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乐府杂曲。鼓吹曲辞。钓竿篇

2025年07月05日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

佺期

译文

朝日敛红烟,垂竿向绿川。
朝阳收起红霞,垂钓竿于碧绿的河川。
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
人仿佛坐在天上,鱼如同悬在镜中。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
鱼儿躲避船桨时而惊跃,误猜钓钩常被牵动。
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
急流险滩不理会船桨,深潭宁静似要留住小船。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
您追求美玉徒然高尚,我征收金钱尚未贤明。
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全。
只为看那香饵下沉,贪心终将难以保全。

词语注释

敛(liǎn):收起。
辖(xiá):船桨。
湍(tuān):急流。
潭(tán):深水坑。
饵(ěr):钓鱼用的食物。

创作背景

鼓吹曲辞·钓竿篇创作背景

盛唐气象下的隐逸情怀
此篇《钓竿篇》出自《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传为唐代诗人沈佺期所作。时值开元盛世,宫廷乐府盛行以钓喻政的创作传统。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太宗曾言"钓者正志",将垂钓意象升华为士人立身之道。诗中"朝日敛红烟"的绚烂开篇,恰是盛唐华美气象的投影。

六朝遗韵与唐音新变
考其源流,"钓竿"本为汉魏乐府旧题,晋代傅玄、南朝刘孝绰皆有同题之作。沈佺期承袭了"以钓观世"的比兴传统,却将六朝绮靡转为唐韵清雅。"鱼似镜中悬"之句,既得谢朓"澄江静如练"的澄明之境,又启王维"空山新雨后"的禅意先声,折射出初唐诗歌由宫廷应制向山水田园的过渡。

科举制度下的仕隐矛盾
"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二句,暗含唐代士人的精神困境。《唐才子传》载,沈佺期早年以科举入仕,后因党争遭贬。此诗或作于其宦海沉浮之际,以"湍危不理辖"喻政治风险,"潭静欲留船"表归隐之思。末句"贪得会无全"化用《庄子·列御寇》"善钓者无所求",完成由渔钓到人生的哲学升华。

乐府艺术的巅峰呈现
作为鼓吹曲辞,此篇严守五言十二句的体式规范,却突破军乐铿锵之调。据《乐府解题》记载,唐代教坊常以笙箫配乐,故诗中"避楫时惊透"的灵动、"潭静欲留船"的绵长,皆暗合乐曲的抑扬节奏,体现盛唐文人乐府"声诗并茂"的艺术追求。

赏析

这首《钓竿篇》以垂钓为喻,展现了唐人诗歌中常见的隐逸之趣与人生哲思。全篇通过细腻的物象描摹与多层意蕴的构建,形成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一、动静相生的钓境之美
开篇"朝日敛红烟"以晨曦意象营造朦胧诗境,"垂竿向绿川"则勾勒出天人合一的画面。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评点此联:"将渔父形象仙化,红烟绿水的色彩对照,暗含《楚辞》以来'渔父'意象的遗世独立精神"。而"鱼似镜中悬"更被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盛赞为"神来之笔",以倒影虚写实相,使"天上坐"与"镜中悬"构成空间叠影。

二、钓事中的哲学隐喻
中段"避楫惊透""猜钩误牵"二联,表面写鱼儿的警觉,实则暗喻仕途险恶。程千帆《古诗考索》指出:"'湍危''潭静'的意象对比,实为官场明流暗涌的绝妙写照"。而"不理辖""欲留船"的矛盾姿态,恰如闻一多《唐诗杂论》所言:"展现唐代士人在仕隐之间的典型徘徊"。

三、讽喻与自警的深层意蕴
尾联"钓玉""征金"用典精妙,《文选》李善注曾释"钓玉"为"以禄位为饵",诗人却以"君徒尚""我未贤"构成双重否定。当代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解析:"'芳饵''贪得'之语,既讽汲汲营求者,亦含自戒之意,与张九龄'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的橘柚之喻异曲同工"。

全诗在钓者与游鱼的视角转换间,完成从具象到抽象的升华。正如钱钟书《谈艺录》所论:"唐人钓诗往往以小见大,此篇尤得庄子'得鱼忘筌'之三昧,在闲适表象下藏着深刻的生存智慧"。

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朝日敛红烟"五字,写晓色如画。全篇空灵澹远,钓者与鱼俱入化境,"鱼似镜中悬"句尤妙,非身临其境不能道此。子昂以禅理入诗,于此篇可见一斑。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论:
唐人钓诗多矣,独此篇得静观之趣。"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二句,动静相生,恍见钓者忘机之态。末联"贪得会无全"五字,乃点睛之笔,将庄叟寓言化为诗家妙境。

陆时雍《诗镜总论》品:
子昂此作,不独写钓事,实写人生至理。"人疑天上坐"是出世襟怀,"鱼似镜中悬"是物我两忘,通篇不着议论而理趣自显,乐府中逸品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赞:
"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十字,状鱼之狡黠入微,与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异曲同工。然柳记实景,陈则寓玄思,观"钓玉""征金"之喻,知非寻常咏物耳。

黄生《唐诗摘钞》解:
结句"贪得会无全"最耐寻味,似讽似诫,与"钓玉君徒尚"呼应。全篇以澄潭为镜,照见贪嗔痴妄,此乐府鼓吹曲之变调,亦禅家偈颂之别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