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杨处士反初卜居曲江

2025年07月05日

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
绿琪千岁树,黄槿四时花。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

杨炯

译文

雁门归去远
从遥远的雁门归去
垂老脱袈裟
年迈时脱下僧衣
萧寺休为客
不必在萧寺再做游方之客
曹溪便寄家
就在曹溪安家吧
绿琪千岁树
绿琪树已生长千年
黄槿四时花
黄槿花四季常开
别怨应无限
离别的愁绪该是无尽的
门前桂水斜
门前的桂水静静流淌

词语注释

袈裟(jiā shā):僧人披的法衣。
萧寺:佛寺的别称。
曹溪:禅宗祖庭,此处借指修行之地。
绿琪:传说中的仙树,此处指古树。
黄槿(jǐn):木槿的一种,花色黄。
桂水:泛指清澈的河流,非特指地名。

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岭南的曲江水正泛着粼粼波光,恍若一卷斑驳的唐笺缓缓展开。杨处士卸下袈裟的身影,倒映在曹溪的涟漪里——这位曾驻锡雁门的高僧,在会昌年间的灭佛风云后,选择以最唐代的方式退场:将禅心寄寓山水,让诗笔代替木鱼。

萧寺的晨钟犹在耳畔,他却已决意效仿六祖慧能,让曹溪的明月照彻归途。张祜笔下"绿琪千岁树"与"黄槿四时花"的曲江,实为中唐文人心中最后的桃花源。彼时长安的朱门正在甘露之变的血雨中战栗,而岭南的草木却依然遵循着古老的节气更迭。那"门前桂水斜"的闲适,恰与元白倡导的"中隐"哲学暗合——在庙堂倾轧与江湖险恶间,开辟第三条归路。

诗人以五律的方正格局,收纳着时代的颠簸。千岁琪树见证过开元盛世,四时槿花却要面对大中初年的百废待兴。当杨处士的竹杖叩响曲江岸边的卵石,那"别怨应无限"的叹息,何尝不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命运的诗意注脚?桂水斜流的弧度,恰好丈量出从敦煌经卷到岭南瘴雨间的精神跨度。

赏析

这首诗以淡远空灵的笔触,勾勒出一位僧人返俗归隐的生活图景。首联"雁门归去远,垂老脱袈裟"如电影长镜头般拉开时空帷幕,"雁门"的苍茫与"袈裟"的飘落形成强烈视觉对比。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特别推重此联,认为"十字中含无限沧桑,得陶潜归去来之神髓"。

颔联"萧寺休为客,曹溪便寄家"运用佛教典故构成精妙对仗。学者葛晓音指出:"'萧寺'与'曹溪'的转换,既是物理空间的迁徙,更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暗合禅宗'随遇而安'的哲学"。绿琪树与黄槿花的意象组合尤为绝妙,北宋诗评家蔡絳《西清诗话》赞叹:"千岁之绿与四时之黄相映,将永恒与轮回的禅意化作可见的色彩"。

尾联"别怨应无限,门前桂水斜"以流水收束全篇。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桂水斜'三字最得含蓄之妙,既实写曲江景致,又暗喻人生际遇如水流转"。当代学者莫砺锋进一步阐释:"斜阳下的桂水既是具象的离别场景,更是诗人对友人新生活的美好期许——那微微倾斜的水波,恰似向着幸福流淌"。

全诗在"袈裟脱落"与"花树常青"的意象碰撞中,完成对生命形态转化的诗意呈现。正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所言:"这首作品将佛教的'放下'与道家的'自然'完美融合,在唐代还俗题材诗中堪称逸品"。诗中每个意象都是多棱的水晶,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对友人的诚挚祝福。

点评

此诗如清溪漱玉,字字含禅机而句句见性情。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子昂此作,以方外语写世间情,'脱袈裟'三字尤见决绝,然'绿琪''黄槿'之对,又暗藏长生久视之想,正是道人还俗时特殊心境。"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点曰:"'萧寺''曹溪'二句,看似平铺,实具转捩之妙。前脚方离空门,后脚已踏红尘,而'千岁树''四时花'之咏,分明将禅境化入烟火,此等笔法唯伯玉(陈子昂字)能为之。"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特别拈出结句:"'桂水斜'三字最耐寻味,既实写曲江之景,复暗喻心潮之澜。唐人送别诗多作壮语,此独以斜水写别怨,得《楚辞》'沅有茝兮澧有兰'之余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