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送郑州周司空

2025年07月05日

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居人下珠泪,宾御促骊歌。
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唯馀三五夕,明月暂经过。

杨炯

译文

汉国临清渭
古老的国度依傍着清澈的渭水
京城枕浊河
繁华的京城紧靠着浑浊的黄河
居人下珠泪
送别的百姓落下珍珠般的泪水
宾御促骊歌
随行的仆从催促着离别的歌声
望极关山远
极目远眺关山遥远
秋深烟雾多
深秋时节烟雾迷蒙
唯馀三五夕
只剩下三五日的夜晚
明月暂经过
明月短暂地经过

词语注释

司空:古代官职名,掌管工程
骊歌(lí gē):离别时唱的歌
关山:泛指关隘山川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益所作,赠予时任郑州司空的友人周氏。时值中唐,藩镇割据、战乱频仍,诗中所绘"清渭""浊河"之景,暗喻王朝盛衰变迁。据《旧唐书》载,贞元年间(785-805)郑州属河南道要冲,司空为三公之一,多由重臣兼任,周司空或为镇守郑州的军政长官。

历史情境
诗人途经郑州时,正值深秋。首联"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以汉喻唐,清渭浊河对举,既指郑州地处黄河与渭水支流之间,又暗含"泾渭分明"的时局隐喻。颈联"居人下珠泪"反映安史之乱后民生凋敝,《资治通鉴》载贞元四年(788)河南大旱,百姓"拆屋卖瓦木以给食"。

情感寄托
尾联"唯馀三五夕,明月暂经过"化用谢灵运《南楼望月》意境。据《唐才子传》载,李益常以明月寄边愁,此处既写秋夜惜别,亦暗含对周司空戍边安民的期许。全诗以"关山远""烟雾多"的苍茫气象,展现中唐士人在动荡时局中的复杂心境。

赏析

这首诗以渭水与黄河的"清浊"对举开篇,形成强烈的空间纵深感。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特别指出"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二句:"不独地理相映成趣,更见去国离乡之悲怆"。清渭喻指友人将赴的郑州,浊河暗喻诗人所在的京城,一清一浊间暗含对友人高洁品格的赞美。

诗中"珠泪"与"骊歌"的意象组合极具张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道:"'居人下珠泪'状离别之悲,'宾御促骊歌'写行役之急,泪珠与骊歌相和,顿生哀乐交织之妙"。泪水的晶莹与骊歌的急促,构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

颔联"望极关山远,秋深烟雾多"被《唐宋诗醇》评为"唐人送别诗之眼目"。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望极'与'秋深'形成时空的双重延伸,关山之远是空间的阻隔,秋烟之浓是时间的沉淀,二者共同编织成厚重的离愁"。

尾联"唯馀三五夕,明月暂经过"化无形思念为具体意象。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阐释:"诗人将绵长的思念凝聚在月圆之夜,'暂经过'三字尤妙,既写明月之倏忽,又喻相聚之短暂,更暗含'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永恒之思"。明月作为传统的团圆象征,在此反衬出别离的怅惘。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首联的地理对比,到颔联的时空拓展,再到尾联的哲理升华。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唐人送别诗最重层递之法,此诗由景入情,由情及理,终在明月意象中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可谓小篇幅有大格局"。

点评

此篇《送郑州周司空》以简淡之笔绘离情,如王夫之《唐诗评选》所言:"子安五律,往往以疏朗见长,此作尤得澹远之致。"首联"汉国临清渭,京城枕浊河"暗用《诗经》"泾以渭浊"典,清浊对举中见山河气象,恰似钟嵘《诗品》评谢朓"奇章秀句,往往警遒"之妙。

颔联"珠泪""骊歌"化用《汉书》"骊驹在门"古意,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称其"熔铸汉魏而不着痕迹"。颈联"望极关山远"二句,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曰:"似庾信《小园赋》'关山则风月凄怆'之境,而更添唐人开阔。"末联明月暂经之语,谭元春《唐诗归》叹为"神韵在有意无意间,直追陶公《停云》遗响"。

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总评云:"王子安此作,骨气端翔,已开盛唐先声。其妙处正如皎然《诗式》所谓'情在言外,旨冥句中'。"今观全诗,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