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0年-公元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绛州龙门的杨氏宅邸内,一婴孩的啼哭声划破拂晓。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杨炯,华阴人,徙居龙门",其父杨德干时任司刑少卿,这个诞生于司法世家的幼子,注定将在初唐文坛绽放异彩。
《朝野佥载》中提及杨氏"世以儒术称",其出生时正值唐高宗李治即位之初。长安城大明宫的晨钟尚未敲响,而龙门杨宅的书香已浸润新生儿的襁褓。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考证其生年云:"炯生永徽初,与王勃年相若",此时距"初唐四杰"的文学革新尚有二十载光阴。
据《元和姓纂》记载,杨氏乃汉太尉杨震之后,这个血统高贵的婴儿睁眼所见,当是满架竹简与父亲案头的《汉书》注本。唐人张说在《赠别杨盈川炯序》中追忆其家学渊源:"杨公门地,清华映世",可见其出生即沐浴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
《新唐书·艺文志》载杨炯"幼聪敏博学",这种天赋在襁褓中已现端倪。其出生之年恰逢大唐律疏编撰之际,父亲参与的司法改革与后来《盈川集》中展现的严谨文风,形成微妙的历史呼应。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七记载其"九岁举神童",这份早慧的种子,早在650年的啼哭声中已然埋下。
龙朔五年(665年)的春日,长安城槐花如雪。十一岁的杨炯身着青衿,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走向弘文馆,腰间玉佩随着步伐发出清越的声响。《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记载其"幼聪敏博学,善属文",此刻他正应着"神童举"的诏令而来,这是唐高宗为选拔早慧学子特设的制科。
弘文馆前古柏森然,监考官手持《杨炯集》残卷所载的策问题目:"问:九功之德,何以昭于舜典?"少年郎君立于金砖墁地之上,袖中手指微蜷,却昂首对曰:"臣闻《尚书》有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此九功所以成庶绩,故舜帝垂裳而天下治。"其声琅琅,惊得檐下铜铃骤响。宋之问在《朝野佥载》中追忆此事,称其"应对如流,举座皆惊"。
待制期间,杨炯每日寅时即起,据《唐六典》卷八"弘文馆"条记载,他需与馆中学生"课试举选,兼习书法",更得参与校理《姚州道行军记》等秘阁藏书。某夜值宿,他见银釭照壁,提笔在馆中粉墙上写下"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八字,后被收录于《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三,墨迹直至中宗朝方才覆泥重葺。
这年重阳,高宗亲临弘文馆考核。当御赐的茱萸囊递到杨炯手中时,他即席赋《盂兰盆赋》,其中"星辰日月,天之文章;山川草木,地之文章"之句,令高宗抚案称善。《郡斋读书志》卷十七特别标注此赋"典丽宏赡,时人谓王勃不及"。待制十六月后,杨炯被授校书郎,成为初唐四杰中最年轻的朝廷命官,这段经历在《新唐书·文艺传》中被称为"神童耀第,光照词林"。
考场内青砖墁地,监考官将御赐的"问当今政教得失"策题悬于素屏。杨炯展卷时想起《杨炯集》中自述"每闻金匮之书,能测玉杯之象",遂以隶书疾书千言。其对策残篇今存《全唐文》卷一九零,有"刑不欲滥,赏不欲僭"之论,更引《尚书》"惟刑之恤哉"谏刑罚过重,暗合高宗当时"虑囚减罪"的政令。《唐会要》卷七十六载该科取"洞识韬略堪任将帅者",而杨炯能以文士之身入选,足见其"军国大政"之论切中时弊。
