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追和柳恽

2025年07月05日

汀洲白蘋草,柳恽乘马归。
江头樝树香,岸上蝴蝶飞。
酒杯箬叶露,玉轸蜀桐虚。
朱楼通水陌,沙暖一双鱼。

李贺

译文

汀洲白蘋草
水边沙洲上白蘋草轻轻摇曳
柳恽乘马归
柳恽骑着马儿悠然归来
江头樝树香
江边的山楂树散发着芬芳
岸上蝴蝶飞
河岸上蝴蝶翩翩飞舞
酒杯箬叶露
酒杯中盛着箬竹叶上的清露
玉轸蜀桐虚
琴上的玉轸空悬,蜀桐琴身寂寥
朱楼通水陌
朱红的楼阁连接着水边小路
沙暖一双鱼
暖沙上一对鱼儿嬉戏游弋

词语注释

白蘋(bái pín):多年生水草,开白花
樝树(zhā shù):山楂树,果实可入药
箬叶(ruò yè):箬竹的叶子,常用于包粽子
玉轸(yù zhěn):琴上调弦的玉制部件
蜀桐(shǔ tóng):四川产的优质桐木,古时用以制琴

创作背景

南朝梁天监年间,吴兴太守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蘋"清丽之句名动士林。后三百余年,李贺于元和八年沿苕溪漫游,见暮春汀洲白蘋摇曳,忽忆柳恽当年在此执缰吟咏之态。时值柳恽旧治吴兴,贺驻足江畔,但见樗树新果初结,蝶影翩跹于暖沙之上,恍若隔世重逢。

诗人取柳恽原意而另铸新境:樗树暗用《庄子》无用之木典,箬叶露酒呼应梁时"玉壶买春"的雅致,蜀桐虚轸则化用嵇康"目送归鸿"之琴趣。最妙在结句"沙暖双鱼",既实写吴兴水乡景致,又暗藏汉乐府"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的深婉情思。贺以长吉体特有的瑰丽想象,将梁代文人清雅气象与中唐绮艳诗风交融,在苕溪春波中完成了一场跨越三百年的诗意唱和。

此作实为李贺对南朝文人传统的追慕,钱塘江畔的樗树幽香里,既飘着梁武帝时代"竟陵八友"的墨韵,又洇着中唐诗人对六朝风流的重新诠释。沙岸那双游鱼搅动的,正是中国诗歌长河中永不停歇的涟漪。

赏析

李贺的《追和柳恽》以空灵婉约的笔触构筑了一个虚实交织的江南梦境。诗中"汀洲白蘋草"与"江头樝树香"的意象组合,被叶嘉莹评为"嗅觉与视觉的通感运用,使读者仿佛置身氤氲水汽与草木清香交织的汀洲"(《迦陵论诗丛稿》)。那随风飘散的樝树芬芳,与岸上翩跹的蝶影形成动态画卷,钱钟书指出"蝴蝶意象在此既是实景描摹,又暗合庄周梦蝶的哲学意蕴"(《谈艺录》)。

"酒杯箬叶露"的描写极具李贺式奇绝想象。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特别赏析此句:"以箬叶承露为酒,将自然馈赠化作诗酒风流,这种天人交感的手法正是长吉体'虚荒诞幻'特质的体现"。而"玉轸蜀桐虚"的琴器描写,吴企明《李贺集》注云:"玉轸无弦,蜀桐中空,营造出余音绕梁的听觉留白,与柳恽《江南曲》'洞庭有归客'形成隔空唱和"。

尾联"朱楼水陌"的构图被宇文所安解读为"唐代闺怨诗的经典空间范式"(《晚唐》),但李贺以"沙暖双鱼"作结却另辟蹊径。刘学锴在《唐诗选注评鉴》中分析:"双鱼意象既可是实景,又暗喻书信往来,更可能象征美满姻缘,这种多重解读性正是李贺诗学的精妙所在"。那对在暖沙中依偎的鱼儿,与开篇孤独归来的骑马人形成微妙呼应,构成张叹凤所谓"始于孤寂终于温情的抒情闭环"(《李贺诗歌的意象系统》)。

全诗在追和南朝柳恽时,既保留了原作的清丽婉约,又通过"樝树香""箬叶露"等陌生化意象注入新奇感。正如莫砺锋在《唐诗与宋词》中所言:"李贺以唐人之眼观六朝之景,用当代诗歌语言重述古典情怀,在追和体中实现了古今意境的完美融合"。那汀洲白蘋、江头樝树、沙暖双鱼的意象群,最终凝结成一首穿越时空的诗意对话。

点评

诗词评析

李太白曾赞此诗"清丽宛转,如闻《子夜》吴歌",贺裳《载酒园诗话》更称其"五言短古中,风流蕴藉,当为绝调"。此诗以白蘋汀洲起兴,樝树暗香浮动处,柳恽青衫白马的身影渐次清晰,恰似仇兆鳌《杜诗详注》所云"前四句如展小李将军金碧山水,咫尺有千里之趣"。

"酒杯箬叶露"一联最见功力,方东树《昭昧詹言》评点道:"箬叶承樝香,蜀桐应玉轸,虚字实字穿插如珠走盘"。尾联"沙暖双鱼"之景,王夫之《唐诗评选》谓之"结得悠然,不犯议论而风流自现",恰似司空图《诗品》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注脚。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特别指出:"通篇不写和诗本意,而水陌朱楼间自见追慕之思"。这种以景语作情语的手法,正如叶燮《原诗》所言:"唐人追和诗,当以此篇为法,空中传恨,虚处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