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中的神都洛阳正被初唐的盛世辉光所笼罩,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的冬至祭天典礼上,《唐享昊天乐·其八》的韶音随着太常寺的编钟玉磬响彻南郊。女皇以周代礼制革新唐祀,这组十二乐章恰如她政治抱负的艺术投射——"奠璧郊坛"的肃穆与"锵金拊石"的华美,在明堂制度与金简投龙的宗教氛围中,构建起天人感应的神圣叙事。
乐官们以《承云》古调开启人神对话时,洛阳城中尚回荡着去年嵩山封禅的余响。武则天将《云门》黄帝乐改编为"承云",暗合《河图洛书》"庆云纷纭"的祥瑞记载;而"调露"新曲之名,既取自当年改元的年号(679年调露元年),又暗喻《周礼》"六变而致象物"的乐理。太史令傅孝忠观测到的"景星见翼轸"天象,为这场融合《韶》《英》古乐的政治仪典增添了天命色彩。
当鎏金乐悬在圜丘上折射出璀璨光芒,那些被《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文舞六十四人"正踏着应天顺时的舞步。武则天在乐章中精心植入的"昭大礼""表虔诚",实则是以艺术化的礼乐重构,完成从李唐到武周的政治符号转换。此刻的韶乐已不仅是娱神之音,更成为铭刻在《乐府诗集·郊庙歌辞》里的权力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