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大唐省阁,朱门次第深锁,云幌低垂处,骞右丞执笔凝望。天宝年间的长安城正被春气浸透,斗柄东指之际,这位以"清简守法"著称的尚书右丞,在宫禁重檐下捕捉到时光流动的痕迹——葭灰从律管中悄然飘落,恰似他笔下摇曳的树色,将盛唐最后的风华凝练成十二行金声玉振。
省中青砖漫地的复道上,仍残留着开元旧制的印痕。诗人以"旧章窥复道"的微妙笔触,暗喻天宝后期政令渐紊的时局。史载骞右丞"每以法度裁物",此刻却见南宫静寂中,兰心春气与枢辖重地竟奇妙交融。高窗度过的风响,恰似他监察百官时明镜般的目光;曲岸侵蚀的水痕,暗合着对吏治清浊的忧思。
瑶华振玉的雅音里,藏着诗人对贞观遗风的追慕。《唐会要》记载天宝三载始"令尚书省复悬钟磬",暮望中的钟鼓之音,遂成为盛世法度与个人襟怀的双重象征。那"肃重阴"的云幌之后,是骞右丞以律吕调和天地的政治理想,亦是盛唐诗人用文字构筑的永恒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