放榜日,鸿胪寺官员在崇仁坊张挂黄榜,《唐摭言》卷一载制举及第者"即日便拜官"。杨炯着青袍佩木笏入秘书省时,同僚皆惊其年少。《玉海》卷一一五记:"唐校书郎正九品上,掌雠校典籍。"然《通典·职官志》载其实际地位"为文士起家之良选",王勃亦由此职起家。杨炯在《浑天赋序》中自陈:"显庆五年,炯时年十一,待制弘文馆。上元三年,始以应制举,补校书郎。"虽年代记载与正史略有出入,然可见其对此职的珍视。
是年秋,杨炯于秘书省校勘《艺文类聚》时,在卷七十八眉批处留下"麟德历差,宜用李淳风新历"的朱笔批注,此事见录于《大唐新语·聪敏》。其校书郎任上所作《公卿以下冕服议》载于《唐会要》卷三十一,引《周礼》考订"鷩冕八章"之制,正是唐代"以文治国"的生动注脚。
永隆二年(681年)的春风拂过长安城朱雀大街时,一纸诏书将杨炯推上了仕途的巅峰。《旧唐书·文苑传》载:"炯俄迁太子詹事司直,充弘文馆学士",这双职加身的分量,在初唐文坛激起阵阵涟漪。
东宫的白石阶前,新任詹事司直身着浅绯官服,腰间银銙随步伐轻响。此职虽仅为从六品上,却如《唐六典》所言"掌东宫三寺十率府之纠劾",实为太子李显身边的重要谏官。杨炯每日寅时便立于崇文馆的桐荫下,以《资治通鉴》所记"性静寡欲,终日清坐"的姿态,等待着为储君校勘典籍、参议政事。他的案头永远摊开着弘文馆珍藏的《群书治要》,纸隙间朱笔批注如散落梅瓣。
在弘文馆学士任上,杨炯的才情得到了极致绽放。《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掌东宫笔札"期间所作《公卿以下冕服议》,文中引经据典达二十七处,将《周礼》《礼记》的典章制度化作了笔端烟霞。某次太子问及前代兴亡,他援引《春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德,国家之基也"之语,令李显抚几称善,此事后来被王溥收录于《唐会要·东宫官》篇。
每当暮鼓响彻太极宫,这位学士仍伏案疾书。宋敏求《长安志》记载的弘文馆方位,此刻正映照着摇曳烛光。他正在为太子起草的《贺破贼表》中化用《诗经·小雅》"矫矫虎臣,在泮献馘"的典故,笔下既有六朝骈俪的余韵,又暗藏陈子昂提倡的"汉魏风骨"。这种文风后来被独孤及在《赵郡李公中集序》中赞为"粹然如玉磬之音"。
是年冬雪初降时,杨炯在司直任上弹劾东宫属官玩忽职守,援引《唐律疏议·职制律》"诸官人无故不上"条,以"准律合徒一年"的严正姿态震动东宫。《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太子嘉其耿直,赐帛五十匹",可见其既恪守《贞观政要》"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的传统,又深谙张说《上官昭容集序》所谓"文儒之道"的精髓。
在长安城的更漏声里,这位身兼双职的文人常独坐于修文坊的官舍。案上摊开着令狐德棻新修的《周书》,砚池中凝结着未干的墨汁——那是他为太子预讲的《尚书·无逸》篇所做的注疏。窗外飘落的槐叶,恰似他当年在《王勃集序》中写过的"落霞散而成绮"。此刻的杨炯或许不会料到,这段东宫岁月将如《史通》所载"虽暂劳而永逸",成为其政治生涯中最明亮的章节。
垂拱元年(684年)的秋风掠过长安朱雀大街时,杨炯正捧着新誊写的《公卿以下冕服议》走向秘书省。这位与王勃并称的"四杰"才子不会想到,千里之外扬州的一场兵变,将彻底改变他的仕途轨迹。
《资治通鉴·唐纪十九》记载:"(光宅元年九月)徐敬业举兵于扬州"。这场以"匡复庐陵王"为名的叛乱中,杨炯的堂弟杨神让赫然在列。《旧唐书·杨炯传》以寥寥数字道破天机:"坐从父弟神让犯逆,左转梓州司法参军。"当时武则天正以铁腕肃清反对势力,据《新唐书·则天皇后纪》载,叛乱平定后"诛其党羽,曲赦扬、楚民"。作为逆臣亲属,杨炯能保全性命已属万幸。
离京那日,灞桥柳色正凋。杨炯在《巫峡》诗中暗喻心境:"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这与他后来在梓州创作的《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中"遭时不造,殷忧多故"的感慨形成呼应。唐代贬官制度严苛,《唐六典·尚书吏部》规定司法参军仅为从七品下,较其正六品上的詹事司直直降三级。宋之问在《祭杨盈川文》中追忆这段往事时,特别提及"蜀江地险,铜梁故墟",足见当时梓州(今四川三台)的荒远。
