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13年-公元860年
李群玉,字文山,唐代澧州人。其诗善写羁旅之情和自然景物,风格清逸典雅,意境深远。他工于书法,擅长草书和隶书。早年即有诗名,却科举不顺,长期浪游江湖。后以布衣身份向唐宣宗献诗三百篇,受到赏识,授弘文馆校书郎,不久便辞官回乡。
澧州水畔的荻花在秋风中低伏时,李群玉降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年)。据《全唐诗》小传载,其家世居澧州仙眠洲,"洲上有穴,相传群玉幼时读书其中",这方水土滋养的灵气,后来化作《李群玉诗集》中"水光春色满江天"的澄明之境。
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详记其"幼聪颖,好读书",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更以"清才旷逸,不乐仕进"八字勾勒其天性。彼时大唐诗坛正值元白新乐府运动方兴未艾,而这座洞庭湖畔的宅院里,尚在襁褓的诗人已注定要与杜牧、李商隐共谱晚唐绝响。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特别记载其出生年份与李贺卒年仅相差两年,这种诗坛星宿的交替,恰似《北梦琐言》所述"澧州人言,每风雨夜,洲畔闻诵诗声",仿佛天地早为这位"诗篇妍丽,才力遒健"(《唐才子传》语)的诗人预留了文脉。
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载段成式赠诗云:"曾话黄陵事,今为白日催。老无儿女累,谁哭到泉台。"其中暗含的对生命始末的哲思,恰与李群玉后来"人生非日月,光辉岂常在"(《伤思》句)的感悟遥相呼应。这个秋日的诞生,终将在《唐诗纪事》卷五十四留下"诗笔遒丽,文体丰妍"的定评。
春风拂过洞庭湖畔的芦苇,少年李群玉袖中已藏着令乡里称奇的诗稿。《唐才子传》载其"清才旷逸,不乐仕进",自澧州仙眠洲的竹篱茅舍出发,一叶扁舟载着诗囊与焦尾琴,开始了长达二十载的江湖行吟。
元和年间,年轻的诗人沿沅水而下,在武陵桃花源的石壁上题写"到此一脱名利骨,清风明月满船归"。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特别收录其《进诗表》自述:"徒步负琴,远至辇下",湘楚的烟水滋养出他诗中"湿烟摇不散,细影乱无行"的氤氲气质。当舟泊岳阳楼,面对"吴楚东南坼"的壮阔,他写下"浪摇湖外日,山背楚南天"(《洞庭干》),《全唐诗》评此联"得江山助"。
长庆初年,诗人经鄱阳入赣。在滕王阁畔,他效法王勃作《钟陵野步》:"野步爱江滨,江僧得见频。"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写景如在目前"。转道扬州时,正值杜牧司掌书记,二人泛舟瘦西湖,李群玉以"菱叶乍翻人采后,荇花初没舸行时"(《晚莲》)相赠,《云溪友议》记载杜牧击节叹赏"真得物外之趣"。
大和年间漫游越地,会稽的樵风泾留下他"一径互纡直,茅棘亦已繁"的足迹。在剡溪夜泊时所作《引水行》被收入《唐诗品汇》,"一条寒玉走秋泉"之句,清人王士禛赞为"唐人咏物佳制"。当舟过钱塘,恰逢潮汛,遂有"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的壮丽诗行,元人辛文房称其"写江湖气象,如在楮墨间"。
这位"饮鹿泉边春动"的诗人,总在薄暮时分系缆岸边。《北梦琐言》载其"每遇胜景,采撷风云,润色江山",在黄鹤楼与渔父对酌,于石头城听商妇弹琵琶,浔阳江头记下"芦叶有声疑夜雨,浪花无际似潇湘"(《桑落洲》)。晚唐郑谷在《读李群玉诗集》中精准捕捉到其创作特质:"消长虽殊事,仁贤在此时。"
暮春时节,长安贡院外的槐花又落了。李群玉掸去青袍上沾染的花瓣,这已是他在《唐才子传》中记载的"大中八年(854年)以草泽臣赴京"后的第三次落第。据《全唐诗》小传载,这位湘中才子"性旷逸,不乐仕进",却终究难逃唐代士人"五十少进士"的宿命。
在《进诗表》中,他自陈"徒步负琴,远至辇下",带着湖湘士子特有的倔强。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四记载其"亲友强之赴举",可见这场持续十余年的科举拉锯战中,家族期望与个人志趣始终撕扯着他。当他在考场铺开素卷时,笔下流淌的却是《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本无荣辱意,不是傲当时"的疏狂,这种与科场程文格格不入的气质,注定成为《北梦琐言》里说的"诗篇妍丽,才力遒健"却"未沾名第"的典型。
大中十二年(858年)的放榜日,据《唐摭言》载,年过不惑的李群玉再次目睹"麻衣尽举子"的盛况。他在《请告南归留别同馆》中记录的"一轴烟花满口香,诸侯相见肯相忘"的干谒生涯,终究未能换来主考官的垂青。同时代诗人周朴在《吊李群玉》中透露的"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暗示了其后来的入仕途径——这恰与《新唐书·艺文志》记载的"裴休荐为弘文馆校书郎"形成互证。
每当秋闱将至,李群玉总在《寄人》诗中写道:"蛾眉枉自能倾国,家在丛台旧处边。"这以邯郸倡女自喻的诗句,道尽寒门士子"年年下第东归去"(《敕赠康尚书美人》)的辛酸。晚唐科举的残酷,在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李群玉)解褐授校书郎,尔来流落,贫悴而终。"那些堆积在湖南澧县仙眠洲故居的应试习作,最终化作《李群玉诗集》中"应念投沙客,空馀吊屈悲"的永恒叹息。
暮春时节,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簌簌飘落。一袭麻衣的李群玉怀揣三百诗卷,在光顺门外长跪请见。据《唐才子传》载:"大中十二年,诣阙上表,自进诗三百篇。"这位来自澧州的寒士,衣袖犹带着洞庭烟水气,却要以布衣之身叩响九重宫阙。
