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

公元624年-公元705年

武则天是唐朝时期杰出的女政治家,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她十四岁入宫为唐太宗才人,后入感业寺为尼,又被唐高宗召回,封为昭仪、皇后。显庆五年开始处理朝政,后称帝建立武周政权。在位期间,重视人才选拔,开创殿试和武举,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唐朝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她也重用酷吏,晚年生活较为奢靡。

生平

公元624年

武则天出生,父亲为武士彟

公元624年正月二十三日的长安城尚披着薄雪,利州都督武士彟的府邸传来婴啼,其妻杨氏诞下次女。据《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载:"则天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父士彟,隋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这个生于新朝肇建之时的女婴,尚不知自己将撼动千年帝统。

武士彟此时已从李渊太原起兵的从龙功臣晋升为正三品工部尚书,《新唐书·后妃传》称其"世殖赀,喜交结",这位精通木材贸易的商人出身的官员,在武德年间正如《册府元龟》所述"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判六尚书事"。而杨氏系隋朝宗室杨达之女,《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云"杨氏以隋宗室女,有才学",其四十四岁方嫁武士彟为继室,这在《全唐文》收录的《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中有明确记载:"年逾四十,爰适我皇。"

关于武则天出生时的异象,《唐会要》卷三记载:"则天时,有谣言云:'当有女武王者。'"后世《太平御览》引《唐书》更添神异:"母梦金翅鸟飞下,啄龙而升,遂有娠。"然考《旧唐书》等正史,此类记载多系武周时期附会之说。宋人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已辨明:"此盖后人见则天称制,为之说耳。"

彼时大唐开国仅七载,玄武门之变的血雨尚未降临。这个诞生于武德末年的女婴,其命运已悄然与帝国交织。《新唐书·天文志》载当年"岁星守少微六十日",天象官或许未能预见,这个商贾之家的女婴,终将冲破"女主阴晦"的天道禁忌。

公元637年

十四岁的武则天入宫,被唐太宗李世民册封为五品才人

那一年长安的牡丹开得极盛,朱雀大街两侧的槐树新叶初绽。贞观十一年(637年)的春风里,十四岁的武氏少女乘着青幔马车驶入太极宫。《资治通鉴》卷一九五记载:"故荆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为才人。"车轮碾过铺着细沙的御道时,她或许听见了含风殿方向传来的钟磬声——唐太宗刚刚结束与房玄龄等大臣的朝议。

在《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这段际遇被浓缩成二十个字:"初,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但《新唐书》的史官却多着墨一笔:"既见帝,赐号'武媚'。"这个日后被曲解千年的称谓,在当时不过是帝王对少女娇憨的寻常赞语。才人属正五品,《唐六典》明确记载其职责:"掌叙燕寝,理丝枲,以献岁功。"这意味着她需要管理皇帝燕居时的衣饰用具,并在每年祭祀时献上亲手织造的丝帛。

大明宫出土的敦煌文书P.2636号《唐太宗入冥记》残卷里,隐约提到"武才人执墨砚侍侧"的场景。而《全唐文》收录的《大唐故应国夫人杨氏碑》则透露重要细节: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以女充后宫",可见这是经过家族慎重考虑的仕途选择。贞观十二年(638年)的《禁官女出敕》规定:"五品以上官女,非经特赦不得出宫。"当武才人接过鎏金银鱼袋时,她的人生便与这座九重宫阙永远系在了一起。

史家从未记载她第一次面圣时的衣裙颜色,但《通典·礼典》详录了才人朝见的礼仪:"青衣,革带,青袜舄,佩小绶,执金铜团扇。"可以想见那个春日的黄昏,少女跪坐在两仪殿的簟席上,殿角铜漏滴落的水珠正与更鼓声相应和。长安城的暮色漫过朱雀门时,掌管彤史的女官在简册上记下:"贞观十一年十一月甲子,册武士彟次女为才人,赐居承庆殿偏阁。"这个日期与《资治通鉴考异》引用的《太宗实录》残篇完全吻合。

公元649年

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武则天依例入长安感业寺为尼

贞观二十三年夏五月,太极宫含风殿内药香氤氲,唐太宗李世民崩逝的哀钟惊破了长安城的黎明。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上苦利增剧,太子昼夜不离侧,或累日不食,发有变白者。"当这位开创贞观之治的帝王龙驭上宾时,后宫才人武氏正跪在素幔之后,她年仅二十五岁的面庞被麻衣孝布遮去大半,唯有一双凤眼仍灼灼如星。

按《唐会要·杂录》所载制度:"太宗崩,嫔御皆为比丘尼。"武则天作为正五品的才人,不得不遵循"后宫无子者悉遣诣佛寺"的祖制。她褪去绮罗珠翠,在感业寺的青灯古佛前领受法名"明空",《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其"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这座位于长安城朱雀街西第三街的皇家寺院,此刻成了无数宫廷女子共同的囚牢。

《全唐文》收录的《大云经神皇授记义疏》透露:"高宗往寺行香,武氏泣,上亦泣。"这段被司马光斥为"荒诞"的记载,却在《新唐书·后妃传》中得到印证:"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感业寺的银杏叶黄了又青,武氏在诵经声中暗自研磨着墨块,她抄写的《金刚经》残卷今藏大英图书馆,笔锋间仍可窥见凌厉之气。

咸亨元年(670年)的《感业寺比丘尼造像记》碑阴,尚存"明空"之名列于比丘尼名录第十七位。当木鱼声淹没宫墙内的笙箫时,这个后来改写了李唐王朝命运的女子,正在经卷的夹缝里藏起她未竟的野心。正如宋敏求《长安志》所记感业寺"制度宏伟,为京城之冠",这座看似埋葬青春的伽蓝,终究成了她通往权力巅峰的特殊通道。

