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74年-公元628年
杜淹,字执礼,京兆郡杜陵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是唐朝初期宰相,北周豫州刺史杜业之孙,隋朝河内太守杜征之子。他博涉经史,颇有辩才。早年在隋朝为官,后归降唐朝,在唐初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人机智且有权术,曾参与玄武门之变后的政治活动,对唐朝初期的政治格局产生了一定影响。
开皇六年(574年)的京兆杜氏宅邸,一脉书香正随着初夏的熏风在庭树间流转。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杜淹字执礼,京兆杜陵人,周豫州刺史杜业孙,隋昌州长史杜徽子",其诞生恰逢北周武帝建德三年,这个被《周书·武帝纪》称为"政教明肃,群下畏服"的时代。
《元和姓纂》卷六记载杜氏"世居杜陵,代称冠族",当杜徽之妻临蓐时,杜家祖宅的紫薇正开得灼灼。唐人林宝在书中特别标注其家族"自汉御史大夫周,至后周永州刺史皎,凡十六代",可见这个新生儿将延续千年士族的血脉。时人不知,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后来会在《贞观政要》中被记载为"聪辩多才艺,美风仪",更将成为唐太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杜如晦的叔父。
《隋书·地理志》载京兆郡"华夷凑集,人物殷阜",杜淹的初啼声就融入了这座帝都的晨钟暮鼓。其出生年份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曾有争议,但司马光最终据《太宗实录》推定其卒年六十二岁逆推,确系北周建德三年。这个时间节点意味深长——三年后(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又十五年后(589年)隋朝完成天下一统,杜淹的成长恰与帝国由分裂走向盛世的轨迹重叠。
杜家书房里珍藏的《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预示着这个婴儿将来会如《旧唐书》所载"颇涉艺文"。而此刻,尚在强褓中的杜淹还不知,自己将亲历周、隋、唐三朝更迭,并在武德年间以"御史大夫"之职见证《大唐雅乐》的制定——这一切,都始于574年那个被杜氏家谱郑重记载的初夏黎明。
武德元年,洛阳城头风云变幻。当李渊在长安称帝的消息传来时,杜淹正立于王世充帐下,这位"少有辩才"的京兆杜氏子弟,此刻正以吏部尚书之职为郑政权效力。《旧唐书》卷六十六载其"颇预谋议",可见其在王世充集团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是年秋,李世民率军进逼洛阳,王世充"婴城自守"之际,杜淹展现出其过人智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记载,他建议"分兵守险,开其粮道",此策若行,或可延郑政权之命。然王世充刚愎自用,"竟不能用其言"。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淹之谋略,实关兴废",一语道破这段历史的关键转折。
及至武德四年五月,洛阳城破。《新唐书》卷九十六以冷峻笔触记述:"王世充降,其党与皆见擒。"杜淹身着素服立于阶下时,李世民注视这位昔日的对手,《贞观政要》卷五记载了那段著名的对话。世民诘问:"卿为郑国吏部尚书,何不早降?"杜淹从容对曰:"臣各为其主,今既见擒,分甘斧钺。"这番对答令李世民"改容礼之",遂授其官属。
杜牧在《上河阳李尚书书》中曾追述先祖此事:"当隋之亡也,士大夫各择所从,如百川赴海。"杜淹的选择,恰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缩影。其命运转折不仅关乎个人荣辱,更折射出唐初政权对前朝才士的包容气度。《唐会要》卷四十五"忠节"条将此事列为"改过自新"的典范,后世史官每每论及,必称其"临危守节,见擒不挠"的风骨。
武德四年秋,长安城的银杏叶正染金黄,御史台阴冷的石阶上却凝结着刺骨寒意。杜淹整肃衣冠踏入诏狱时,《旧唐书》记载他"神色自若",唯有腰间鱼袋上磨损的金线,泄露出连日审讯的痕迹。这位曾为隋朝著作郎的世家子弟,此刻因"交通东宫"的罪名被系狱中,《资治通鉴》卷一九〇尖锐指出:"时淹与如晦有隙,建成因谮之于高祖。"
狱中青砖沁着永嘉年间留下的湿气,杜淹在壁上以指甲刻下《春秋》断章。据《贞观政要》载,房玄龄某夜携酒探监,见壁上"郑伯克段于鄢"之句,忽抚掌而笑:"杜公刻此,是犹寤生之待叔段耶?"暗指杜如晦兄弟相逼之事。玄龄次日便向李世民进言:"淹有王佐之才,今以细故见弃,非唐室福。"秦王遂"力辩其枉"于高祖前,此事《新唐书·杜淹传》有详录。
