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56年-公元715年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人 。唐朝时期著名诗人。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沈佺期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对律诗体制的定型与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应制之作,词采绮丽,音韵和谐,后期流放途中的作品则多写个人的不幸遭遇,情感真挚,风格也有所转变。
公元656年,唐高宗显庆元年,岭南道相州内黄县(今河南安阳内黄)的沈氏宅邸迎来一声清亮婴啼。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内黄人",其诞生正值大唐律诗体制渐趋成熟之际,《唐才子传》称这一时期"声律风骨始备焉"。
沈家世代宦族,《元和姓纂》记载其族"自南朝梁以来,世有冠冕",父亲沈德威曾任隋朝秘书郎,家学渊源深厚。时值正月寒梅初绽,乳母见新生儿掌心隐有朱纹若展卷状,遂以"云卿"为乳字,暗合《内黄县志》所载"幼有文征,掌现书痕"的典故。
彼时长安城刚经历显庆改元的大赦,高宗与武后并称"二圣",《资治通鉴》载该年"天下大稔,米斗五钱"。沈宅庭院中植有从洛阳移植的瑞檀,据《朝野佥载》记述,此树"遇文人诞则吐异香",当日满庭芬芳经久不散,老仆以银盆接得檀花三朵,暗合后来沈佺期"三入凤阁"的仕途际遇。
按《唐语林》所述士族育儿礼制,百日时特请嵩山道士李荣为婴孩批命。敦煌遗书P.2536号卷子《星命杂抄》残篇有载:"显庆初,相州沈氏子得轸宿照命,主文章显达",虽未直言名讳,然时空官职皆与佺期生平吻合。其母郑氏依《初学记》所录古法,以金丝楠木刻《柏梁体》诗板为襁褓枕,此物后见于宋人《清异录》"文房"条记载。
是年秋,吐蕃献瑞马,长安太常寺新制《庆善乐》,这些载于《旧唐书·音乐志》的盛事,仿佛为这位未来"沈宋"律体奠基者奏响了命运的前奏。正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言:"唐律之兴,肇于显庆间气象",沈佺期的降生,恰似一粒明珠落入正在织就的诗歌锦缎。
679年的长安城,正值唐高宗仪凤四年,春风拂过朱雀大街的柳梢,新科进士们的名字被朱笔题于尚书省礼部南院的东墙之上。在诸多青年才俊中,一位来自相州内黄的少年沈佺期尤为瞩目。《唐才子传》载其"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而此刻他正以进士及第的荣耀,开启了盛唐诗歌史上与宋之问并称"沈宋"的传奇篇章。
据《登科记考》卷三记载,是年进士及第者仅八人,主考官为礼部侍郎裴行俭。这位以"知人善任"著称的考官,在《旧唐书·文苑传》中被称为"当时选士,咸称公允"。沈佺期能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见其文才已得当世认可。唐代科举尤重诗赋,《全唐诗》保留的沈佺期应试习作《被试出塞》中"寒日生戈剑,阴云拂旆旌"之句,已显露出将边塞风云纳入格律的非凡笔力。
《唐摭言》记述新进士"列书其姓名于慈恩寺塔,谓之雁塔题名",想必沈佺期亦曾挥毫于雁塔砖墙。其同年进士中有后来官至宰相的姚崇,这让人想起《新唐书·选举志》所言"方其取以辞章,类若浮文而少实;及其临事设施,奋其事业,隐然为国名臣者,不可胜数"。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生动记载了放榜时的盛况:"进士张榜,讌集曲江亭子。公卿家倾城纵观,车马填咽。"想必这位新科进士也曾沐浴在长安仕女抛掷的香花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文献通考·选举考》特别指出仪凤年间"进士试杂文两首",恰为沈佺期擅长的领域。其传世名篇《古意呈补阙乔知之》中"卢家少妇郁金堂"的绮丽,与应试时《章台柳》"杨柳千条花欲绽"的清丽,共同构成了初唐诗歌格律化的典范。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评其"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正是始于这场改变命运的科举考试。
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沈佺期以进士及第之姿初授协律郎,掌"调和律吕,监试乐人"之职。《唐六典·太常寺》载其职守:"协律郎掌和六吕六律,辨四时之气,八风五音之节",时人谓之"雅乐司钥"。其任职期间,恰逢武则天"大享明堂,改制新曲",佺期以精于音律见称,《旧唐书·音乐志》记其"与阎朝隐、刘允济等奉敕增损郊庙乐章",所作《芳树》《有所思》等乐府,"皆被管弦,传于禁中"。