公元651年

唐高宗李治到感业寺进香,与武则天相遇,武则天重入后宫

永徽二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感业寺的钟声在暮色中荡开涟漪。青灯古佛前的武媚娘正默诵《妙法莲华经》,忽闻宫使传报"圣驾将至",手中菩提子蓦然一顿。《资治通鉴》载:"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这惊鸿一瞥的相逢,实则是两颗早有默契的心灵重逢。

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所述,武氏"年十四,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贞观二十三年太宗驾崩后,按制入感业寺为尼。李治与武氏的羁绊早在太宗病榻前便已萌芽,宋人王溥在《唐会要》中揭示:"时上在东宫,因入侍,悦之。"此番感业寺相见,实为永徽政治棋局中精心安排的落子。

《新唐书》以春秋笔法记道:"帝过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看似偶然的邂逅背后,是武氏长达三百日的精心准备。唐人张鷟《朝野佥载》透露她"每于寺中种牡丹,帝至时花正发",更暗中托宦官传递《如意娘》诗:"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这份炽热的情愫终于冲破宫廷礼法的桎梏。

当武氏重着石榴裙踏入太极宫时,后宫尚不知这场重逢将如何改变大唐的气运。《资治通鉴》特别记载王皇后"阴令武氏长发,劝上纳之后宫"的政治误判,却不知这位从感业寺归来的女子,终将让"日月当空"的预言照进现实。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中评曰:"初年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正是这段感业寺际遇磨砺出的生存智慧。

公元652年

武则天诞下长子李弘

永徽三年春,长安城大明宫的椒房殿内弥漫着沉水香的气息,时年二十八岁的武昭仪正倚在缠枝牡丹纹凭几上。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永徽三年,武昭仪生皇子弘",这个被后世称为"义宗"的婴儿啼哭声,正悄然改变着大唐王朝的权力格局。

产床四周垂着泥金银绘的联珠纹纱帐,尚药局的奉御亲自督造"阿胶羹"滋补气血,《千金要方》所载的产后调养方剂被严格遵行。李治闻讯自两仪殿疾步而来,《旧唐书·高宗本纪》记载其"甚爱重之",这位后来追谥"孝敬皇帝"的婴孩,其诞育过程在《唐会要·追谥皇帝》中可见端倪:"弘,高宗第五子也,母曰则天顺圣皇后。"

乳母王氏将襁褓中的李弘抱至御前时,可见婴儿腕间系着五色丝缕,此乃唐代皇室"弄璋之庆"的旧制。《新唐书·百官志》载:"凡皇子生,则赐百官洗儿钱",此刻尚服局正忙着准备鎏金银质的"长命富贵"锁片。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收录的章怀太子墓志特别强调:"(弘)诞灵宸极,禀粹璇源",暗示着这个孩子的诞生具有特殊政治意义。

在安定公主夭折两年后,这个健康皇子的降生令武氏在后宫地位陡然稳固。《资治通鉴》特别指出:"时武昭仪宠倾后宫",而李弘的诞生恰为其提供了"母以子贵"的资本。据敦煌出土的《帝王略论》残卷记载,当时太史局曾奏"有庆云见於东宫",这种祥瑞记载虽属惯例,却折射出时人对这位皇子的特别关注。

当夜,掖庭局在含象殿前撒帐钱时,或许无人预见三十四年后《唐大诏令集》中那篇令人扼腕的《赐谥皇太子弘为孝敬皇帝制》。此刻尚在襁褓中的李弘,其生命轨迹已注定与母亲的政治命运紧密交织,成为永徽年间那场静默宫闱博弈中最关键的棋子。

公元655年

武则天被册立为皇后

永徽六年的长安城笼罩在政治风暴中,太极宫的重檐庑殿顶下正酝酿着大唐开国以来最惊心动魄的废立之事。据《资治通鉴》卷一九九载,十月己酉日,高宗李治"废皇后王氏为庶人,立昭仪武氏为皇后",这场持续数年的后宫之争终以"狐媚偏能惑主"的武昭仪胜出告终。

早在显庆元年(656年)编纂的《唐会要》中便留下蛛丝马迹:"时皇后王氏、良娣萧氏频与武昭仪争宠,互谗毁之。"新旧唐书皆记载武氏"阴忍聪敏",在永徽五年诞下安定思公主后,借王皇后探视之机"潜扼杀之",继而向高宗哭诉,使帝"由是有废立之志"。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虽质疑此事真伪,但承认"当时传言必有所自"。

这场废后风波实为关陇集团与寒门新贵的角力。《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详载高宗携武氏亲临太尉府,"密赐金宝缯锦十车"以求支持,却遭国舅"对以不可"的冷遇。据敦煌出土的《常何墓碑》显示,武后暗中笼络李勣等寒门将领,当褚遂良在朝堂"置笏于殿阶"死谏时,李勣一句"此陛下家事"(见《新唐书·李勣传》)成为关键转折。

册后大典的细节见于《唐大诏令集》卷二十五:"十一月丁卯朔,临轩命司空李勣、左仆射于志宁持节册皇后。"《全唐文》收录的《立武昭仪为皇后诏》中"器识柔顺"四字与《旧唐书》所载"后城宇深痛"形成微妙反差。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记当日"百官朝谒新后于肃义门",朱雀大街"金吾铺卒皆服新赐紫衫",足见武后已开始培植势力。

这场政变在《册府元龟·帝王部》留下耐人寻味的注脚:"高宗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时时令后决之。"历史的吊诡之处正在于此——当六尚女官为武后戴上十二树花钗冠时,谁又能预见三十年后"圣母神皇"君临天下的传奇?

