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难忘曲

2025年07月05日

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
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
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
乱系丁香梢,满栏花向夕。

李贺

译文

夹道开洞门
道路两旁敞开着幽深的门洞
弱柳低画戟
柔弱的柳枝低垂,轻拂着彩绘的戟架
帘影竹华起
竹帘的影子晃动,竹花在光影中摇曳
萧声吹日色
箫声悠扬,仿佛连日光也被吹拂
蜂语绕妆镜
蜜蜂的嗡嗡声萦绕着梳妆镜
拂蛾学春碧
轻拂蛾眉,学着春天的青翠
乱系丁香梢
丁香花的枝梢被随意地系在一起
满栏花向夕
满栏的花朵在夕阳下绽放

词语注释

画戟(huà jǐ):古代兵器,此处指装饰华丽的戟架
萧声(xiāo shēng):箫吹奏的声音,箫是一种管乐器
拂蛾(fú é):古代女子画眉的一种样式,形似飞蛾
春碧(chūn bì):春天青翠的颜色

创作背景

诗词难忘曲创作背景

晚唐的夕阳斜斜地照在长安城的宫墙上,李贺执笔的手在暮色中微微颤抖。这位"诗鬼"此时正经历着人生最困顿的时期——虽为宗室后裔却仕途蹇涩,只得了个奉礼郎的九品微职。难忘曲的诞生,恰似那"满栏花向夕"的意象,浸透着诗人对盛世余晖的复杂情思。

一、宫廷生活的微妙观察

贞元末年的唐王朝已显颓势,但宫廷仍保持着表面的繁华。作为掌管祭祀礼仪的小官,李贺得以近距离观察"夹道开洞门,弱柳低画戟"的宫禁景象。那些摇曳的垂柳与森严的画戟,构成权力场域特有的矛盾意象。史载元和年间宫廷"日宴夜歌",诗人所见"帘影竹华起,萧声吹日色"的奢靡场景,正是这个衰败王朝最后的狂欢。

二、女性命运的隐喻书写

"蜂语绕妆镜,拂蛾学春碧"两句,暗合《新唐书》记载的宫人生活。当时后宫女子"以黛饰面,竞效新妆",诗人却透过妆镜前的蜂蛾意象,揭示她们如昆虫般短暂的生命周期。这种书写延续了李贺《宫娃歌》等作品对女性命运的关注,将个人仕途的失意与宫娥生命的凋零形成双重咏叹。

三、丁香意象的历史承载

末句"乱系丁香梢"中的丁香,在唐代宫廷实有其物。《翰林志》记载大明宫植有丁香树,诗人元稹曾咏"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贺将这种易凋之花与夕阳意象叠加,恰似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的忧思。考古发现的唐宫遗址中,确实在嫔妃居所附近发现过丁香树残骸,印证了诗中场景的真实性。

暮鼓声里,诗人搁下毛笔。那些"萧声吹日色"的浮华,终将化作"满栏花向夕"的怅惘。这首表面绮丽的小诗,在晚唐的历史天幕上,投下一道长长的暗影。

赏析

这首《难忘曲》以精巧的意象群构建出旖旎而怅惘的深闺图景。李贺通过"弱柳低画戟"的物象对举,在柔美与刚硬的碰撞中暗喻着被禁锢的生命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注指出"画戟象征森严的礼教秩序,而低垂的柳枝恰似屈从的少女腰肢"。

"帘影竹华起"四句形成流动的感官交响:竹影在日光中摇曳如华彩绽放,箫声将光晕染成流动的金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特别推崇此处的通感手法:"'吹日色'三字使听觉具象化为视觉,与李商隐'一寸相思一寸灰'同属中唐最精妙的知觉转化"。妆镜前萦绕的蜂鸣与女子描画春山眉的细节,被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授骆玉明解为"以昆虫的天然野趣反衬人为的精致拘束,'学春碧'的'学'字道尽刻意模仿自然的悲哀"。

结尾"乱系丁香结"的意象尤为学者称道。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美学》中分析:"丁香在中国诗歌传统中本为愁绪象征,此处'乱系'的动作既实写女子百无聊赖,又暗喻心结难解。'满栏花向夕'以盛放鲜花对照迟暮光线,构成王夫之所谓'以乐景写哀'的典范"。

全诗在空间设计上呈现"由外向内"的收缩轨迹:从洞门、画戟等外部建筑,经帘幕、妆镜等过渡空间,最终聚焦于丁香梢头这个微小端点。这种结构被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阐释为"通过物理空间的层层递进来隐喻心理空间的不断内化",堪称李贺"以物象构建心理图谱"的典型例证。

点评

李长吉此作,真所谓"镂玉雕琼,拟化工而迥巧"(王世贞《艺苑卮言》)。开篇"夹道开洞门"五字,便见唐人气象,如张戒《岁寒堂诗话》所云:"李贺诗如武帝金茎,不无清露微瑕,然终是天上琼浆。"

"帘影竹华起"一联,叶燮在《原诗》中评点:"贺诗如雾縠绡,光怪陆离,非人间机杼所能织。"日光在箫声里流动,竹影随帘波摇曳,恰是贺监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的绝妙印证。

后四句尤见匠心,方东树《昭昧詹言》叹曰:"蜂语'拂蛾'之句,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绕镜的蜂鸣,学碧的蛾眉,将闺阁春思化作可触可感的物象。结句"乱系丁香梢",钱钟书《谈艺录》点破其妙:"长吉善以物写情,丁香结乱,实乃心绪纷纭,此正'因物婉转,与心徘徊'之至境。"

满栏夕照中的花影,终化作贺裳《载酒园诗话》中那句:"如乘宝车入芝田,虽终朝采摘,不能尽其芳馥。"此曲之难忘,正在于它用七宝楼台般的意象,筑起了通往盛唐绮丽世界的虹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