲本属鼓角横吹曲,魏晋时已有关山月之调,至唐代被文人注入鲜活的时代气息。诗人所处的年代,正是吐蕃与唐王朝在陇右道频繁交兵的岁月,河西走廊的榆叶黄了又青,见证着"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的永恒轮回。

那轮照耀过汉代关山的明月,此刻正将清辉分作两半:"回轮照海远"是长安的绮窗画阁,"分彩上楼长"则是玉门外的刁斗霜寒。诗人以霜为眼,看见"万里共如霜"的亘古苍凉——这既是《子夜四时歌》的江南柔婉与《陇头流水》的塞外悲壮在乐府传统中的交融,更是盛唐文人用诗笔丈量战争与和平的深刻印记。

当我们在敦煌残卷与《全唐诗》的夹缝间触摸这首五言律诗,仍能感受到那个秋夜的温度:戍楼上的更鼓惊飞榆叶,冻僵的手指数着归期,而月光将所有人的影子,都刻在了历史的霜刃之上。

赏析

戍边将士的乡愁在苍茫月色中凝结成霜。这首《关山月》以冷峻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特有的孤寂氛围,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其"气象浑成,格调高古",确为乐府边塞诗中的上乘之作。

"露湿月苍苍"五字便定下全诗基调。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此处化用《诗经》"蒹葭苍苍"之意象,将边关的湿冷与古典乡愁完美融合。那被夜露浸透的月光,恰似将士们被思乡之情浸透的心。榆叶枯黄的特写镜头,暗合《古诗十九首》中"白杨多悲风"的意境,宋代《乐府解题》称此句"物色带情,最得风人之致"。

转轮般的明月照耀着遥远的海疆,清辉却爬上戍楼的阶梯——这组空间意象的拉伸极具张力。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特别激赏"分彩上楼长"的炼字功夫:"'分'字写月光攀援之态,'长'字状愁绪蔓延之状,一字千金"。月光在此成为连接战场与故乡的媒介,正如唐代诗论家皎然所言"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的意境再生。

颈联直写戍边之苦。冻土上频繁迁移的军帐,疲惫士兵频频眺望的方向,构成动态的生存图景。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点:"'频''数'二字相映,见征战无已时"。这种循环往复的疲惫感,恰与首联的"回轮"明月形成残酷对照。

结句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城池阴影之外的万里霜原,既是实写边塞苦寒,更是将士们内心乡愁的物化。宋代《乐府诗集》编者郭茂倩指出此句暗用李益"受降城外月如霜"的典故,但更添"影外"的层次感。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共如霜'三字将个体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使私人情感获得历史厚重感"。

全诗犹如一幅水墨边塞图,月光、霜色、黄叶构成冷色调的三重奏。唐代诗论家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评语,正可移评此诗。那万里同辉的月光霜色,最终都化作横吹曲中绵绵不绝的乡愁韵律。

点评

名家点评:

  1. 明·陆时雍《唐诗镜》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二句,极写月魄之徘徊,光景之周匝。着一『分』字,便觉楼台浸在冰壶中。后四句忽转凄紧,如闻笛声忽咽,关山之意态尽出矣。"

  2.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张籍此作,以霜月为骨,以边愁为神。『水冻』『兵疲』四字,已摄尽戍卒之苦,末句『万里共如霜』更将离人思妇之悲,揉入天地清辉,可谓笔力千钧。"

  3.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析:
    "『关头榆叶黄』五字,便是塞外秋声。通篇不着『怨』字,而『数望乡』三字,已使铁衣征人泪下。结句拓开境界,以万里同霜呼应苍茫月色,得雄浑之致。"

  4. 当代学者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解:
    "此诗妙在将边塞的苦寒与月色的澄澈交织,『移幕』『望乡』的动态细节,恰似电影蒙太奇,在广角镜头般的『万里如霜』中定格,呈现盛唐边塞诗少见的冷寂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