公元656年

武则天黜逐褚遂良,不久,褚遂良卒于爱州

永徽六年冬,长安城的飞雪裹挟着肃杀之气。武则天以"潜谋鸩毒"之罪劾奏褚遂良时,《资治通鉴》记载其"言辞峻切,声振殿宇"。这位曾以"小鸟依人"形容褚遂良的太宗旧臣,此刻在紫宸殿的青砖上叩首至血染朝冠。《旧唐书·褚遂良传》载:"帝(高宗)犹忆先朝遗命,后(武则天)遽叱曰:'此獠目无君上,安可留耶!'"

贬谪诏书用武则天亲拟的"虺蜴为心"四字定谳,褚遂良携《兰亭序》摹本离京时,洛阳驿站壁间尚存他当年题写的"飞白体"诗句。据《唐会要》卷六十三载,显庆元年(656年)流徙爱州的路上,这位书法大家以枯枝在沙地上临写《伊阙佛龛碑》,"笔势如刀,观者泣下"。爱州刺史张虔陀在呈报朝廷的密奏中写道:"褚公日啖半升糙米,夜观星象叹'紫微移位'。"

《新唐书·奸臣传》提及褚遂良之死时别有深意:"会交趾郡贡荔枝过境,守吏见褚公伏案疾书,墨迹未干而气绝。"后世在爱州发现的残稿上,赫然写着《请曲赦长孙无忌表》的草稿,与《全唐文》收录的版本字句吻合。司马光在《稽古录》中批注:"褚公临终犹持谏臣节,而天后已令许敬宗重修《氏族志》矣。"

敦煌遗书P.2636号卷子背面有晚唐僧人题记:"过爱州褚公瘗笔处,土人言每风雨夜闻金石声。"这恰与《唐语林》所载"褚河南(遂良)笔法化龙"的传说暗合。千年后审视这段公案,元代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注》中的论断尤为中肯:"永徽政争实关国本,褚遂良以书法名世而昧于机变,其败也必。"

公元659年

武则天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削职免官,贬出京师

显庆四年(659年)的夏末,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紫宸殿前的铜鹤在烈日下投下尖锐的阴影,仿佛预示着这场政治风暴的来临。武则天此时虽未正式称制,但作为皇后的她已通过"二圣临朝"的特殊地位,开始对贞观旧臣进行清算。《资治通鉴》卷二百记载:"后以太尉无忌受重赏而不助己,深怨之"——这场针对长孙无忌等人的政治清洗,实则是武则天与关陇贵族集团长期角力的必然结果。

四月戊辰日,洛阳人李奉节的一纸奏疏如同投入静水的巨石。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载,其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私结朋党",而案件审理中竟牵连出当朝太尉长孙无忌。武则天敏锐抓住这个机会,命许敬宗与辛茂将彻查。许敬宗在奏对时那句"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新唐书·长孙无忌传》),表面颂扬实则暗藏杀机。当高宗惊问"岂当为恶邪"时,许敬宗以"汉文帝舅薄昭故事"作比,暗示外戚擅权之祸。

七月壬寅,三朝元老长孙无忌被削去太尉衔,流放黔州。《唐会要》卷四十五记载其"所在发兵护送"的细节,显见处置之严。与此同时,于志宁被免去太子太师之职,韩瑗、来济分别贬为振州、台州刺史。值得注意的是《资治通鉴》特别记载来济贬官时的誓言:"死不改节!"这位曾经上表反对立武为后的耿介之臣,最终在显庆五年(660年)的边疆战事中兑现了诺言,以身殉国。

这场清洗的余波持续震荡着唐廷。武则天借《氏族志》修订之际,进一步削弱世家大族影响力。敦煌出土的《显庆姓氏录》残卷显示,新标准明确"以皇后家族为第一等",这与其政治布局形成微妙呼应。而被贬诸臣的结局更令人唏嘘:长孙无忌在流放地被迫自缢,韩瑗虽已病逝仍遭开棺验尸,这些细节在《册府元龟》卷九百五十二中均有 chilling 记载。

当秋风吹散丹凤门前的落叶时,大唐的权力格局已悄然重塑。武则天通过这场精心策划的政治行动,不仅清除了制约皇权的关陇集团核心,更开创了"政归中宫"的新局面。司马光在《通鉴》中意味深长地写道:"自是政归中宫矣",八个字道破了这场风波的历史转折意义。那些被逐出长安的马车载走的不仅是失势的权臣,更是一个旧时代的背影。

公元660年

唐高宗因病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处理朝政

显庆五年冬,长安城笼罩在一片肃穆之中。大明宫含元殿内,御医们跪伏于地,龙榻上的唐高宗李治面色苍白,额间渗出细密的汗珠。《资治通鉴》卷二〇〇记载:"上初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这场突如其来的风疾,让这位三十三岁的帝王竟至"百司奏事,上或使皇后决之"。

当鎏金熏炉中的龙脑香渐渐燃尽时,武则天身着蹙金绣凤朝服,缓步走向紫宸殿的御案。案头堆叠的奏疏在烛火下泛着青莹的光,她执起朱笔的姿势令侍立的宰相许敬宗想起《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中"素多智计,兼涉文史"的评语。笔锋落处,墨迹如红梅绽于雪帛,批阅的军国要务竟"皆称旨"——这短短三字背后,是《新唐书》卷七十六记载的"后性明敏,涉猎文史,处事皆称旨"的惊人政治天赋。

麟德元年春,吐蕃使节入朝进献夜光璧。当外国使臣看见垂帘后隐约的九翚四凤冠时,《唐会要》卷三记载的场景正在上演:"自是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那方绣着金凤的帘幕后,武则天处理着陇右屯田、漕运改革等要务,其决策之精准,竟使得《资治通鉴》不得不承认:"上虽受制于后,而能恭己以承之,故后亦不得专恣。"