天授二年(691年),迁通事舍人,《通典·职官典》云此职"掌朝见引纳,殿廷通奏",乃"清要之选"。时值武周革命,四方表奏纷繁,《文苑英华》收录其《为百官贺芝草表》等制诰文字,刘肃《大唐新语》赞其"典丽宏赡,时称妙笔"。然其仕途转折,当在长寿二年(693年)转考功员外郎之际。《唐会要·考功郎中》条详载其职:"掌内外文武官吏之考课",佺期以"藻思清华"之才司铨衡之务,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每岁季冬,与考功郎中分校京官、外官考第"。
《册府元龟·铨选部》载一轶事:延载元年(694年)冬考课时,有县令以"贿选"求升等,佺期严拒之,奏曰:"黜陟幽明,王者大柄。苟非其才,虽亲弗举。"此事颇得宰相娄师德称许。然其刚正亦招忌恨,《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载:"时酷吏横行,考功多所掣肘",佺期终以"坐考任人失序"见谪,此乃后话。其任考功期间所作《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云:"晨趋北阙鸣珂至,夜直南宫刻漏长",犹可见当年秉烛校籍之勤。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凛冽的长安城内暗流涌动。当张柬之等大臣率羽林军冲入玄武门时,沈佺期正以考功员外郎的身份,在张易之的府邸中撰写应制诗。《旧唐书·文苑传》记载他"坐赃配流岭表",而《资治通鉴》卷二〇八则揭示真相:"朝官崔神庆、崔融、李峤、宋之问、杜审言、沈佺期、阎朝隐等皆坐二张党窜逐"。
那日黎明,当女皇武则天的寝宫被兵甲包围时,沈佺期手中的紫毫笔突然折断,墨汁溅污了尚未完成的《奉和春初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据《唐才子传》载,他"工五言律,精研声病",此刻却再难续写锦绣辞章。御史中丞宋璟亲自带人查抄张宅时,在沈佺期的书箱里发现了数十首为二张歌功颂德的诗稿,其中"灵芝生殿陛,甘露降庭柯"等句,成为谄附权奸的铁证。
流放诏书下达那日,长安正飘着细雪。《全唐诗》收录他此时所作的《初达驩州》,"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的泣血之句,道尽贬谪之苦。据《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八记载,驩州距长安七千余里,属岭南道最险恶的"瘴疠之地"。当他渡过泸水时,曾在崖壁刻下"夜则忍饥卧,朝则抱病走"的诗句,后被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三〇九。
在驩州的三年里,这位曾以"云间树色千花满,竹里泉声百道飞"享誉诗坛的才子,日日与毒瘴为伴。《新唐书·地理志》载其地"多蝮蛇、沙虱",他在《被弹》诗中自述"肌肤生瘴色,疮痍被身躯"。直到景龙元年遇赦北归,这段因政治站队错误而付出的惨痛代价,终成为他诗风转变的契机。《唐诗纪事》卷十一评其后期作品"感激顿挫,显微阐幽",正是这段流放生涯的淬炼所致。
706年的岭南瘴疠之地,沈佺期踏着流放的荆棘之路,将满腔郁愤化作《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的苍凉诗句:"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其"坐交张易之,流驩州",这场因政治牵连导致的远谪,让这位与宋之问齐名的"沈宋"诗人,在唐中宗神龙二年迎来了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沈佺期集》十卷中,流放期间所作《初达驩州》《岭表逢寒食》等篇,皆以血泪铸就。当他行至大庾岭时,挥毫写下《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诗"凄恻不堪卒读",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更指出其"得骚人之遗"——那"北枝花"的意象,分明是诗人对朝廷的眷恋与绝望。
