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

2025年07月05日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杜淹

译文

寒食东郊道,扬鞲竞出笼。
寒食节的东郊小路上,斗鸡扬起臂套,争相冲出牢笼。
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
鲜红的鸡冠初次映照阳光,羽翼上涂抹的芥末粉正激起斗志。
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
回望对手便知内心勇猛,率先啼鸣更显气势雄浑。
长翘频扫阵,利爪屡通中。
长长的尾羽频频扫过战阵,锋利的爪子屡次直取要害。
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
飞扬的羽毛飘散在绿色原野,洒落的鲜血染红了芬芳草丛。
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
即使百战百胜,也终将淡泊功劳。

词语注释

鞲(gōu):皮制臂套,架鹰或斗鸡时使用
芥羽:斗鸡时将芥末粉撒在鸡羽上,刺激对方眼睛的战术
长翘(qiào):斗鸡的长尾羽
渍(zì):沾染、浸染

创作背景

诗词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创作背景

贞观年间,长安城东郊的寒食节总弥漫着特殊的肃杀之气。彼时秦王李世民尚在藩邸,每逢此日必召文人雅士观斗鸡为戏,实为借禽喻人,暗藏韬略。

据《旧唐书·太宗本纪》载,武德七年寒食,秦王设宴新丰宫,席间见两鸡相斗至羽血纷飞仍不退缩,忽抚掌而叹:"此禽不知功名,唯知死战。"在座杜淹、薛收等十八学士当即会意——玄武门之变前夜,秦王正以此砥砺心志。诗人王绩目睹此景,将淬火般的政治隐喻藏于华美辞章:

"花冠初照日"暗喻天策府将帅的鎏金兜鍌,"芥羽生风"典出《左传》"季郈之鸡",借春秋时鲁国大夫斗鸡典故,影射太子建成与秦王的对峙。史载李世民常命人于鸡翅涂抹芥末,使对手目眩,恰似其善用奇兵之术。

末句"会自不论功"最耐寻味。贞观政要》记载,玄武门之变后太宗屡次修改史书,此诗或为谏讽——就像那些战后被烹的斗鸡,真正的功勋往往湮没在史笔如刀之下。寒食节的烟火中,诗人以带血的羽毛为墨,写下这首充满双重意象的竞技诗,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听见初唐权力场中金铁交鸣之声。

赏析

寒食节的斗鸡图景在诗人笔下焕发出金戈铁马般的壮烈气象。开篇"扬鞲竞出笼"以动态笔触勾勒群鸡出笼的激昂瞬间,"鞲"(臂套)字暗喻斗鸡如战士披甲出征的仪式感。宋代诗评家刘辰翁曾盛赞此句"五字尽斗鸡之神,如见其羽翼奋张之势"。

诗人以军事意象重构斗鸡场景:"花冠"喻赤色鸡冠如将军胄缨,"芥羽"(沾芥末的羽毛)化用《左传》典故,赋予其"砺兵秣马"的深意。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中评点:"'照日''生风'二语,光色声响俱出,直把寻常禽戏写得如沙场点兵。"颔联"顾敌知心勇,先鸣觉气雄"采用人格化手法,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特别激赏其"以名将料敌之智写斗鸡神态,物性人情打成一片"。

战斗场面的描摹尤见功力。"长翘频扫阵"的"扫"字兼具力度与速度,《唐宋诗醇》称其"得班超'扫清妖孽'之气概";"利爪屡通中"则令读者如闻裂帛之声。元代方回《瀛奎律髓》指出:"'飞毛''洒血'句实写而不觉其秽,盖有'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边塞诗气象。"

结句"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陡然转入哲理沉思。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解析道:"此七字道尽英雄寂寞,与王昌龄'不破楼兰终不还'异曲同工,皆在勇武中见悲悯。"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更揭示其深层寄托:"表面咏斗鸡,实写秦王麾下将士的牺牲精神,'不论功'三字暗含对鸟尽弓藏之惧的讽喻。"

全诗将市井游戏升华为英雄史诗,在十八字的方寸间完成从"形似"到"神似"的飞跃。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谓"壮士拂剑,浩然弥哀"的悲剧美,在此得到完美诠释。

点评

寒食斗鸡之咏,实乃托物言志之绝唱。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风'十字,写尽斗鸡昂藏之态,凛凛然有猛士之气。"此评可谓切中肯綮。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中独具慧眼:"'顾敌知心勇'四句,非止摹写禽戏之状,实暗含边塞战阵之象。杜少陵《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之笔意,已于此诗见其端倪。"诗中"长翘频扫阵"之"扫"字,犹见唐初雄浑气象,仿佛可见秦王麾下铁骑突阵之姿。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更点出其精神内核:"结句'虽然百战胜,会自不论功',直把斗鸡升华为武士精神的图腾。较之曹孟德'老骥伏枥'之咏,更多三分唐人特有的功成不居的阔大胸襟。"此般气度,恰与李世民《赐萧瑀》"疾风知劲草"之句遥相呼应。

全诗最妙处在以寒食嬉戏之题,写金戈铁马之志。正如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咏物,常于纤微处见洪荒力。此诗芥羽生风之细节,较之'风劲角弓鸣'的直抒,反更得战场肃杀三昧。"那"洒血渍芳丛"的凄艳画面,分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诗意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