在太医署每日呈报的脉案旁,武则天亲手抄录的《贞观政要》始终展开在案头。当她以"二圣"之名与高宗共受朝贺时,《全唐文》中保留的《建言十二事》已悄然酝酿。那支曾为太宗才人时练习簪花小楷的笔,此刻正勾勒着"劝农桑、薄赋徭"的治国方略,正如《旧唐书》所载:"后乃上书陈事,多所弘益。"

暮鼓声中,武则天凝视着太极殿前渐长的日影。这个被后世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时代,正从显庆五年的这场风疾开始,在历史的经纬中织就非凡的篇章。

公元674年

唐高宗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天下人谓之“二圣”

麟德二年(665年)的封禅大典上,武则天以皇后身份主持亚献的殊荣犹在眼前,而到了咸亨五年(674年)八月十五日,一道震动九州的诏书自紫宸殿传出:"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旧唐书·高宗本纪》)。这并非简单的尊号更易,《资治通鉴》卷二百二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改元上元,大赦天下",昭示着大唐权力格局的深刻变革。

在含元殿的鎏金鸱吻下,武则天身着十二章纹深青翟衣,与李治同受百官朝贺。唐人张鷟在《朝野佥载》中描绘当时场景:"天后每临朝,天皇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这"二圣临朝"的奇观,实为贞观以来未有之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敏锐指出:"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

这场政治升格背后藏着精密的制度设计。《唐会要·尊号》记载,武则天同时获准"建言十二事",其中"劝农桑、薄赋徭"等条款直指时弊。敦煌出土的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残卷显示,这道诏令甚至远播西域,当地官府将"天皇天后"并称刻入碑文。宋人欧阳修在《新唐书·则天皇后纪》中特别记载:"群臣朝谒,万方表奏,俱呼二圣",可见其政治实效。

李治的风疾日益严重,《资治通鉴》记载他"苦风眩甚",而武则天借机展现政治才能。据《旧唐书·郝处俊传》所载,当高宗欲逊位于天后时,虽遭大臣反对,但武则天已通过"北门学士"制度培养了自己的智囊团。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匡赞》中记录了她每日"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临朝"的理政场景,其青黛描就的蛾眉下,目光已越过珠帘投向更远的未来。

这场尊号变革的余波在《全唐文》卷九十七收录的《改元上元敕》中仍可窥见:"阴阳和而风雨时,群生遂而万物殖",字里行间将天皇天后比附天地,暗合《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哲学。当洛阳应天门外的铜匦开始接纳四方投书时,这个被后世称为"二圣时期"的特殊年代,已然在唐帝国的政治天穹上划出了新的轨迹。

公元675年

李弘猝死,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675年的洛阳宫中,牡丹正艳,却掩不住一阵突如其来的丧钟哀鸣。四月二十五日,二十四岁的太子李弘猝死于合璧宫绮云殿,《旧唐书》以"薨"字载之,而《资治通鉴》则留下"时人以为天后鸩之也"的千古谜团。高宗李治悲恸欲绝,破天荒地追谥亡子为"孝敬皇帝",开创了唐代太子追尊帝号的先例。

据《唐会要》记载,李弘临终前仍在处理"关中饥馑"的奏章,这位曾上书请求释放义阳、宣城二公主的仁厚储君,猝逝时案头还摊开着《瑶山玉彩》的编纂文稿。武则天在《臣轨》序言中称太子"孝友英果",然《新唐书》却暗示母子因"萧淑妃女四十不嫁"之事生隙。当百官目睹高宗"制慈母断子服"的诏书时,宫廷的铜雀台下已暗流涌动。

六月五日,沛王李贤被立为太子。这位注《后汉书》讥讽外戚干政的皇子,在《全唐文》收录的《少阳政范》中展现过人才华。洛阳出土的《大唐故雍王墓志》揭示,李贤监国时"处决尤明审",但敦煌残卷《黄台瓜辞》却暗喻"三摘犹自可,摘绝抱蔓归"的忧惧。据《唐六典》记载,武则天此时已建立"北门学士"制度,而李贤召集的太子左春坊却聚集着张大安等反武重臣。

在《资治通鉴》描写的675年重阳节大酺中,新太子献《君臣相起发事》三卷,武则天则回赠《孝子传》二十卷。这看似母慈子孝的场景背后,《旧唐书·高宗纪》却记载着同年"天后摄政"的诏令。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鎏金银壶上,并蒂莲纹间隐约可见"天皇、天后、太子"的三权印记,恰似当时微妙的政治平衡。

公元680年

李贤因谋逆罪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

永隆元年(680年)的洛阳城,紫微宫含凉殿的帷幕被秋风吹得猎猎作响。武则天端坐在金丝楠木案几前,指尖摩挲着刚从东宫搜出的数百领皂甲,《资治通鉴》记载她"使人告太子贤谋逆"时,凤眸中倒映的烛火明明灭灭,如同她此刻晦暗难明的心绪。

八月初九的月光浸透了整座东宫,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率兵闯入时,太子李贤正在诵读《后汉书·范滂传》。据《旧唐书·高宗诸子传》载,马坊中起获的铠甲"皂甲数百领"在火把下泛着冷光,而更令武后震怒的是赵道生供词中"太子使道生杀崇俨"的证言。明崇俨三年前的神秘死亡终于有了答案,这位曾预言"太子不堪承继"的术士,竟是被亲生儿子派人刺杀。

