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巫峡

2025年07月05日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杨炯

译文

三峡七百里,惟言巫峡长。
三峡绵延七百里,唯有巫峡最悠长。
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
重重山岩深远无尽,层峦叠嶂直插青天。
绝壁横天险,莓苔烂锦章。
陡峭崖壁横亘天险,莓苔斑驳如锦绣文章。
入夜分明见,无风波浪狂。
入夜后景象清晰可见,无风时波浪却汹涌癫狂。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忠信是我立身之本,纵使泛舟险境又何妨!
可以涉砥柱,可以浮吕梁。
既能穿越中流砥柱,也可漂流吕梁激浪。
美人今何在?灵芝徒自芳。
昔日美人今在何处?灵芝空留一缕幽香。
山空夜猿啸,征客泪沾裳。
空山夜半猿声哀啸,行旅之人泪湿衣裳。

词语注释

窅(yǎo):深远幽暗的样子。
叠嶂(zhàng):重叠的山峰。
苍苍:深青色,指天空。
莓苔:青苔的别称。
烂锦章:形容苔藓色彩斑斓如锦绣纹样。
砥柱:黄河急流中的石山,喻险境。
吕梁:吕梁山,此处指湍急河流。
灵芝:传说中的仙草,象征美好事物。
征客:远行漂泊的人。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巫峡之咏,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灵境。此诗当为南朝诗人杨炯所作,其人生逢梁陈之际,饱经乱世离殇。巫峡七百里云烟,在诗人眼中不仅是自然奇观,更承载着深沉的历史回响。

地理形胜
郦道元《水经注》曾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诗人化用此典,以"重岩窅不极"写山势之险峻,"叠嶂凌苍苍"状峰峦之崔嵬。莓苔如锦绣般攀附绝壁,暗合《宜都山川记》中"壁立千仞,五色鲜明"的记载。

历史隐喻
"忠信吾所蹈"句显屈原遗风。楚辞《九章》有"忠信而死节兮"之叹,巫峡正是屈原放逐行经之地。砥柱、吕梁之喻,既指《禹贡》中黄河天险,又暗喻诗人身处乱世而坚守节操的志向。

时代悲音
梁末侯景之乱后,文人多有"美人迟暮"之思。"灵芝徒自芳"化用《楚辞》"采三秀兮于山间",以香草喻才德之士不遇明主。夜猿哀啸、征客泪裳之景,与庾信《哀江南赋》"闻鹤唳而心惊"异曲同工,俱是漂泊者对故国的招魂。

此诗将巫峡的险绝奇丽与诗人的孤忠悲慨交织,在层峦叠嶂间回荡着六朝文人特有的山水意识与历史苍凉。

赏析

巫峡之奇险壮美,在诗人笔下化作一幅流动的山水长卷。开篇即以"重岩窅不极,叠嶂凌苍苍"勾勒出空间的无限延展,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此句"十四字写尽巫山叠嶂之态",那幽深不见尽头的岩壁与直逼苍穹的峰峦,构成垂直维度的惊人张力。

"绝壁横天险"五字如斧劈刀削,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得险峻之魂",而"莓苔烂锦章"却忽然转入精微——石壁上斑驳的苔痕竟似锦绣纹样,这种刚柔相济的笔法,恰如学者袁行霈所言:"以工笔点缀泼墨,险绝中见生趣"。

夜间的巫峡更显魔幻,"无风波浪狂"违反物理常理,却暗合《水经注》中"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的记载。台湾学者黄永武解此句为"以心理真实超越客观真实",那莫名汹涌的暗流,实为诗人内心激荡的投影。

"忠信吾所蹈"的宣言,呼应着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志节。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此处用典之妙:"砥柱、吕梁皆《列子》载孔子赞许的险境,诗人以此自证心迹"。但刚健语势忽转苍凉,"美人""灵芝"的意象,被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对理想境遇的徒然追寻",空山猿啸声中,那沾湿衣襟的泪,终将自然奇观升华为生命慨叹。

全诗如交响乐般张弛有度,陆侃如《中国诗史》总评:"前半段是地理的巫峡,后半段是心灵的巫峡,在层峦叠嶂间,我们听见了盛唐之音与楚骚遗响的共鸣。"

点评

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唐诗镜》中评此诗曰:"骨力遒劲,气象浑成,写巫峡之险而不滞于形,状波涛之怒而能摄其魂。'无风波浪狂'五字,真乃造化笔也。"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更赞其:"后四句忽转清商之调,'美人'二语托兴幽深,屈原《九歌》之余韵,宋玉《高唐》之遗响。猿啸沾裳之结,遂令全篇皆作巫山云气,缭绕千载。"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则从技法剖析:"'重岩''叠嶂'联如大斧劈皴,得北宋山水笔意;'绝壁''莓苔'句忽转工笔,似南朝宫体余妍。刚柔相济处,正见诗人胸次丘壑。"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特别指出:"'忠信涉砥柱'之语,将地理险阻转化为精神砥柱,此乃盛唐人格之体现。巫峡的惊涛骇浪中,始终浮动着士人的文化理想与生命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