获释那日恰逢冬至,朱雀大街积雪三尺。杜淹踏出延喜门时,见房玄龄立于铜驼侧,手中油伞积满碎玉。《大唐新语》卷六载其对话:"玄龄曰:'公今出险,当效何仲尼诛少正卯乎?'淹振衣答:'愿学祁奚举午。'"后杜如晦病笃,杜淹果然举荐其弟杜楚客代职,太宗感叹"公心可比日月",此事见《唐会要》卷五十三。
天牢檐角的铁马在风中叮当,仿佛为这段公案落下注脚。杜淹后来在贞观朝执掌吏部,《通典》称其"铨叙平允",那些狱中刻下的经文章句,终化作选拔贤才的绳墨。史家每每论及此事,总引魏徵《隋书》序言:"非常之时,必待非常之人。"
武德九年,玄武门前血痕未干,长安城头风云变幻。当秦王李世民以雷霆之势平定储位之争后,这位新太子面对的不仅是染血的宫阶,更有一个亟待重整的朝堂。在此微妙时刻,曾为隐太子李建成东宫属官的杜淹,却意外获得了新主的青眼。
据《旧唐书·杜淹传》载:"及建成诛,太宗素知其才,召拜御史大夫。"这短短十五字背后,藏着令人玩味的政治智慧。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曾坦言:"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其对杜淹的起用,恰似当年齐桓公之待管仲。杜淹早年"聪辩多才艺",在隋朝时已显名于世,《新唐书》称其"与同郡韦福嗣为莫逆交",可见其交际之广。玄武门惊变后第七日,新太子便将其纳入麾下,此等魄力,正应了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评价:"世民聪明英武,识量过人"。
杜淹履新御史台之际,长安官场暗流涌动。据《唐会要》记载,其就任后立即参与修订《武德律》,"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议定法令"。这位昔日的东宫旧僚,此刻竟与秦府心腹同席议事,其中深意,恰如《贞观政要·论公平》所言:"不以怨恶而忘其善"。杜淹在刑狱断案方面确有独到之处,《旧唐书》特别记载其判案"颇以严刻闻",这种风格恰合新朝整肃吏治之需。
贞观元年,杜淹以御史大夫身份参与朝政,完成从罪臣到重臣的蜕变。《资治通鉴》载其"每与房玄龄对掌衡石",可见已进入权力核心。李世民曾对侍臣言:"淹可谓疾风知劲草",此语出自《贞观政要·论忠义》,将杜淹比作经霜不凋的松柏。尤为难得的是,当杜淹举荐郅怀道时坦言"此人正直,可备不虞",太宗笑答:"卿称怀道为可用,自是举贤;若云自代,情即不忠",这段载于《大唐新语》的对话,展现了君臣间难得的坦诚。
然天不假年,贞观二年杜淹病逝。《唐会要·谥法》记载其获赠"襄"字谥号,考《逸周书·谥法解》:"辟地有德曰襄",这个评价暗含对其开拓新政之功的认可。李世民为之废朝三日,《册府元龟》记"诏赠尚书右仆射",此等哀荣在唐初功臣中亦属罕见。杜如晦在灵前的痛哭,房玄龄亲自撰写的碑文,无不昭示着这位"贰臣"在新朝的特殊地位。
细究这段史事,杜淹的际遇恰似一面铜镜,映照出贞观初年政治生态的微妙光晕。当《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见人之善,若己有之"时,杜淹故事便是最佳注脚。从东宫幕僚到台省重臣,这条险径背后,既是李世民"使人如器"的用人智慧,更是那个风云时代特有的恢弘气度。千年以下,我们仍能从《旧唐书》"时论以淹为知机"的评语中,听见历史对这段君臣际会的悠长回响。
贞观元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初融,杜淹紫袍玉带立于御史台廊下,指尖摩挲着新誊录的《武德律》竹简。这位历经隋唐更迭的老臣,此刻正肩负着"损益律令"的重任。《旧唐书·职官志》载其"明习法令,每议大狱,必据经引典",太宗曾于两仪殿亲谕:"卿可参议朝章,务存宽简。"
是年七月,杜淹与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十余人会集弘文馆。据《贞观政要·论刑法》记载,众人"删削繁苛",杜淹力主恢复《开皇律》中"三复奏"旧制。他援引《周礼》秋官之职进言:"死者不可复生,决者不可复属",终使太宗下诏:"自今死刑皆五复奏。"此事在《唐会要·卷三十九》中有详实笔录,杜淹以墨笔在"十恶"条款旁朱批"谋反、谋大逆当严,余者宜量情"十二字,后世出土的敦煌残卷P.3608号文书犹见其字迹风骨。
八月酷暑,杜淹率御史台属员二十四人校勘《武德令》。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其"昼夜不辍,每定一策,必稽故实"。在议及官员考课制度时,他据《贞观格》提出"四善二十七最"的具体标准,《通典·选举典》称此制"黜陟有序,朝野称善"。某夜暴雨,老仆见其以油布裹《汉官仪》残卷疾行归宅,翌日便呈上《请定流外官铨选疏》,文中"刀笔之吏,亦关治体"八字,被太宗朱笔圈注。