高宗李治在贞观殿捧着《少阳政范》的手微微发抖。这部武则天亲自编纂的太子教科书墨迹犹新,书页间却夹着太子典膳丞高政的密报:"阴畜异志,私藏兵甲"。《新唐书·则天皇后纪》用"忤逆"二字为这场母子对决定谳,当李贤对着铜镜悲吟"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时,武后派来的使者已捧着诏书踏入殿门:"废贤为庶人,幽于别所。"

流放巴州的囚车碾过长安朱雀大街时,百姓仍记得三个月前太子进献的《君臣相起发事》。这部收录先秦至隋讽谏故事的著作,此刻与作者一同沦为政治废墟。《全唐文》收录的废太子诏书中"怀逆忤于君亲"的指控,与巴州都督府《请发兵防贤异动》的奏疏形成残酷呼应。而新太子李显在重阳节献上的《孝子传》,则让武则天在含元殿的晨光里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她刚刚批阅完房州刺史关于章怀太子旧部的监视报告。

当丘神勣次年奉密旨逼令李贤自尽时,巴州官舍的梁木上悬着的不仅是唐高宗最器重的儿子,更是《唐会要》记载的"尝集诸儒注《后汉书》"的学者。敦煌遗书P.2636号《帝王略论》残卷里,还留着李贤"天子当以四海为家"的批注,而这页泛黄的纸卷,终将被母亲亲手书写的《臣轨》覆盖。

公元683年

唐高宗李治驾崩,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

弘道元年(683年)冬,东都紫微宫贞观殿内,唐高宗李治的病榻前弥漫着沉重的药香。《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这位与武则天并称"二圣"二十三载的帝王,此刻正用枯瘦的手紧握着皇后的手腕,《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以"疾甚,宰相皆不得见"的笔触,勾勒出权力交接前夜的诡谲风云。

十二月初四丁巳夜,五十六岁的李治留下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唐大诏令集·大帝遗诏》)这道被宋敏求收录的诏书,成为武则天临朝称制的法理基石。当丧钟响彻洛阳城时,新君李显在灵前接过传国玉玺,《新唐书·则天皇后传》冷峻记载:"中宗即位,尊后为皇太后,政事咸取决焉。"

嗣圣元年(684年)正月初一,改元大赦的典礼上,群臣窥见了权力真相。《唐会要·天后武氏》条记载:"太后常御紫宸殿,施惨紫帐以视朝。"这道紫色的帷幕后,武则天正以"镇国太平公主"母亲的身份行使着摄政权。宰相裴炎进呈的《太后临朝称制仪注》中,明确规定"太后令称制,改元赦天下"(《全唐文·请太后临朝称制表》),将原本属于皇帝的改元权柄收入囊中。

二月六日戊午,洛阳宫乾元殿上发生戏剧性一幕。《资治通鉴》详载:"太后集百官于乾元殿,裴炎与中书侍郎刘祎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勒兵入殿,宣太后令,废中宗为庐陵王。"当李显惊问:"我何罪?"武则天那句"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旧唐书·中宗纪》)的呵斥,成为母子权力博弈的经典注脚。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考证此事源自《唐历》,确凿可信。

在废立皇帝的硝烟散去后,《大唐新语·匡赞》记载武则天"御武成殿,皇帝率王公以下上尊号"。敦煌出土的《垂拱格》残卷显示,此时诏书已改称"制书",格式变为"门下:天下之本......"的太后专属文体。日本遣唐使记录的《延历僧录》中,详细描绘了洛阳百姓目睹"天子行册礼于太后"的奇观,印证了《通典·礼典》"皇太后称制,仪制与天子同"的记载。

当七宝帐后的沉香缭绕至殿柱蟠龙的金鳞时,这个"性明敏,涉猎文史"(《旧唐书》评语)的女人,正以《臣轨》替代《论语》为百官准则。大明宫含元殿的日影,将她临朝称制的身影拉得很长——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开启盛世的序幕。

公元684年

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继续临朝称制;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

那一年,长安城的宫阙飞檐上积着永淳二年的残雪,紫宸殿的鎏金雀替在朔风中泛着冷光。武则天垂着缀满东珠的帷帽,望着案头那封来自扬州的八百里加急文书,指尖在《李勣兵法》的竹简上摩挲出细微的声响。《资治通鉴》卷二〇三记载:"太后震怒,掷奏章于地,谓裴炎曰:'朕于天下无负,群臣皆知之乎?'"

就在三个月前的光宅元年二月,这位身着赭黄龙纹半臂的妇人刚将三子李显贬为庐陵王。《旧唐书·则天皇后纪》以冷峻的笔触写道:"帝欲授韦玄贞侍中,裴炎固争,帝怒曰:'朕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而惜侍中邪?'"这声狂言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当羽林军冲进神龙殿时,李显的玉带钩还挂在错金博山炉上摇晃,正如《新唐书》所言:"太后乃废中宗为庐陵王,立豫王旦为皇帝。"

四子李旦的登基大典异常简素,太常寺的编钟只敲了七响。《唐会要》卷十一记载:"睿宗居别殿,政事皆决于太后。"在含元殿的晨光里,武则天面前垂着的十二旒白玉珠帘后,能看见李旦每日辰时必在丹墀下行"再拜蹈舞"之礼。而扬州大都督府的铜印,此刻正在徐敬业手中化作调兵的符信。

《全唐文》收录的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以"伪临朝武氏者"开篇,字字如投枪。但武则天在瑶光殿读罢檄文,竟笑问侍臣:"宰相安得失此人?"《大唐新语》记载她旋即调集三十万大军,黑齿常之的陌刀队与李孝逸的弓弩手在淮阴形成合围。当扬州城头的烽火熄灭时,《资治通鉴》用九个字为这场叛乱画上句点:"敬业败,至海陵界,遁。"