宣宗皇帝在延英殿展卷披览时,但见《引水行》中"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的野逸,《书院二小松》里"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的清雅。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其"诗笔遒丽,文体丰妍",当日侍立的翰林学士裴休亦赞叹:"虽白衣,其才已夺锦袍矣。"《新唐书·艺文志》特别记载:"表进,宣宗称善。"
紫宸殿前的铜鹤香炉吐出缕缕瑞烟时,内侍捧着黄麻诏书宣敕:"授弘文馆校书郎。"这个从七品下的清要官职,向来多由进士出身者充任。唐人范摅《云溪友议》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以处士授官,李群玉一人而已。"当李群玉伏地谢恩时,殿角金銮铃正被春风吹得叮咚作响,仿佛应和着他《进诗表》中"沐浴皇风,徘徊圣代"的赤诚。
这位"诗篇妍丽,才力遒健"(《唐才子传》语)的诗人,最终在长安平康坊的官舍里,将澧州带来的青瓷砚注满墨水。他校勘典籍的朱砂笔旁,始终放着那卷被天子御批"异常高雅"的诗稿——三百首布衣之作铺就的青云之路,终成晚唐诗坛最富传奇色彩的佳话。
咸通元年(860年)的春风尚未吹透长安宫墙,李群玉便已觉出几分寒意。《唐才子传》载其"性旷逸,不乐仕进",然因宰相裴休举荐,这位"诗笔遒丽,文体丰妍"的湖南才子终究身陷宦海。唐代科举研究专家傅璇琮考据,李群玉此时授弘文馆校书郎,正九品上的清要之职,却成了诗人生命的最后驿站。
《全唐诗》收录其《请告出春明门》云:"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意在樊笼。"这联诗句恰似他辞官的谶语。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记载:"未几,乞假归。"短短四字背后,是晚唐官场倾轧的腥风血雨。同时代诗人方干《过李群玉故居》"谏草焚时应带血"之句,隐约透露出政治斗争的惨烈。
归途中的澧水烟波,终成诗人最后的归宿。《郡斋读书志》明确记载:"归湘中,卒。"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注引《澧州志》:"卒年五十三。"其墓志铭虽已湮灭,但晚唐诗人周朴《吊李群玉》"群玉诗名冠李唐,投书换得校书郎"的挽歌,为这段人生画上凄美句点。
《北梦琐言》载裴休闻其死讯"恸哭累日",这位伯乐的悲痛,反衬出诗人"不能俯仰贵人"的刚直性格。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中的评语尤为痛切:"如群玉之恃才傲物,宜其遭诋斥而不得志也。"千年后的我们,仍能从《李群玉诗集》中《金塘路中》"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的句子,触摸到那个秋日的永诀。
813年-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府当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
812年-885年
陈陶,字嵩伯,自号三教布衣。唐代诗人,工于乐府,其诗多写山水、隐居生活,风格峻拔清奇。早年游学长安,举进士不第,遂恣游名山。后长期隐居南昌西山,终生未仕。其诗作在当时及后世都有一定影响,如《陇西行四首·其二》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为千古名句,深刻地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812年-866年
温庭筠,原名岐,字飞卿,唐代诗人、词人。其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其词多写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810年-859年
李忱为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是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去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他即位前常被认为不慧,登基后却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才能,致力于革除积弊,整顿吏治,限制皇亲和宦官权力,对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使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一度呈现中兴局面,史称“大中之治”,被后世誉为“小太宗”。
816年-869年
杨收,字藏之,是唐代的官员。他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杨收擅长文辞,博学强记。在仕途上,他逐步升迁,最终官至宰相。但后来因与宦官等势力的矛盾以及一些经济问题,被罢相并被贬官,最终被赐死。
809年-881年
知玄,唐代著名高僧,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他是佛教律宗的重要代表人物,精通戒律,弘扬佛法,深受皇室尊崇,尤其在唐懿宗时期备受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