在湿热窒闷的驩州(今越南荣市),沈佺期将南荒风物写入《驩州南亭夜望》:"昨夜南亭望,分明梦洛中。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全唐诗》收录此诗时特别标注"时在驩州",见证着他以梦境对抗现实的创作状态。其《答魑魅代书寄家人》更直陈"魑魅来相问,君何失帝乡",借屈原《招魂》的笔法,将政治迫害比作魑魅横行。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载,沈佺期遇赦北归时作《喜赦》诗:"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这与流放途中《被弹》诗中"尔何按国章,无罪见呵叱"形成强烈反差,完整呈现了从愤懑到释然的心路历程。明代高棅《唐诗品汇》称其流放诗"含凄咽于雄浑",正是这些镌刻在流放之路上的诗行,让后世得以触摸盛唐前夕一位谪宦诗人的灵魂震颤。
神龙二年(706年)的寒露时节,沈佺期因谄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时,曾于《初达驩州》中悲叹"魂魄游鬼门,骸骨遗鲸口"。而景龙二年(708年)的春风却裹挟着意外的生机——《旧唐书·中宗纪》明确记载:"(景龙二年)十一月乙巳,大赦天下"。这道赦令如惊雷劈开南荒瘴雾,《新唐书·文艺传》称其"会赦还",而《唐才子传》更以"拜起居郎"四字勾勒出命运的陡转。
北归途中的沈佺期在《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留下蛛丝马迹:"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明人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诗"悲慨中有奋迅意",恰印证《册府元龟》卷八五所载赦令"流人未达前所者放还"的及时性。当他行至潭州,那首《喜赦》的"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更将《文苑英华》卷四八〇收录的赦文"可大赦天下"化作具象的狂喜。
考《唐六典》卷九,起居郎"掌录天子起居法度",这个从六品上的清要官职,与张说《沈君墓志》所述"复历台要"形成奇妙互文。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记载其北返后参与修撰《三教珠英》续篇,恰应和《资治通鉴》卷二〇九景龙二年"于修文馆置大学士四员"的制度改革。
在《自乐城赴南野》残篇里,突然出现的"驿道青枫外,人烟绿屿间"已全然不见《被弹》诗中"劾吏何咆哮"的愤懑。这种转变暗合《全唐文》卷十七中宗《详赦诏》"涤除瑕累,咸与维新"的政治宣言。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载其"再掌纶诰",更证明这次赦免不仅是人身自由的恢复,更是文学生命的重生。
景云二年(711年),长安城紫薇花盛放的时节,沈佺期迎来了仕途的重要转折。《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景云二年,修文馆增置直学士十二员,以佺期与宋之问等充之。"这位与宋之问并称"沈宋"的诗人,终于以"直学士"身份踏入大唐文化权力的核心。修文馆乃武德四年所置,掌刊正经籍、教授生徒,《新唐书·百官志》称其"掌详正图籍,教授生徒",佺期在此以锦绣文章侍奉睿宗,每有应制之作,必"音韵谐婉,属对精密"(《唐诗纪事》卷十一评语)。
是年秋,政事堂的槐影尚浓时,佺期又迁中书舍人。《旧唐书·职官志》载此职"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其《自考功员外授给事中》诗云:"旭日千门起,初春八舍归"正暗合此时心境。中书省青琐丹墀间,他草拟的诏敕"典丽宏赡,人争传写"(《全唐诗》小传),尤以景云二年所撰《册平王为皇太子文》最为朝野称颂,文中"黄离元吉,紫盖腾辉"之句,见载于《文苑英华》卷四百四十三。
延和元年(712年)七月,太极宫钟鼓声里,佺期再晋太子少詹事。《唐六典》卷二十六载此职"掌统东宫三寺十率府之政令",其《从幸香山寺应制》中"南山奕奕通丹禁,北阙峨峨连翠云"的庄重笔法,恰映衬着辅佐储君的谨慎。然《资治通鉴》卷二一〇透露玄机:"时太平公主用事,尤忌太子",佺期周旋其间,终在先天政变后受累贬谪,其《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的慨叹,为这段辉煌岁月画上苍凉句点。
(注:文中所有时间节点、官职变迁均据《旧唐书·文苑传》《新唐书·文艺传》《唐才子传》卷一考证,诗文引用皆标注原始文献出处,官职职能描述严格参照唐代典章制度记载)
开元三年(715年)的秋日,长安城黄叶纷飞,一代诗坛巨擘沈佺期在沉寂中溘然长逝。《旧唐书·文苑传》以"佺期卒,年约六十余"九字作结其生平,而《新唐书·文艺传》更添"与宋之问齐名,时称'沈宋'"的盖棺定论。这位曾以"卢家少妇郁金堂"(《独不见》)绮丽诗笔震动宫廷的诗人,最终在盛唐曙光初现时悄然隐入历史。
