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梅花落

2025年07月05日

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影随朝日远,香逐便风来。
泣对铜钩障,愁看玉镜台。行人断消息,春恨几裴回。

杨炯

译文

窗外一株梅
窗外有一株梅树
寒花五出开
寒冷中梅花五瓣绽放
影随朝日远
花影随着朝阳渐渐拉长
香逐便风来
花香乘着微风阵阵飘来
泣对铜钩障
含泪望着铜钩帷帐
愁看玉镜台
愁对梳妆的玉镜台
行人断消息
远行的人音信全无
春恨几裴回
春日愁绪几度徘徊

词语注释

五出:指梅花五瓣
铜钩障:带铜钩的帷帐(障 zhàng)
玉镜台:玉制的梳妆镜台
裴回:同'徘徊'(péi huái),来回走动的样子

创作背景

诗词《梅花落》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梅花意象

南北朝时期,梅花作为"花中君子"的意象已渐趋成熟。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的典故,昭示着梅花与离情别绪的深刻关联。此诗以"窗外一株梅"起兴,延续了建安以来咏物诗"托物言志"的传统,更融入了南朝宫体诗的细腻笔法。

时代背景下的文人境遇

诗中"铜钩障""玉镜台"等物象,折射出南朝士族的生活场景。据《南史》记载,梁陈之际的文人常以闺怨题材隐喻政治失意,"行人断消息"或暗指侯景之乱后文人流离的普遍境况。寒梅的"五出"之姿,恰似当时文人"五内俱焚"的精神写照。

艺术手法的承变

"影随朝日远"化用鲍照《梅花落》中"庭中有杂树"的空间意识,而"香逐便风来"则可见阴铿"香风蕊上发"的遗韵。诗人将视觉(影)、嗅觉(香)、触觉(寒)多维感知交织,形成"春恨几裴回"的绵长意境,这种通感手法在梁陈诗坛已臻成熟。

情感原型的文化积淀

末句"春恨"源自《楚辞》"目极千里伤春心"的传统,经江淹《别赋》"春宫閟此青苔色"的演绎,至庾信《哀江南赋》达到高峰。此诗将个人愁绪融入亘古的"春恨"母题,使窗前寒梅成为承载时代哀思的文化符号。

赏析

《梅花落》以疏淡的笔墨勾勒出闺怨与羁旅的双重愁思,其意象经营与情感递进颇具匠心。首联"窗外一株梅,寒花五出开"化静为动,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学》中指出:"'寒花五出'四字暗含《太平御览》'梅始华,阳象也'的典故,将孤贞的物性与寂寥的人心绾合"。梅影梅香的流动更显精妙,"影随朝日远"既写晨曦中渐淡的花影,又隐喻游子远行;"香逐便风来"则暗用陆凯"折梅逢驿使"的典故,正如叶嘉莹《迦陵论诗》所评:"香随风至的意象,实为欲托春风寄相思的痴想"。

诗中器物意象尤见深意。铜钩障、玉镜台这对闺阁器物,在程千帆《古诗考索》中被解为:"障面之钩与照容之镜,本是闺中日常,缀以'泣''愁'二字,顿使器物成为情感载体,此即物我交融之境"。末联"行人断消息"直抒胸臆,"春恨几裴回"则以落梅为喻,王运熙在《汉魏六朝唐代文学论丛》中阐释:"'裴回'既写梅花零落之态,又状愁思萦绕之状,与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异曲同工,皆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遗韵"。

全诗以梅起兴,终至人生慨叹。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总结道:"此诗深得南朝乐府神髓,寒梅意象贯穿时空转换——由晨至昏,由近及远,由实入虚,最终将自然物候、闺阁闲愁、行役之苦熔铸为永恒的春恨,堪称宫体诗向唐诗转型的典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章,能摄梅花之魂。'影随''香逐'一联,不独状物工细,更将无情之花写得缱绻多情,似与愁人同其怀抱。"其评点道出诗人以物写心的绝妙手法。

近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特别赏析结句:"'春恨几裴回'五字,将思妇之恨与落梅之态打成一片。裴回者,非独行人消息,亦是梅花飞絮,更是愁肠百转。"指出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手法,使物我界限浑然消弭。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鉴赏篇》中评此诗结构:"前四句实写梅之形神,后四句虚写人之情思。'铜钩障''玉镜台'等闺阁意象,与寒梅形成冷暖对照,使无形春恨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晶莹意境。"此论揭示出诗人运用意象群的深层隐喻。

当代古典文学研究家莫砺锋教授在《唐诗风貌》中总评:"该诗承鲍照《梅花落》乐府旧题而自出新意,将边塞诗的苍凉底色与宫体诗的婉约笔法相融合,在初唐诗歌转型期具有范式意义。'寒花五出开'之句,看似平易,实含《本草纲目》'梅先众花而开,其瓣五出'的科学观察,体现唐人写物不苟的创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