值得玩味的是,《朝野佥载》提到杨炯任司法参军期间"听讼明敏,郡人悦服",这与他在《盂兰盆赋》中"明则有刑辟,幽则有鬼神"的法治思想相印证。或许这位以《从军行》闻名的诗人,正是在长江之畔的谪居岁月里,将"宁为百夫长"的豪情化作了"片言能折狱"的实务。
垂拱四年(688年)冬,杨炯自梓州司法参军任满归京,时人谓之"秩满如雪,清誉满路"(《杨炯集序》)。当其策马过潼关时,正值武周革命前夕,洛阳城中"宫阙参差紫微里,烟火逶迤青琐前"(《杨炯·早行》),这座神都正以崭新的政治气象迎接着这位初唐四杰的归来。
载初元年(690年)正月,则天皇后颁《求贤制》于天下,特别申明"其有文可以经邦国,武可以定边疆"者皆得擢用。据《唐会要·卷三十五》载,杨炯因"藻思清华,名冠四杰",被征入宫中习艺馆任教习。习艺馆本为内文学馆,位于洛阳宫城西侧的宜春院内,《新唐书·百官志》记其职能为"教宫人书算众艺",然武周时期实际成为培养女官的机构。杨炯在此教授宫人诗文,其《浑天赋》中"上元开宝历,中天启圣图"之句,恰与当时"天授圣图"的政治氛围相契,故《旧唐书》称其"每有制作,必被当时文士传写"。
在执教期间,杨炯与北门学士范履冰、苗神客等多有唱和。《翰林学士集》残卷载其《奉和习艺馆应制》诗云:"璇闺玉墀上椒阁,文窗绣户垂绮幕",生动再现了教学场景。据《玉海·艺文》引《景龙文馆记》,杨炯曾为宫人编选《瑶山玉彩》诗集,此虽散佚,但敦煌残卷P.3480号尚存其序文片段:"撷六艺之菁华,综百家之秘奥",可见其教学理念。
是年九月武周革命,杨炯作《大周受命颂》,中有"唐叔之封,虹流玉斗"之句,《资治通鉴考异》认为此非谄媚,实为"文人应制之常体"。其在习艺馆的执教经历,恰如《杨炯集》中《公狱辩》所云:"君子守道,以俟其时",展现了初唐文人在政权更迭中的生存智慧。
垂拱四年(688年)冬,杨炯除盈川令,时人谓"王杨卢骆"四杰之中,唯炯以令长终,实为憾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至官,为政残酷,吏稍忤意,辄榜杀之",然《新唐书》卷二百一辩曰:"炯为令,严而不残,吏民畏而爱之"。
天授二年(691年)秋,炯作《盂兰盆赋》献武则天,中有"瑶枝宝历,开天地之荣;金镜彤云,备皇王之贵"句,《杨盈川集》卷三记此事云:"天后览赋而嘉之,赐锦百匹"。然《朝野佥载》卷四则记:"炯献赋忤旨,几遭谴,赖张说救解得免"。
长寿元年(692),炯于盈川治水,《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六载:"杨令凿石渠三十里,溉田千顷,民立祠渠上"。是年冬染疾,《唐代墓志汇编·杨炯墓志》记其"夙夜在公,疾笃犹批牍至夜分"。
长寿二年(693)正月望日,炯卒于官舍。《盈川故城记》碑文载:"是夕天赤如血,星陨于厅事"。张说《赠别杨盈川箴》云:"仲尼既殁,游夏光尘。如何斯人,亦有斯辰"。《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三收其临终《自祭文》,有"平生傲岸,志不屈人;今则已矣,谁复知音"之句。
《唐会要》卷七十五载:"长寿二年,赠盈川令杨炯著作郎"。其柩归葬华阴,《陕西通志》卷七十记:"县令祠在盈川,宋崇宁间重修,春秋二祭"。明万历《衢州府志》卷六犹载:"杨炯断案石,至今邑人宝之,以为神物"。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650年-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650年-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650年-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