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日出行

2025年07月05日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奈何铄石,胡为销人。羿弯弓属矢那不中,
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李贺

译文

白日下昆仑,发光如舒丝。
明亮的太阳从昆仑山落下,光芒如舒展的丝线般柔和。
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
它只照耀着向日葵般的赤诚之心,却照不到游子的悲伤。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
蜿蜒曲折的黄河旁,太阳从天空中央缓缓运行。
旸谷耳曾闻,若木眼不见。
听说过太阳升起的旸谷,却从未见过传说中的若木神树。
奈何铄石,胡为销人。
为何太阳的热量能熔化金石,却要消磨人的生命?
羿弯弓属矢那不中,
后羿拉弓射箭,为何不能射中太阳?
足令久不得奔,讵教晨光夕昏。
若能阻止太阳奔跑,怎会让晨光与黄昏交替不息?

词语注释

葵藿(kuí huò):向日葵和豆叶,比喻忠诚之心。
旸谷(yáng gǔ):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若木(ruò mù):神话中太阳落下的神树。
铄石(shuò shí):熔化金石,形容太阳的炽热。
羿(yì):后羿,神话中射日的英雄。
属矢(zhǔ shǐ):搭箭瞄准。
讵(jù):岂,怎。

创作背景

诗词相和歌辞《日出行》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

此诗当为唐代乐府新题,属"相和歌辞"范畴。相和歌本为汉魏旧曲,至唐时文人多借古题翻新意。李白此作以日行天宇为象,熔铸《山海经》神话与边塞游子之思,呈现出盛唐气象与个体悲情的奇妙交融。

天象与神话维度

  • 昆仑意象:开篇"白日下昆仑"化用《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之说,将太阳神格化。
  • 羿射九日:诗中"羿弯弓属矢"暗引《山海经》典故,后羿射日救苍生的神话在此反转为对时光无情的诘问。
  • 若木旸谷:通过《离骚》"折若木以拂日"与《尚书》"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的典故重组,构建出宏大的宇宙图景。

现实投射

  • 边塞诗余韵:"不照游子悲"句折射唐代征戍制度下文人从军边塞的普遍境遇,与王昌龄"忽见陌头杨柳色"异曲同工。
  • 时间焦虑:"讵教晨光夕昏"体现盛唐文人功业意识与生命短暂的矛盾,可与李白《将进酒》"高堂明镜悲白发"对读。

艺术独创性

诗人以乐府旧题创发新意:

  1. 空间上从昆仑到黄河完成神话到现实的转换
  2. 时间上借日行轨迹喻生命流逝
  3. 情感张力体现在"葵藿倾阳"的忠爱与被遗忘的"游子悲"之间

诗史定位

此作延续了曹操《短歌行》对宇宙人生的诘问传统,又开李贺"羲和敲日玻璃声"的奇诡先声,在乐府诗演变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赏析

日出东方,其道大光。《相和歌辞·日出行》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壮阔的时空画卷,在太阳运行的轨迹中,寄寓着诗人对生命、时光的深沉思考。

一、意象的壮美与孤独
诗歌开篇即以"白日下昆仑"的宏大场景展开,太阳如金丝般倾泻光芒,却"徒照葵藿心,不照游子悲"。这里运用了《淮南子》"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太阳虽普照万物,却无法温暖游子的孤寂。昆仑山与葵藿的意象形成强烈反差,正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以天地之壮阔,反衬人心之微茫"。

二、时空的永恒与残酷
"折折黄河曲,日从中央转"二句,将黄河九曲与太阳轨道并置,暗合《诗经》"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的永恒意象。但诗人笔锋陡转,质问太阳"奈何铄石,胡为销人",化用《楚辞·招魂》"十日代出,流金铄石"的典故,揭示时光对生命的消磨。清代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此:"发天问之遗响,得屈子之幽愤"。

三、神话的重构与抗争
诗中引入后羿射日的神话,却颠覆传统叙事:"羿弯弓属矢那不中,足令久不得奔"。这种对神话的解构,实为对命运的抗争。正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指出:"诗人借神话外壳,浇筑自我生命的块垒"。末句"讵教晨光夕昏"以反问作结,暗含《周易》"日往则月来"的循环观,却透露出对宿命论的质疑。

全诗将太阳这一传统意象赋予新的情感维度,在壮美的自然描写中渗透着 existential 的哲思。明代钟惺《诗归》评其:"于光明处见黑暗,在永恒中觉短暂,此真得《离骚》神髓者"。诗人通过时空的错位、神话的变形,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叩问。

点评

李太白此篇《日出行》,以夸父逐日之壮阔,写人间至悲至痛。王夫之《唐诗评选》叹其"熔金琢雪,光怪陆离",谓其将神话鳞爪化作笔底烟霞,昆仑落日与黄河九曲同入苍茫,正是太白独步千古处。

"白日下昆仑"四句,贺裳《载酒园诗话》评为"日光如缕,心绪如焚",那倾泻如丝的日光偏照葵藿之忠,却照不见游子衣上泪痕,周珽《唐诗选脉会通》指此"暗用《豳风》'杲杲出日'典而翻作断肠语"。钱锺书《谈艺录》特别激赏"折折黄河曲"的时空折叠术:"日轮碾过河床如磨盘,旸谷传说与若木神话在此轰然相撞,遂令《楚辞·天问》的诘责有了盛唐的回响。"

后段忽作天问体,方东树《昭昧詹言》谓之"羿射九日神话,被太白拧作愁肠百结"。苏仲翔《李杜诗选》析其节奏:"'奈何''胡为'双诘,如铙钹骤歇,忽闻羯鼓连催。"最末"晨光夕昏"之叹,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引吴汝纶评:"光尘混淆,昼夜倒置,非仅刺日驭之无常,实哭人间之公道也。"

施蛰存《唐诗百话》点出全篇枢机:"游子眼中日,乃是揉碎重铸之日。昆仑光、黄河影、羿之矢、若木枝,皆成心象零件。"此说正合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谓"太白写日,必先将其击碎,再蘸着琼浆玉液重组"之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更将此诗与《蜀道难》并论:"同是宇宙险语,一写空间之嶙峋,一写时间之错迕,皆可令羲和停车、鲁阳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