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相和歌辞·乌夜啼创作背景
月黑烟深处,李太白以墨色浸染纸页,将南朝乐府旧题《乌夜啼》化入盛唐气象之外的幽暗褶皱。此调本为清商曲辞,传宋临川王刘义庆因庾信"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句而制新声,然太白此作,却剥离了六朝绮丽,独取《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的苍凉底色。
天宝三载的长安,翰林待诏的墨迹未干,赐金放还的诏书已至。诗人离京南下,途经楚地时,见青枫林间乌鹊夜啼,其声"达晓自悲吟",恰似《楚辞·招魂》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隔世回响。彼时玄宗沉溺仙乐,李林甫大兴罗织,朝中"四子各分散"——贺知章乞归镜湖,李适之贬死宜春,崔宗之病逝梁园,唯杜甫仍困守长安。太白以"恒山禽"自况,暗用《淮南子》"鹊识岁之多风,去乔木而巢扶枝"典故,喻己非蜀地望帝精魂,实乃忧患先知。
夜雨中的声音政治,诗人将听觉经验推向极致。乌啼穿透"四野烟雨",化作"生离哭"的听觉隐喻,与杜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形成时空唱和。南朝王僧虔《技录》载此曲"乌夜啼,远望独裴回"的表演程式,在此被解构为"远客不可听"的私人痛感。那"母声犹至今"的结句,恰似《汉书·外戚传》中戚夫人"子为王,母为虏"的变调,让乐府民歌的集体叙事,最终坍缩成"坐愁华发侵"的个体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