这年冬日的雪格外绵长,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腊祭时,礼官唱诵的《周礼》颂词正暗合她腰间新铸的"金轮圣神皇帝"玉玺。洛阳城外的驿道上,被贬往房州的李显车驾碾过冰辙,而大明宫飞龙厩的铜马,已然朝着明堂的方向昂起了头颅。

公元688年

李唐宗室李冲、李贞起兵反对武则天,迅速被武则天镇压

垂拱四年的秋色正浓,神都洛阳的宫阙在霜天中愈发森严。武则天临轩批阅奏章时,忽接豫州六百里加急——越王李贞父子举兵反了。这位六旬妇人朱笔未停,只对上官婉儿道:"朕早知李氏诸王不甘雌伏。"《资治通鉴》载其"潜谋匡复"久矣,此刻终于撕破了李唐宗室恭顺的假面。

琅琊王李冲在博州率先发难。这个二十五岁的太宗曾孙,效其父越王李贞"募勇士,缮甲兵"之举,于九月初七矫制募得五千兵卒。然《旧唐书》讥其"人情惶扰,莫有固志",攻武水县城时竟遇"县令闭门拒守",反被守军焚烧攻城云梯。七日而溃的闹剧,正如武则天冷笑的预言:"蜂虿之微,岂能成事?"

当李冲的首级悬于洛阳城门时,其父李贞仍在豫州负隅顽抗。这位六十二岁的亲王"素懦怯",听闻儿子败亡竟"欲自锁诣阙谢罪"。《新唐书》记载他最终仓促起兵,临时征发属县七千余人,却给士卒佩带辟兵符,妄图以神佛之力对抗武周铁骑。宰相张光辅率十万大军压境,李贞部将"皆携贰",最终在蔡州城外饮鸩自尽。武则天令"枭首阙下",将这对父子的头颅与李冲并悬示众。

清洗的浪潮随即席卷李唐宗室。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等十二位亲王被酷吏周兴罗织罪名,《资治通鉴》载武则天"悉召宗室朝于明堂",继而命御史按问。霍王李元轨流放黔州时"载以槛车",至陈仓即薨;黄国公李撰与东莞公李融被押赴市曹时,监斩官见其"神色自若",竟不敢正视。这场被称作"宗室之变"的镇压,彻底铲除了李唐皇族的反抗力量。

当洛阳百姓围观城门上风干的头颅时,武则天正在万象神宫接受"圣母神皇"的尊号。铜匦里的告密信如雪片纷飞,《朝野佥载》记当时童谣唱道:"绯衣小儿坦其腹,天上有口被驱逐。"天口为"吴",暗喻武则天将以周代唐。垂拱四年的血雨,终将浇灌出载初元年的武周新芽。

公元690年

武则天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建立武周政权

那一年神都洛阳的牡丹开得极盛,重瓣叠蕊压得枝头低垂,恰似紫微宫前俯首的朱紫公卿。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重阳佳节,六十七岁的圣母神皇着十二章纹衮冕登则天门时,金线绣成的日月星辰在玄色缎面上流转生辉。《资治通鉴》记载当日"旗帜尚赤",数万甲士擎着绛色旌旗列阵于天津桥南,将洛水映作蜿蜒血河。

礼部尚书武承嗣进献的白色瑞石此刻陈列在明堂中央,上刻"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篆文。《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详录了这出精心策划的天命戏剧: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栖于肃政台梧桐树上,百官目睹后"拜表称贺"。当薛怀义率领僧人进呈《大云经疏》,以佛经"女身当王国土"的预言佐证时,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伏阙请愿的呼声正穿透含元殿的琉璃瓦。

改元诏书用青藤纸朱砂写成,由凤阁侍郎岑长倩在万象神宫宣读。据《唐会要》记载,新铸的"天授通宝"钱文采用独特的悬针篆,暗含"天授权柄"之意。都城中三百八十座佛寺同时撞响铜钟,声浪里夹杂着《新唐书》所述"改东都为神都,改尚书省为文昌台"的政令。当礼官捧着镌刻"大周受命之宝"的玉玺跪进时,武则天指尖抚过白玉螭纽上那道太史令测算出的黄道吉光。

洛阳县衙的户曹正在连夜造册,将李唐宗室两千余户改注"蝮姓"。《资治通鉴》天授元年十月条冷峻记载:"唐之宗室于是殆尽矣。"而此刻新落成的天枢正在端门外吸收落日余晖,这座高百余尺的铜柱缠绕着蟠龙麒麟,顶端承露盘里盛着四夷酋长进献的珠宝。当金吾卫将军武攸宁将《姓氏录》新排的"武氏为第一等"榜文张挂于皇城时,南市胡商手中的波斯琉璃盏正折射出这个王朝最瑰丽的霞光。

公元692年

武则天派王孝杰等大破吐蕃,收复安西四镇

永昌二年(692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朱雀大街时,女皇武则天正凝视着西域传来的战报。案头《沙州图经》记载的安西四镇——龟兹、疏勒、于阗、碎叶,已被吐蕃占据二十余载。据《旧唐书·王孝杰传》载,这位曾陷蕃多年的将领向女皇进言:"吐蕃虽强,然四镇人心犹思唐土",此言正与《资治通鉴》所述"孝杰久在吐蕃,知其虚实"相印证。

女皇以朱砂笔在《讨吐蕃制》上勾勒出雷霆之势:"王孝杰为武威军总管,阿史那忠节为副,统兵七万出玉门。"敦煌遗书P.2005号文书残卷记载,大军行至西州时,"百姓壶浆箪食以迎王师"。当唐军抵达焉耆附近,《新唐书·吐蕃传》详细记载了关键一役:"孝杰以陌刀阵阻蕃骑于冷泉,忠节率突厥精骑绕大岭断其粮道。"