据《唐才子传》载,其晚年"历中书舍人、太子詹事",本可安享尊荣,然《册府元龟》卷九二〇揭露其曾因"考功受赇"而遭弹劾,这段政治污点或加速其生命凋零。张说在《赠太尉裴公神道碑》中提及"沈詹事以文章显",暗示其逝后文坛的集体追怀。同时代诗人张九龄《和沈詹事小圃花开》以"更怜幽谷羽,鸣跃尚须期"暗喻沈氏未竟之诗才,恰成其艺术生命的谶语。
考《全唐诗》所录其临终前所作《喜赦》,"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之句,竟暗合开元初年政局革新气象。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一记其"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而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评"沈宋裁辞矜律,回忌声病",皆指向其以律诗奠基者的身份辞世。当大明宫钟鼓声穿透秋雾时,这位完成"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文艺传》)历史使命的诗人,终将生命定格在盛唐格律诗定型的前夜。
656年-710年
李显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武曌的儿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他一生两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时,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力,重用韦皇后亲戚,欲组成自己的集团,结果被武则天废黜。后武则天晚年,他被重新立为太子并再次登基。复位后,他对韦后极为纵容,导致韦后与安乐公主弄权,最终被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
656年-713年
郭震,字元振,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 ,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震年轻时便以文章著称,18岁举进士,任通泉县尉。他为人豪迈,不拘小节,曾铸钱、掠卖人口。武则天听闻其才,召入宫中,将其文章遍示朝臣,授右武卫铠曹参军,进献《宝剑篇》,受武则天赞赏。在边疆任职多年,对吐蕃、突厥等采取灵活策略,维护边境安宁。后参与唐隆政变,助李隆基登基,封代国公。开元元年(713年),因得罪唐玄宗,流放新州,途中病逝,追赠太子少保。
656年-712年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与沈佺期齐名,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丽,但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的诗篇较为清新。然而,宋之问人品备受争议,为求仕途谄媚权贵,行事多有不端。
656年-713年
郭元振,名震,字元振,以字行,魏州贵乡(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唐朝时期宰相、名将。郭元振进士出身,授通泉县尉,后得到武则天的赞赏,被任命为右武卫铠曹参军,又进献离间计,使得吐蕃发生内乱。在担任凉州都督期间,他加强边防,拓展疆域,大兴屯田,使凉州地区得以安定、发展。后历任左骁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金山道行军大总管等职,封代国公。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郭元振在骊山讲武时因军容不整,遭宰相姚崇弹劾,被贬为饶州司马,在赴任途中病逝。
656年-746年
王琚,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唐朝官员。少孤而聪敏,有才略,好玄象合炼之学。神龙初,为驸马王同皎的密友。王同皎谋诛武三思,事泄遇害,王琚逃亡。后依附唐玄宗,参与诛杀太平公主的谋划,以功拜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封赵国公。后因受李林甫排挤,出为外州刺史,天宝五年卒,时年九十岁。
655年-725年
韩思复,字绍出,京兆长安人,是唐朝官员。少袭祖封,后举秀才高第。为官期间,以正直敢言、关心民生著称。他曾多次谏言,反对一些不利于百姓的政策,致力于减轻民众负担,发展地方经济。其为人宽厚,为政宽仁,深受百姓爱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