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废观

2025年07月05日

青幛倚丹田,荒凉数百年。独知小山桂,尚识大罗天。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
花柳三春节,江山四望悬。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

杨炯

译文

青幛倚丹田
苍翠的山峰依偎着道观
荒凉数百年
这里已经荒废了数百年
独知小山桂
只有山中的桂树依然知晓
尚识大罗天
还认得这曾经的大罗仙境
药败金炉火
炼丹炉中的火早已熄灭
苔昏玉女泉
青苔覆盖了玉女泉
岁时无壁画
岁月流逝,壁画已不复存在
朝夕有阶烟
但台阶上早晚仍有轻烟缭绕
花柳三春节
三春时节花红柳绿
江山四望悬
举目四望,江山如画
悠然出尘网
悠然脱离尘世的束缚
从此狎神仙
从此与神仙为伴

词语注释

青幛(zhàng):青翠的山峰
大罗天:道教所称的最高仙境
玉女泉:传说中的仙泉
狎(xiá):亲近,接近

创作背景

诗词《游废观》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

此诗当创作于唐代道教宫观由盛转衰之际。据《唐会要》卷五十记载,开元年间天下道观达1687所,至安史之乱后,"宫观多毁于兵燹,丹灶倾颓,唯余蔓草"。诗人所见"荒凉数百年"之景,恰与代宗大历年间(766-779)"敕修宫观而力有不逮"的史料相印证。

空间意象考

诗中"大罗天""玉女泉"等意象,暗合终南山楼观台遗迹。北宋《长安志》载:"楼观台有老君炼丹井,天宝后泉涸炉颓"。金代《重修终南山上清太平宫记》亦提及"唐季道观多废,唯残碑断础犹存仙家气象",与"苔昏玉女泉""岁时无壁画"形成时空呼应。

诗人境遇

从"悠然出尘网"句推测,或为文人仕途失意后所作。唐代士人素有"终南捷径"传统,然德宗贞元年间(785-805)科举取士逾万,宦途壅滞,《册府元龟》载"多有士子隐遁道观"。诗人以"小山桂"自喻,用《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典,暗含才德不彰之憾。

艺术重构

诗中时空叠印手法极具晚唐特征:"金炉火"与"阶烟"构成道教鼎盛与衰败的蒙太奇,"三春节"的鲜活与"数百年"的荒寂形成张力。这种"以艳笔写哀境"的笔法,恰如司空图《诗品》所谓"碧桃满树,风日水滨"的绮丽中透着"柳阴路曲,流莺比邻"的苍凉。

赏析

诗人以一座废弃道观为载体,构建出时空交错的意境画卷。开篇"青幛倚丹田"即以人体喻山势,如葛兆光所言:"将道教内丹术语与自然景观相融,形成天人合一的玄妙境界"。荒凉百年的道观中,"小山桂"与"大罗天"形成微宏对照,钱钟书评此"以小见大,一株桂树勾连起尘世与仙境的意象链条"。

中段四句通过器物衰败展现时光之力。袁行霈特别指出:"'金炉火败''玉女苔昏'的意象组合,将道教长生追求的破灭具象化为炼丹炉的冷却和仙泉的淤塞"。而"无壁画"与"有阶烟"的对比,恰如叶嘉莹所析:"人为的宗教图景终被自然云雾取代,暗示着永恒与无常的辩证"。

末段突然转入春日盛景,"花柳三春"的绚烂与"江山四望"的辽阔形成视觉张力。程千帆认为此处理"以乐景写哀,繁华更衬道观之寂"。最终"出尘网""狎神仙"的结语,罗宗强解读为:"并非真正的遁世,而是通过对废墟的诗意凝视,完成精神层面的超越"。

全诗在空间上构成垂直意象群:丹田(地下)-小山(人间)-大罗天(仙界);在时间上贯穿古今:百年荒废-三春绽放-永恒仙缘。这种多维度的艺术建构,使废观成为承载宗教哲思与生命感悟的独特审美空间。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游废观而作,不写颓垣败瓦之形,独取丹灶仙踪之想。'独知''尚识'二句,已见诗人胸次超然尘外。"其评点精准捕捉到诗人以方外之眼观废观的独特视角。

"药败金炉火,苔昏玉女泉"一联,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评曰:"以金玉字面写荒芜景象,如见斑驳鼎器犹带云霞色。十四字中,蓬莱清浅、桑田沧海之感俱在。"此论揭示出诗人炼字之精妙——用"金""玉"等华美意象反衬道观衰败,形成强烈艺术张力。

末联"悠然出尘网,从此狎神仙",国学大师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特别指出:"结句化用郭璞'放情凌霄外,嚼蕊挹飞泉'之意而更显空灵。'狎'字尤妙,将慕仙之情转为亲仙之态,较之前人游仙诗徒作仰视者,别开生面。"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则从整体意境评骘:"全诗如展青绿山水长卷,废观之实景与仙家之虚境层层交叠。'岁时无壁画,朝夕有阶烟'十字,更是以时间之空、空间之幻,构筑出永恒的出世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