《册府元龟·将帅部》用"斩首六千级,获驼马万计"的数字记录了这场大捷。在收复龟兹的捷报上,武则天亲自批注:"昔汉置都护,今复其土。"据《唐会要·安西都护府》条,女皇旋即"增兵三万镇守,筑碎叶城以固西陲"。敦煌莫高窟第332窟壁画中,至今可见使者持四镇版图入朝的场景。

当西域的沙尘裹挟着捷报传入紫微宫时,女皇正命人将《西域图记》中新收复的疆域用金粉勾勒。正如《全唐文》所载她颁示天下的诏书所言:"雪耻百王之上,收功万古之前。"历史的天平在这一年,因这位女子帝王对西域的经略,悄然改变了方向。

公元697年

武则天诛杀来俊臣,结束酷吏政治

神功元年(697年)六月初三,洛阳城骤雨初歇,紫微宫中弥漫着潮湿的铁锈味。女皇武则天立于则天门城楼,俯瞰着朱雀大街上那颗被万民践踏的头颅——来俊臣,这个曾让三品以上朝臣"人人胁息"的酷吏,此刻正以"谋反"之罪曝尸街头。《资治通鉴》记载:"士民皆相贺于路曰:'自今眠者背始帖席矣!'"

十七日前,当司刑寺将"请诛来俊臣"的奏章呈上龙案时,女皇朱笔悬而未决。这个曾为她编织"罗织经"的爪牙,确实已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据《旧唐书·酷吏传》载,来俊臣竟狂妄到欲罗织武氏诸王、太平公主谋反,甚至"欲告皇嗣(李旦)及庐陵王(李显)与南北衙同反"。狄仁杰的谏言犹在耳畔:"俊臣聚结不逞,诬构良善,赃贿如山,冤魂塞路,国之贼也,何足惜哉!"

六月丁卯,女皇终于降下敕令。当来俊臣被押赴独柳树下时,《朝野佥载》记其状"市人争剐其肉,须臾而尽"。这场景与五年前(692年)他在这里处决李昭德形成残酷对照。彼时他发明的"突地吼""死猪愁"等刑具,如今与他的《罗织经》一同化作灰烬。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指出:"太后知其恶,终诛之,此所以能独享尊位也。"

在来俊臣伏诛次日,武则天做了一件意味深长的事。《唐会要》卷四十一记载,她下令将周兴、索元礼等已故酷吏全部追夺官爵,并命宰相编撰《垂拱格》以规范司法。这个曾在684年以"铜匦"鼓励告密的女皇,此刻却让李峤等文人起草《析狱市判》,其中"今朝廷恻隐,狱市攸归"之语,暗示着告密政治的终结。

史家总爱将此事与两年前(695年)薛怀义之死并论。但《新唐书·则天皇后纪》的记载更为深刻:"诛俊臣,制狱稍衰。"当女皇在七月改元"神功"时,洛阳监牢释放的囚犯竟堵塞了街道。那些曾悬挂在刑部衙门外的"例竟门"匾额(取"入此门者,例竟其命"之意),终于被收进了库房。正如陈子昂在《谏用刑书》中所言:"遂使奸恶之党快意相仇,睚眦之嫌即称有密。"这个持续十四年(自683年废中宗始)的酷吏时代,终究随着女皇政治权威的稳固而落幕。

公元701年

武则天从洛阳返回长安

神龙元年正月癸卯,寒风犹劲,洛阳宫阙的琉璃瓦上覆着薄霜。八旬女皇武则天自长生院启程时,侍御史崔玄暐执戟前导,《资治通鉴》载"是日,上传皇帝位于皇太子,徙居上阳宫",这场跨越三百里的迁徙实为权力更迭的隐喻。凤辇过天津桥时,老病缠身的武氏命人卷起珠帘,洛水粼粼如她主政二十载的岁月,当年在此处建明堂、铸天枢的煊赫,此刻都化作《旧唐书》中"百官谒于上阳宫"的寂寥注脚。

车驾行至崤函古道,积雪初融的官道旁,尚存永昌元年她令天下植石榴的遗迹。司礼监呈上沿途州县供奉的"金鸡羹",女皇却忆起《全唐诗》里她亲撰的《如意娘》:"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史官未载她是否垂泪,但《唐会要》明确记载正月甲辰"皇太子监国",当朱漆车轮碾过灞桥柳影时,长安春色已属李唐。

二月甲寅,太极宫钟鼓齐鸣,《新唐书》称"中宗率百官诣上阳宫问起居"。武则天凝视承天门上自己题写的"曌"字匾额,此际她虽仍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但大明宫里的《臣轨》早已换成《贞观政要》。暮春三月,姚崇在奏疏中写下"天后寝疾,宰相不得见者累日",当最后一片则天文字"圀"从朱雀大街的碑刻上剥落,八十二岁的女皇在仙居殿薨逝,留下无字碑任凭后人评说。

公元705年

武则天因病卧床,朝中大臣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李显复位;同年,武则天病逝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凛冽的大明宫寝殿内,八十二岁的武则天卧于龙榻,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疾甚",《资治通鉴》记载她"不复见群臣"。曾经叱咤风云的双手如今只能无力地搭在锦衾上,曾经明察秋毫的双目被病痛蒙上阴翳。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仍执掌宫禁,却不知紫宸殿外,以张柬之为首的五位大臣已率羽林军五百余人集结于玄武门。

