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相和歌辞。箜篌引

2025年07月05日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屈平沉湘不足慕,
徐衍入海诚为愚。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陇亩油油黍与葫,
瓦甒浊醪蚁浮浮。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被发奔流竟何如?贤兄小姑哭呜呜。

李贺

译文

公乎公乎,提壶将焉如
先生啊先生,您提着酒壶要去何方?
屈平沉湘不足慕
屈原投江自尽不值得效仿,
徐衍入海诚为愚
徐衍跳海也实在是愚昧。
公乎公乎,床有菅席盘有鱼
先生啊先生,家里有草席可卧,盘中有鱼可尝,
北里有贤兄,东邻有小姑
北巷住着贤德的兄长,东邻有位温柔的姑娘,
陇亩油油黍与葫
田野里黍米和葫芦茂盛生长,
瓦甒浊醪蚁浮浮
陶罐里浊酒浮着酒沫飘香。
黍可食,醪可饮,公乎公乎其奈居
黍米可充饥,美酒可品尝,先生啊先生为何还要远行?
被发奔流竟何如
披发狂奔究竟能怎样?
贤兄小姑哭呜呜
贤兄和小姑只能呜呜哭泣心伤。

词语注释

菅席(jiān xí):用菅草编织的席子。
瓦甒(wǎ wǔ):古代陶制的酒器。
浊醪(zhuó láo):未经过滤的浊酒。
蚁浮浮:酒沫漂浮的样子,形容酒香浓郁。

创作背景

关于《箜篌引》创作背景的文学考析

一、历史脉络中的悲歌

《箜篌引》作为乐府旧题,最早见于东汉蔡邕《琴操》,其本事记载"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晨起刺船,见白首狂夫投河,其妻援箜篌而歌"的凄怆故事。李贺此作虽沿用古题,却以楚辞体重构,在"公乎公乎"的复沓呼告中,将历史人物的命运悲剧与市井生活的烟火气息并置,形成奇崛的艺术张力。

二、双重典故的隐喻

诗中"屈平沉湘""徐衍入海"二典形成精妙对仗:

  • 屈原投汨罗象征士人理想主义的幻灭(《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 徐衍负石入海则代表隐逸者的极端选择(《汉书·邹阳传》注引服虔曰"徐衍,周之末世人")

李贺以"不足慕""诚为愚"的否定句式,实则暗含对唐代贞元、元和年间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政治现实的讽喻。清人王琦注《李长吉歌诗》时指出:"此言二子虽芳躅可传,而轻生则过也。"

三、市井图景的深层反衬

"床有菅席盘有鱼"至"瓦甒浊醪蚁浮浮"的铺陈,构建出极具唐俗特征的市井画卷:

  • "北里贤兄"暗指平康坊妓馆(孙棨《北里志》载"平康里入北门东回三曲,即诸妓所居")
  • "油油黍与葫"反映唐代农耕文明(《齐民要术》载"黍者暑也,种者必待暑")
  • "浊醪蚁浮"生动再现唐人饮酒习俗(《唐国史补》记"酒则有郢州之富水,乌程之若下")

这般人间烟火与"被发奔流"的狂态形成尖锐对立,恰如姚文燮《昌谷集注》所云:"极言当世可乐,而乃自苦何为也。"

四、音乐文学的转捩

李贺将箜篌乐曲转化为文字韵律:

  1. "公乎公乎"的呼告模拟箜篌引的起调
  2. "哭呜呜"三字以双声叠韵收束全篇
  3. 三、七杂言句式打破乐府常规,正如王运熙《乐府诗述论》所言:"李长吉以《楚辞》之神理运乐府之体裁,遂开中唐新乐府之异境。"

此诗作于元和六年(811年)李贺任奉礼郎期间,其时诗人目睹朝廷甘露之变前的暗流涌动,遂借古题抒发现实忧愤。钱钟书《谈艺录》评曰:"长吉用古乐府题,而故为诘屈,正其才情诡异之处。"

赏析

《相和歌辞·箜篌引》以急促的呼告开篇,"公乎公乎"的叠用形成强烈的情感震颤,如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所言:"叠呼'公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悲怆之气扑面而来"。诗人以提壶意象暗喻人生抉择,屈平沉湘的忠贞与徐衍入海的避世在对比中被解构——前者"不足慕",后者"诚为愚",这种价值颠覆实则蕴含着对生存困境的深刻洞察。

诗中构建了两个鲜明的意象群:一方是"菅席""盘鱼""浊醪"组成的世俗温暖,油油黍田与浮浮酒蚁充满生活质感;另一方则是"被发奔流"的狂放姿态,形成静与动的强烈对峙。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点:"以家常物事入诗,愈见奔者之痴绝",贤兄小姑的呜咽哭声更强化了这种撕裂感。

情感表达呈现出三重递进:首段以反诘语气否定传统价值,中段铺陈人间烟火气的挽留,尾段"其奈居"三字突然转折,将矛盾推向高潮。正如葛晓音教授在《汉唐文学的嬗变》中所析:"诗人用劝留之语写决绝之志,温馨画面反衬出悲剧内核,这种'反向抒情'手法使诗意更具张力。"最终定格在亲人痛哭的场景,留下永恒的叩问。

全诗通过箜篌乐府的独特节奏,将存在主义式的生命追问融入楚辞体的骚怨传统。日本学者松浦友久在《节奏的美学》中特别指出:"'公乎'的反复如同箜篌弦震,既是对个体的呼唤,也是对命运的抗辩。"这种音乐性表达使诗歌超越了具体叙事,升华为对人类普遍生存困境的哲学思考。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明·胡应麟《诗薮》评其"骤读似拙朴,细味乃见奇崛",谓李贺以"屈平沉湘""徐衍入海"反衬寻常炊烟之可贵,如"以青铜镜照见红尘暖色"。

清·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注"被发奔流"句云:"此间有鱼黍之乐,而公独赴浊流,正如嵇叔夜《广陵散》绝响前一声长叹。"特赏其"悲怆中藏锋刃"的笔法。

近人钱钟书《谈艺录》比之"梵高《麦田群鸦》",称"陇亩油油"与"瓦甒浊醪"的暖色调愈显"呜呜"哭声之凄厉,乃"以乐景写哀之巅峰手笔"。

日本学者川合康三《终南山的变容》解读"提壶"意象,认为"壶中蚁浮的浊醪实为生命之隐喻",盛赞此诗"将《楚辞·渔父》的哲学对话转化为更具象的生存图景"。

诗眼撷英:

  • "菅席""鱼盘"与"沉湘""入海"对举,恰似《庄子》"涸辙之鲋"的旷远回响
  • "呜呜"哭声收束全篇,令前文所有物象皆成祭器,清人方东树谓之"铅华洗尽后的一声裂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