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巫峡之咏,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境。此诗当为南朝诗人杨炯所作,其人生逢梁陈之际,饱经乱世离殇。巫峡七百里云烟,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深沉的历史回响。
地理形胜
郦道元《水经注》曾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诗人化用此典,以"重岩窅不极"写山势之险峻,"叠嶂凌苍苍"状峰峦之崔嵬。莓苔如锦绣般攀附绝壁,暗合《宜都山川记》中"壁立千仞,五色鲜明"的记载。
历史隐喻
"忠信吾所蹈"句显屈原遗风。楚辞《九章》有"忠信而死节兮"之叹,巫峡正是屈原放逐行经之地。砥柱、吕梁之喻,既指《禹贡》中黄河天险,又暗喻诗人身处乱世而坚守节操的志向。
时代悲音
梁末侯景之乱后,文人多有"美人迟暮"之思。"灵芝徒自芳"化用《楚辞》"采三秀兮于山间",以香草喻才德之士不遇明主。夜猿哀啸、征客泪裳之景,与庾信《哀江南赋》"闻鹤唳而心惊"异曲同工,俱是漂泊者对故国的招魂。
此诗将巫峡的险绝奇丽与诗人的孤忠悲慨交织,在层峦叠嶂间回荡着六朝文人特有的山水意识与历史苍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