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寄赠齐公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长安城外的柳絮如雪纷飞,陈子昂独坐谪居之所,望着案头那方早已磨薄的端砚,提笔写下这封跨越千山万水的诗简。此时正值武周天授年间(690-692年),诗人因"逆党"牵连身陷囹圄,后虽获释却被贬为蜀中参军,在经子午道入蜀的崎岖路途上,他以《寄赠齐公》向故友倾吐心曲。
诗中"冠盖游梁日"遥忆龙朔元年(661年)的洛阳盛景,彼时年轻的诗人在梁王礼贤馆与齐公等文人雅士谈诗论道,佩兰攀桂的典故既化用《楚辞》喻高洁志向,又暗指当年在嵩山、终南的游学岁月。"履道直如弦"一句,实为以《后汉书》中李固"直如弦,死道边"的典故,暗喻自己因直谏获罪的遭遇。
当诗人写到"赭衣登蜀道"时,窗外的更鼓正敲过三响。唐代律令规定流人需着赤褐色囚服,这道屈辱的印记与"白首别秦川"形成惊心对比——四十岁的陈子昂早生华发,回望长安的方向,仿佛看见当年在麟台校书时,与齐公在终南山巅把酒论诗的剪影。史载其"坐缘逆党"实为株连,这种政治风暴中的身世飘零,化作"心逐晓旌悬"的惊惶与"悠悠隔九天"的绝望。
诗人最后以"山路与云连"作结,此中暗藏《文选》"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的意境。蜀道上的云雾遮蔽了长安的宫阙,正如武周朝堂上翻涌的疑云。那方未能寄出的尺素,终将成为盛唐前夕最苍凉的士人悲歌——三年后,陈子昂将冤死狱中,而这封浸透建安风骨的诗简,却在齐公的精心保存下,成为记录初唐文人集团最后荣光的珍贵笺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