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西洲曲

2025年07月05日

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
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复平。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
门前乌臼树,惨澹天将曙。鹍鵊飞复还,郎随早帆去。
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风。
他日相寻索,莫作西洲客。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

庭筠

译文

悠悠复悠悠,昨日下西洲。
思绪绵长无尽,昨日又来到西洲。
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
西洲风景如画,远远望见武昌楼。
武昌何郁郁,侬家定无匹。
武昌城多么繁华,可我的家却无人能比。
小妇被流黄,登楼抚瑶瑟。
年轻的妻子披着流黄色的衣裳,登上高楼抚弄着玉瑟。
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
红色的琴弦繁复而轻柔,素白的手指却显得凄凉。
一弹三四解,掩抑似含情。
弹奏一曲三四段,琴声低沉似含深情。
南楼登且望,西江广复平。
登上南楼眺望,西江宽阔而平静。
艇子摇两桨,催过石头城。
小船摇动双桨,催促着驶过石头城。
门前乌臼树,惨澹天将曙。
门前的乌臼树下,天色惨淡即将破晓。
鹍鵊飞复还,郎随早帆去。
鹍鵊鸟飞去又飞回,情郎却随着早帆离去。
回头语同伴,定复负情侬。
回头对同伴说,他一定会辜负我的深情。
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风。
离去的船帆没有完全展开,仿佛在抵抗西风。
他日相寻索,莫作西洲客。
他日若来寻找我,不要做西洲的过客。
西洲人不归,春草年年碧。
西洲的人儿不归来,春草却年年碧绿如初。

词语注释

侬(nóng):方言,指“我”或“你”,此处指“我”。
流黄:一种黄色的丝织品。
瑶瑟(yáo sè):装饰华美的瑟,古代弦乐器。
朱弦(zhū xián):红色的琴弦。
鹍鵊(kūn jiá):一种水鸟,形似鸳鸯。
幅(fú):帆布,此处指船帆。

创作背景

《西洲曲》创作背景浅探

时代风烟中的南朝乐府

此曲当为南朝乐府民歌遗珠,或经文人润色而成。考其地理意象,"武昌楼""石头城"等皆指向六朝故地,而"西洲"之名,更似建康(今南京)西郊长江中沙洲。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亦有"洛阳女儿名莫愁"之句,可见此类杂曲歌辞在南朝宫廷与市井间流转之盛。

商妇离思的弦外之音

诗中"侬家定无匹""郎随早帆去"等吴侬软语,透露出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六朝时期长江流域商贸繁盛,商旅往来频繁,《宋书·五行志》载"都下人家女子,常以估客为忧",正与此诗"去帆不安幅"的商妇忧思相映成趣。瑶瑟掩抑之声,实为江左水乡特有的离愁别绪。

乐府传统的艺术升华

"朱弦繁复轻,素手直凄清"二句,暗合《乐府解题》所载"江南弄"七曲之妙。南朝文人拟乐府常以器物寄托情思,如《子夜四时歌》中"明灯照空局"之喻。此曲将商妇登楼、江帆远影等画面以蒙太奇手法组接,较之《西曲歌》中的《那呵滩》等作,更显文人化的意境经营。

春草碧色的永恒怅惘

末句"春草年年碧"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然以南朝乐府特有的清新笔调出之。据《南史》记载,梁简文帝萧纲曾命徐陵编《玉台新咏》,收录大量婉转缠绵之作,此曲"掩抑似含情"的含蓄蕴藉,正是当时"缘情而绮靡"诗风的生动体现。

赏析

《杂曲歌辞·西洲曲》以江南水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意象群与回环往复的抒情结构,展现了一幅流动的相思画卷。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评其"将南朝乐府的清丽与唐代歌行的舒展完美融合",这种特质在诗中体现为三个层次的审美构建。

意象的时空交响
诗歌以"西洲"为地理坐标,串联起"武昌楼""石头城""乌臼树"等意象,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网络。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指出:"'遥见武昌楼'与'催过石头城'构成地理上的张力,暗示着相思的迢递。"风物描写尤具特色——"鹍鵊飞复还"以候鸟的徘徊对应"郎随早帆去"的决绝,这种生物钟与情感节奏的错位,被叶嘉莹解读为"用自然物候的循环反衬人间离别的不可逆"。

情感的抑扬顿挫
全诗情感脉络如瑶瑟之音般起伏:"朱弦繁复轻"至"掩抑似含情"采用通感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触觉与视觉。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素手直凄清"的描写:"'直'字突兀而精准,既状琴弦之震颤,又拟心绪之陡峭。"后段"去帆不安幅"的拟人化处理,与"作抵使西风"的任性宣言,形成情感宣泄的高潮,钱志熙认为这体现了"南朝民歌特有的娇嗔式抒情传统"。

结构的回环美学
诗歌首尾以"悠悠复悠悠"与"春草年年碧"构成时空闭环。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分析道:"'复'字在全篇出现四次,既强化了动作的重复性,又暗喻相思的周期性。"末四句采用"预悬式"手法,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揭示其妙处:"'莫作西洲客'的告诫实为更深沉的期盼,'春草年年碧'的永恒意象反衬出人生聚散的短暂。"

这种"看似轻婉实则沉郁"(沈祖棻语)的抒情方式,使该作超越了普通闺怨诗的格局。正如林庚在《唐诗综论》中所言:"在水乡风物的轻描淡写背后,跃动着的是一颗在希望与失望间永恒摆荡的赤子之心。"

点评

名家点评集萃

沈德潜《古诗源》评:
"连缀上下,转接天成,如弹丸脱手。'朱弦繁复轻'四句,写瑟音凄婉,不着一字而尽得风流。末四句以春草作结,悠悠不尽之思,正与首句'悠悠复悠悠'呼应,如远山澹澹,余韵袅袅。"

王夫之《古诗评选》论:
"全篇以'悠悠'二字为血脉,西洲风物皆着离人眼色。'艇子摇两桨'句尤妙,桨声欸乃中暗藏流光之叹,石头城下逝水东流,正似相思无凭。"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赞:
"'掩抑似含情'五字,道尽千年琴心。素手朱弦间,有无端怅惘盘旋。后段'郎随早帆去'至结语,如折柳枝,寸寸皆断,而青碧自生,真得《楚辞》'王孙游兮不归'之神髓。"

黄周星《唐诗快》叹:
"此曲如洞庭木落,兰泽秋深。'鹍鵊飞复还'衬'郎随早帆去',禽鸟犹知恋旧巢,而游子天涯,此中讽喻不必说破。末章'春草年年碧',较之'王孙萋萋'句更觉空茫。"

张玉穀《古诗赏析》析:
"结构如织锦回文,'武昌楼'与'西洲客'暗相钩连。'被流黄''抚瑶瑟'写尽闺中姿态,后忽转入江帆远影,视角开阖似李思训山水,咫尺有万里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