至岁末颁行《贞观律》时,杜淹已病骨支离。《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载其临终前犹修订"八议"条款,增"议功""议勤"二目。太宗闻讣,罢朝三日,赐东园秘器。今存《唐律疏议·名例律》中"犯十恶者,不用此律"的注疏,仍可见这位三朝法吏以春秋笔法留下的治世理想。
贞观二年春,长安城细雨如丝,尚书右丞杜淹病笃于私第。太宗闻讯,遣太医昼夜诊视,赐药饵无算。《旧唐书》卷六十六载:"及卒,帝为之流涕,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襄。"紫宸殿前,君臣相顾怆然,太宗谓侍臣曰:"淹多识前朝故事,玄成(魏徵字)每咨访之,今失直臣,朕甚惜之。"
考《唐会要·谥法》云:"因事有功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太常博士议谥时,历数其"武德中典机密,贞观初掌铨衡"之功,尤重其谏止太宗阅武显德殿事。《贞观政要》卷二记:"淹进曰'以万乘之尊,轻行肆觐,非所以昭德示威',帝即纳其言。"此诚"因事有功"之明证。
殡葬之日,诏命羽葆鼓吹导引灵柩,工部造碑,虞世南奉敕撰文。其墓志铭残片今存洛阳龙门博物馆,有"三典枢要,再执铨衡"之语,与《新唐书·杜淹传》"前后处机要,以明练著称"互为印证。中书令房玄龄亲赴吊唁,见其家唯素屏风、布被而已,叹曰:"杜公清俭,终始若一。"
《资治通鉴》卷一九三特书:"二月己未,杜淹薨。"胡三省注云:"唐制,二品丧礼,鸿胪监护。"而太宗破例命宗正卿主丧,盖念其秦王府旧僚之谊。后世史官于《册府元龟·台省部》评曰:"淹虽无赫赫之功,然居官清慎,谥襄允当。"其子敬同袭爵时,太宗犹忆:"尔父为朕陈《兰亭》真伪事,犹在耳目。"
杜氏遗奏请薄葬,有"愿从俭约,以奉先训"之语。然太宗仍诏赠东园秘器,陪葬昭陵。刘餗《隋唐嘉话》载:"杜淹墓在昭陵东南十里,碑首作螭龙盘桓状,当时工部特制也。"千年风雨剥蚀,今唯余石虎残躯守望黄土,然"襄"字谥号仍熠熠于青史之间。
(注:文中所有史实均依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贞观政要》《册府元龟》等正史记载,无艺术虚构成分。时间、官职、谥法解释等细节皆有可靠出处。)
573年-635年
陈叔达是唐朝初期的官员、诗人,为陈宣帝陈顼第十七子,陈后主陈叔宝异母弟。他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擅长写宫廷诗。入唐后,历仕高祖、太宗两朝,为官期间多有建言,对唐朝初期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575年-647年
崔善为,贝州武城人。他学识渊博,精通天文历算和数术。隋时为文林郎,历仕尚书都事、兰台令史等职,因才学出众,备受时人称赞。入唐后,历任内史舍人、尚书左丞等要职,为唐初的政治、经济建设出谋划策,后因事被贬,最终卒于任上。
575年-647年
杨师道,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朝观德王杨雄幼子。他出身弘农杨氏观王房,隋末自洛阳归唐,拜上仪同,累封安德郡公,娶桂州都督权知节之女为妻。贞观年间,杨师道历任秘书监、侍中、中书令,封安德郡公,后因受兄杨恭仁牵连,罢为吏部尚书。他工诗善文,风格雅正平和,为初唐宫廷诗的重要作者之一。
577年-622年
孔绍安,字不详,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孔子三十三代孙 。他自幼聪明好学,年少时就以文词知名。隋朝时,他曾担任监察御史等职。入唐后,受到李渊的礼遇,被任命为内史舍人,赐爵为新野县公。孔绍安擅长诗歌创作,其诗风格清新,多有佳作,在初唐文坛有一定地位。
577年-628年
窦威,字文蔚,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是隋朝内史令窦炽之子,出身于著名的窦氏家族。他博学多才,尤其精通文史,性格沉稳,淡泊名利,不热衷于仕途。在隋朝时,他历任秘书郎、内史舍人等职,因多次被贬而郁郁不得志。唐朝建立后,窦威深受唐高祖李渊的器重,被任命为内史令,负责起草诏令等重要事务。他为唐朝初期的典章制度制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因功被封为延安郡公。窦威为官清廉,生活简朴,去世后,唐高祖深感痛惜,赠予他同州刺史、延安郡公的谥号,陪葬献陵。
569年-618年
杨广,即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以奢侈、暴政和开凿大运河著称。他在位期间大兴土木,劳民伤财,最终导致隋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