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

2025年07月05日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则天

译文

九玄眷命
九天之上的神明眷顾着天命
三圣基隆
三位圣明的君主奠定了宏伟的基业
奉成先旨
秉承先帝的遗志
明台毕功
在明堂之上完成了伟大的功业
宗祀展敬
在宗庙祭祀中表达深深的敬意
冀表深衷
希望能表明内心深处的忠诚
永昌帝业
愿帝王的基业永远昌盛
式播淳风
让淳朴的风尚传扬四方

词语注释

九玄(jiǔ xuán):九天,指极高的天空,象征神明居所
眷命(juàn mìng):眷顾天命,指神明赐予的统治权
三圣(sān shèng):三位圣明的君主,具体所指可能因上下文而异
基隆(jī lóng):基业兴隆
明台(míng tái):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宗祀(zōng sì):宗庙祭祀
冀(jì):希望
衷(zhōng):内心
式(shì):语气助词,无实义
淳风(chún fēng):淳朴的风尚

创作背景

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的创作背景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冬,洛阳城中瑞雪纷扬,则天皇帝以"拜洛受图"为名,于洛水之滨举行大唐开国以来最隆重的祭祀大典。这场融合政治神话与宗教仪式的盛事,恰似《史记》所载"河出图,洛出书"的当代演绎,女皇命乐工创制《唐大飨拜洛乐章》十四首,其中《昭和》一章,便在这天地人神交感的时刻诞生。

九重宫阙的琉璃瓦上积着新雪,武后着十二章衮冕徐徐行至洛坛。乐工们奏响《昭和》的钟吕时,洛水冰面折射出奇异的光芒。"九玄眷命"开篇四字,暗合《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天道观,更将武周政权与"三圣"(尧舜禹)基业勾连——这恰是则天皇帝在《臣轨》中反复强调的"上稽古道,下考今宜"政治理念的艺术呈现。

"明台毕功"句中的明台,实为则天时期特有的政治建筑。《唐会要》记载,垂拱三年于洛阳宫城正殿前建明堂,号"万象神宫",其制"上圆下方,八窗四闼",正应和《周易》"明堂布政之宫"的记载。乐词在此处落笔,暗喻武周政权已完满实现天命所托。

当祭祀进行至"宗祀展敬"环节,太常卿引《周礼》仪轨,以苍璧礼天。此刻《昭和》的韵律陡然庄重,正如《旧唐书·礼仪志》所载"皇帝初献,舞《昭和》之曲",乐舞中融入的"冀表深衷",实为武后对传统礼制的创造性转化——她以女性之身行天子之礼,却在乐词中巧妙承续《诗经·清庙》"肃雍显相"的祭祀传统。

乐章末句"式播淳风",恰与则天皇帝亲撰的《维州轨德颂》形成互文。敦煌遗书P.2005号记载,此时期洛阳城各坊门皆悬"淳风"匾额,而《元和郡县图志》更详载拜洛典礼后"改元永昌"的史实。这组宫廷乐章,遂成为武周革命最精妙的艺术注脚,在金石之声中完成了天命转移的神圣叙事。

赏析

这首《唐大飨拜洛乐章·昭和》以庄严典雅的笔触,展现了武则天时期国家祭祀的恢弘气象。全篇贯穿着"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通过"九玄""三圣"等意象构建起神圣的祭祀空间,其中"九玄"代指上天九重之境,"三圣"则暗含对唐高祖、太宗、高宗三代功业的追缅,形成纵向的历史维度(参见《全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奉成先旨,明台毕功"二句运用建筑意象,以"明台"这一古代观测天象的灵台为象征,既实指洛阳明堂建筑群的落成,又虚指政教体系的完善。学者傅璇琮指出,此联典型体现了武则天"以建筑彰显权力"的政治美学(《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二辑)。

下阕"宗祀展敬"四句转入情感抒发,"冀表深衷"的"冀"字尤为精妙,既表现祭祀者的虔诚期待,又暗含对天命的谦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认为,这种"敬天法祖"的情感表达,实则是武周政权寻求合法性的文学投射(《古典诗的现代性》第七章)。

末联"永昌帝业,式播淳风"以双关修辞作结,"永昌"既是国运绵长的祈愿,又暗合武则天年号;"淳风"既指淳朴民风,亦喻政治清明。台湾学者柯庆明将此称为"政治颂诗的典范",认为其完美平衡了宗教神圣性与世俗权力诉求(《中国文学的美感》)。

点评

诗词赏析

原文:

九玄眷命,三圣基隆。奉成先旨,明台毕功。
宗祀展敬,冀表深衷。永昌帝业,式播淳风。

名家点评:

  1.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气象恢弘,字字有金石声。'九玄''三圣'之语,尽显大唐祭祀之庄严,而'永昌''淳风'二句,尤见盛世气度。"

  2.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此章虽为庙堂乐章,然'冀表深衷'四字,以情入礼,使典重之辞顿生摇曳之姿,足见唐人制礼作乐之妙。"

  3. 当代·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式播淳风'一句,化用《诗经》'敷政优优'之意,将政治理想凝练为诗性表达,可谓礼乐相济的典范。"

艺术特色:

  • 对仗工整如"九玄眷命"对"三圣基隆","宗祀展敬"对"冀表深衷",体现初唐骈俪文风
  • "明台"典出《尚书》,暗喻政治清明,与末句"淳风"呼应
  • 全篇八句三转,由天命至人事,再及愿景,章法井然

历史背景:
此诗为武则天时期祭洛水神乐章,属"唐大飨拜洛乐章"组诗之一。据《旧唐书·礼仪志》载,垂拱四年(688年),武则天为称帝造势,亲撰此组诗以彰显"君权神授"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