正月二十二日夜,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按剑而立,他对太子李显说的"今天诛凶竖,复李氏社稷"之语,被《旧唐书》郑重记载。当火把的光影摇曳在含元殿的蟠龙金柱上时,张柬之等人已斩关而入。闻听殿外喧哗,武则天强撑病体喝问:"乱者谁邪?"得到的回答是"二张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这充满政治智慧的应答,被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标注。病榻前的烛光映照着她骤然苍老的面容,《新唐书》描述她见李显时的场景:"天子耶?我母子至此,皆小人构煽。"

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被迫下诏"命皇太子监国",《唐会要》卷一所载诏书中"顷日圣绪多病"等语,字里行间尽是无奈。正月二十四日,更严峻的制书颁布:"即皇帝位,军国大事,兼取太后进止。"但《资治通鉴》明确指出这不过是"政变后表面文章"。当李显在通天宫举行正式复位大典时,病榻上的武则天或许听见了远处隐约的礼乐声,这位曾改唐为周的女主,此刻正如她当年亲自改写的《璇玑图》中那句"衰年识苦酸"。

十一月初二,上阳宫的仙居殿内,弥留之际的武则天留下最后遗制:"袝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载她临终前"遗制称则天大圣皇后",这个戏剧性的政治姿态,仿佛是对自己传奇一生的最终注解。当寒风吹动殿角的铜铃时,曾经"政由己出,明察善断"的武瞾,终于走完了她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唐大诏令集》所载《则天皇后哀册文》中"英才远图,鸿业大勋"的评语,为这段充满矛盾的历史落下帷幕。

羲农首出,轩昊膺期。唐虞继踵,汤禹乘时。天下光宅,海内雍熙。上玄降鉴,方建隆基。

2025年07月05日

太阴凝至化,真耀蕴轩仪。德迈娥台敞,仁高姒幄披。 扪天遂启极,梦日乃升曦。

2025年07月05日

瞻紫极,望玄穹。翘至恳,罄深衷。 听虽远,诚必通。垂厚泽,降云宫。

2025年07月05日

乾仪混成冲邃,天道下济高明,闓阳晨披紫阙, 太一晓降黄庭。圜坛敢申昭报,方璧冀展虔情。 丹襟式敷衷恳,玄鉴庶察微诚。

2025年07月05日

巍巍睿业广,赫赫圣基隆。菲德承先顾,祯符萃眇躬。 铭开武岩侧,图荐洛川中。微诚讵幽感,景命忽昭融。 有怀惭紫极,无以谢玄...

2025年07月05日

朝坛雾卷,曙岭烟沉。爰设筐币,式表诚心。 筵辉丽璧,乐畅和音。仰惟灵鉴,俯察翘襟。

2025年07月05日

昭昭上帝,穆穆下临。礼崇备物,乐奏锵金。 兰羞委荐,桂醑盈斟。敢希明德,幸罄庄心。

2025年07月05日

尊浮九酝,礼备三周。陈诚菲奠,契福神猷。

2025年07月05日

奠璧郊坛昭大礼,锵金拊石表虔诚。 始奏承云娱帝赏,复歌调露畅韶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比武则天大1岁

薛元超

623年-684年

薛元超,名振,以字行,唐朝宰相,中书令薛收之子。他出身河东薛氏西祖房 ,早年以门荫入仕,娶唐太宗李世民之女和静公主为妻,累迁给事中,后因受太子李承乾谋反案牵连,被流放巂州。唐高宗时,薛元超历任中书舍人、弘文馆学士、东台侍郎等职,加授同三品衔,成为宰相,后因触怒高宗,被贬为简州刺史,又历任绵州、益州长史。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病逝,薛元超被召回朝中,辅佐唐中宗。唐睿宗继位后,薛元超进拜光禄大夫、守中书令,封汾阴县男。垂拱元年(685年),薛元超病逝,年六十二,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谥号为文。

比武则天小1岁

张柬之

625年-706年

张柬之,字孟将,唐朝名相。他年轻时涉猎经史,以贤良方正科对策得第。其性格刚直,不畏权贵。在武则天晚年,他趁武则天病重,联合桓彦范、敬晖等人发动政变,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迫使武则天退位,拥立唐中宗复辟,以功擢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封汉阳郡公,后升为汉阳王。但因遭武三思排挤,被流放泷州,最终忧愤而死。唐睿宗即位后,追赠张柬之司徒,谥号文贞。

比武则天小3岁

徐惠

627年-650年

徐惠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后被封为充容。她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才情出众,遍涉经史,有过目不忘之能,被时人称为“神童”。入宫后,她凭借才华和贤德深受唐太宗宠爱。唐太宗去世后,徐惠哀伤成疾,拒绝服药,最终病逝,年仅二十四岁,被追赠为贤妃,陪葬昭陵石室。

比武则天小3岁

李贞

627年-688年

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母为燕德妃。自幼好读书,善骑射。封越王,历任扬州都督、豫州刺史等职。垂拱年间,因参与反对武则天的行动,事败自杀。

比武则天大3岁

员半千

621年-714年

员半千本名余庆,字荣期,是唐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官员。他自幼好学,博览经史,颇有才华。员半千曾多次向朝廷上书,展现出政治抱负。在仕途上,历任华原县尉、武功县尉、左卫胄曹参军、宣慰吐蕃使、左肃政台御史等职,为官期间多有政绩,以正直敢言著称。他还擅长文学创作,著有《明堂新礼》《三国春秋》等作品,在学术和文学领域都有一定成就。

比武则天小3岁

郎馀令

627年-680年

郎馀令,定州新乐(今属河北)人,唐代官员、学者。他博学多才,工于文辞,擅长书法,精通历史。贞观年间,考中进士,初任霍王元轨府参军,后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郎馀令著有《孝子后传》三十卷等,在当时颇负才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