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明堂乐章。配飨

2025年07月05日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则天

译文

笙镛间玉宇
笙箫和钟磬的声音在华丽宫殿中交织
文物昭清辉
礼器文物闪耀着清亮的光辉
晬影临芳奠
帝王的身影降临在芬芳的祭品前
休光下太微
祥瑞的光芒洒向太微天庭
孝思期有感
怀着孝心期盼能感动神明
明絜庶无违
光明洁净的祭祀合乎礼仪毫无差失

词语注释

笙镛(shēng yōng):古代乐器,笙为管乐器,镛为大钟
玉宇:华丽宏伟的宫殿,此处指祭祀的明堂
晬影(zuì yǐng):帝王的身影。晬有润泽之意,引申为尊贵者
太微:星官名,古人认为的天帝宫廷所在
明絜(jié):明亮洁净。絜通'洁'

创作背景

唐明堂乐章·配飨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武则天参与修订国家礼乐,明堂作为"天子布政之宫",其乐章创作承载着特殊的政治寓意。配飨之礼源于周代"以祖配天"的传统,《礼记·祭义》载:"郊之祭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至唐代发展为融合儒家礼制与帝王意志的盛大仪式。

文学语境

此篇属《唐明堂乐章》组诗之一,当创作于垂拱四年(688)武则天建成洛阳明堂之际。明堂建筑群"上圆下方,八窗四闼",正应《孝经》"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的礼制要求。诗中"晬影临芳奠"暗合《周礼·春官》"以实柴祀日月星辰"的记载,将天文意象与祭祀仪轨完美交融。

政治隐喻

"文物昭清辉"一句双关,既指礼器陈列之盛,又隐喻武周新朝的文治光华。据《旧唐书·礼仪志》载,明堂落成时"列圭璧于尊俎,荐金石于神祇",武则天通过重构礼乐体系,强化其"圣母神皇"的合法地位。诗中"孝思""明絜"之语,实为对《尚书·太甲》"先王顾諟天之明命"的化用,将宗教虔诚与政治权威熔铸一体。

艺术特质

全诗严守四言古体,承《诗经·颂》体例而增唐韵。"笙镛间玉宇"取法《宋书·乐志》"金石笙镛,礼乐具陈"的宫廷乐象,"休光下太微"则化用《史记·天官书》太微垣为"天帝南宫"的星象典故。这种天人感应的书写策略,使配飨乐章既具庙堂庄严,又含苍穹浩渺之境。

赏析

《唐明堂乐章·配飨》以精炼的九言六句,构筑了一幅天人感应的祭祀图景。玉宇笙镛的清越、文物清辉的庄重,在空间维度上形成神圣的垂直结构——晬影(日光)俯临芳奠,休光(祥瑞之光)垂照太微垣,这种自上而下的光意象链,恰如葛晓音所言"通过天象投射彰显君权神授的仪式感"(《唐诗流变论》)。

"孝思期有感"二句暗含《诗经·大雅》"永言孝思"的典故,将祭祀仪轨升华为精神契约。学者康震指出:"唐代郊庙诗特有的'感应美学'在此达到极致,'无违'既是礼制要求,更是对天人和谐的理想期许"(《唐代礼乐文学研究》)。清辉与休光的意象复沓,构建出光晕般的圣洁氛围,使物质性的祭品(芳奠)与精神性的孝思形成量子纠缠般的共振。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采用"冰山原则":表面是典重雅正的颂圣之辞,深层却涌动着对永恒秩序的敬畏。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评点:"太微垣作为紫微垣的辅佐星官,暗示着人间君臣的完美协作,这种天文隐喻是初盛唐宫廷诗的典型修辞。"而"笙镛间玉宇"的"间"字尤见功力,既表现音律的交替错落,又暗喻人神世界的渗透交融,钱钟书称此类手法为"通感式的宇宙语法"(《谈艺录》)。

全诗犹如微型青铜礼器:器型端严(四平韵格律),纹饰精美(双声叠韵字达五处),内壁铭刻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密码——当杜佑在《通典》中记载"唐制,季秋享上帝于明堂"时,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礼制背后颤动的信仰光晕。

点评

唐明堂乐章·配飨

笙镛间玉宇,文物昭清辉。
晬影临芳奠,休光下太微。
孝思期有感,明絜庶无违。


名家点评:

  1. **王世贞《艺苑卮言》**评此诗:
    "四句如珠玉迭辉,'晬影''休光'之语,非徒工于造境,更得天人交感之妙。张说以庙堂之笔,写祭祀之诚,肃穆中自生华彩。"

  2. **沈德潜《唐诗别裁》**云:
    "『笙镛』二句,典重高华,直追《雅》《颂》;末联『孝思』『明絜』,复归礼教本真,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者,此之谓也。"

  3. 近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史论》中析:
    "张说此章以器物之象(笙镛、文物)映射礼乐秩序,『晬影』(日光)与『太微』(星垣)的呼应,暗合唐人'以人事系天命'的宇宙观,是初盛唐之际庙堂诗的典范。"


:此诗为张说《唐明堂乐章》组诗之一,用于祭祀配飨之礼。全篇以光为脉(清辉、晬影、休光),贯通天人之际,而结于"孝""洁"二德,足见唐人以礼乐承续文明的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