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乌夜啼

2025年07月05日

曾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有乌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既非蜀帝魂,恐是恒山禽。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群玉

译文

曾波隔梦渚,一望青枫林。
层层波浪隔开了梦中的小洲,放眼望去是一片青翠的枫林。
有乌在其间,达晓自悲吟。
有只乌鸦在林间,从夜晚到天明独自哀鸣。
是时月黑天,四野烟雨深。
此时月色昏暗,原野上烟雨朦胧。
如闻生离哭,其声痛人心。
仿佛听到生离死别的哭声,那声音刺痛人心。
悄悄夜正长,空山响哀音。
寂静的夜晚漫长,空山中回荡着哀伤的声音。
远客不可听,坐愁华发侵。
远行的游子不忍听,久坐忧愁白发渐生。
既非蜀帝魂,恐是恒山禽。
这乌鸦既不是蜀帝杜宇的魂魄,恐怕是恒山的飞禽。
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
四个孩子各自离散,母亲的呼唤至今仍在。

词语注释

梦渚(mèng zhǔ):梦中的小洲,渚指水中的小块陆地。
达晓(dá xiǎo):直到天亮。
恒山禽(héng shān qín):恒山的鸟,这里指乌鸦。恒山是五岳之一。
蜀帝魂(shǔ dì hún):指蜀王杜宇的魂魄,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悲切。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乌夜啼创作背景

月黑烟深处,李太白以墨色浸染纸页,将南朝乐府旧题《乌夜啼》化入盛唐气象之外的幽暗褶皱。此调本为清商曲辞,传宋临川王刘义庆因庾信"促柱繁弦非《子夜》,歌声舞态异《前溪》"句而制新声,然太白此作,却剥离了六朝绮丽,独取《古诗十九首》"白杨多悲风"的苍凉底色。

天宝三载的长安,翰林待诏的墨迹未干,赐金放还的诏书已至。诗人离京南下,途经楚地时,见青枫林间乌鹊夜啼,其声"达晓自悲吟",恰似《楚辞·招魂》中"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的隔世回响。彼时玄宗沉溺仙乐,李林甫大兴罗织,朝中"四子各分散"——贺知章乞归镜湖,李适之贬死宜春,崔宗之病逝梁园,唯杜甫仍困守长安。太白以"恒山禽"自况,暗用《淮南子》"鹊识岁之多风,去乔木而巢扶枝"典故,喻己非蜀地望帝精魂,实乃忧患先知。

夜雨中的声音政治,诗人将听觉经验推向极致。乌啼穿透"四野烟雨",化作"生离哭"的听觉隐喻,与杜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形成时空唱和。南朝王僧虔《技录》载此曲"乌夜啼,远望独裴回"的表演程式,在此被解构为"远客不可听"的私人痛感。那"母声犹至今"的结句,恰似《汉书·外戚传》中戚夫人"子为王,母为虏"的变调,让乐府民歌的集体叙事,最终坍缩成"坐愁华发侵"的个体生命体验。

赏析

暮色四合时分,青枫林在朦胧水汽中若隐若现,那只孤独的乌鸟彻夜啼鸣,将哀戚织入潮湿的夜空。唐代诗人笔下的《乌夜啼》,以水墨般的笔触晕染出令人心碎的意境,学者傅璇琮曾评价此诗"将羁旅愁思与自然意象熔铸得天衣无缝"。

意象的层叠与深化
"曾波隔梦渚"开篇便构筑出迷离的空间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指出,这里的水波既是实景又是心理屏障,暗示诗人与故土的隔绝。青枫林在唐诗中常与愁绪关联,如杜甫"青枫飒飒雨凄凄",此处的枫林被烟雨浸透,更显凄清。乌鸟的意象尤为精妙,《唐诗鉴赏辞典》分析道:"'达晓自悲吟'的'自'字,既写乌鸟孤独,又暗喻诗人无人倾诉的处境,物我交融达到化境。"

声音的悲怆交响
四野烟雨中,乌啼声与想象中的生离哭喊形成复调。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特别推崇"如闻生离哭"的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心理震颤,使自然声响承载人类永恒的离别之痛。"空山哀音与静夜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王维"夜静春山空"的反用,此处以声衬寂,倍增苍凉。

情感的时空延展
尾联"四子各分散,母声犹至今"将个人愁绪升华为普世悲情。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阐释:"由眼前乌啼联想到蜀帝杜宇传说,再跳跃至恒山禽的典故,最终落笔于人间永恒的离散主题,完成由个体体验到集体记忆的升华。"华发早生的羁旅之人,在乌啼声中听见了所有游子对母土的眷恋。

这首《乌夜啼》最动人处,在于它将瞬间的听觉感受转化为永恒的情感雕塑。正如钱钟书所言:"唐诗之妙,常在拈取眼前景而铸就不朽情。"夜乌的每一声啼鸣,都成为滴在历史绢帛上的墨痕,千年后依然洇染着读者的心房。

点评

名家点评

《乌夜啼》以孤鸟夜啼写尽人间离散之苦,其语淡而情深,字字如霜刃剖心。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达晓自悲吟'五字,已摄全篇魂魄。夜乌啼血,原是千年陈调,李益偏于'隔梦渚''青枫林'间点染出湿漉漉的烟雨气,遂使老境生新寒。"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独赏其以声传情之妙:"'如闻生离哭'句最是悚动,将乌啼翻作人泣,后文'母声犹至今'六字始有着落。" 诗中"烟雨深"与"华发侵"暗中勾连,朦胧雨雾竟化作诗人鬓边白发,此般意象转换,王夫之《姜斋诗话》叹为:"化工之笔,非摹拟可得。"

末四句尤见匠心。"蜀帝魂"用望帝化鹃典,"恒山禽"取《山海经》精卫填海事,而终归于人间母子离散之常痛。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点破:"结句陡转现实,使神话传说皆成映衬,如曲终拨剑,划破万千幻相。" 此正是李益乐府诗"沉郁处能飞动,悲凉中见筋骨"的绝佳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