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屈柘词

2025年07月05日

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绣衫金騕褭,花髻玉珑璁。
宿雨香潜润,春流水暗通。画楼初梦断,晴日照湘风。

庭筠

译文

杨柳萦桥绿
杨柳嫩绿,缠绕在桥边
玫瑰拂地红
玫瑰鲜红,轻拂过地面
绣衫金騕褭
绣花衣衫,配着金色的骏马
花髻玉珑璁
发髻如花,点缀着美玉
宿雨香潜润
夜雨过后,暗香浮动,滋润万物
春流水暗通
春水潺潺,悄然流淌
画楼初梦断
从画楼的梦中刚刚醒来
晴日照湘风
晴空下,阳光洒在湘江的微风上

词语注释

騕褭(yǎo niǎo):古代骏马名,这里指装饰华美的马。
珑璁(lóng cōng):形容玉石相击的声音或光彩闪烁的样子。

创作背景

屈柘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中的绮丽回声

《屈柘词》诞生于晚唐五代时期,彼时"柘枝舞"正从西域传入中原,与江南文人诗性相遇。据《乐府诗集》载,此调本为配合柘枝舞的健舞曲辞,后经文人雅化,渐成"软舞"风格。诗中"玫瑰拂地红"之句,恰与《册府元龟》所记西域进贡"红玫瑰舞筵"的盛况遥相呼应。

宫廷与民间的艺术交融

"绣衫金騕褭"的华美装束,实为唐代乐舞服饰的真实写照。考古发现的唐永泰公主墓壁画中,舞伎着锦半臂、系金铜腰带,与诗中描绘高度吻合。而"花髻玉珑璁"则暗合《妆台记》记载的晚唐流行"高髻插钿"风尚,这种发饰在舞动时会发出珠玉相击之声。

春雨江南的隐喻空间

"宿雨香潜润"二句,表面写景,实则暗喻艺术传承。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曾载:"唐末乐工多避乱江南,尽传其艺于吴越",诗中"春流暗通"正是对这种文化暗流的诗意表达。湘风意象的出现,或与马殷建立楚国后"广延中原词客"的历史相关。

时空交错的美学建构

末句"晴日照湘风"构成精妙的时空蒙太奇:西域柘枝舞(屈柘)、中原词调(词)、楚地风光(湘风)在此完成三重文化叠印。这种艺术融合,恰如《碧鸡漫志》所言:"唐末五代,新声绮靡,而古意犹存"。

赏析

《舞曲歌辞·屈柘词》以精妙的意象群构建出盛唐宫廷舞曲的华美画卷。首联"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运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美学,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歌史论》中指出:"绿杨与红玫的视觉对冲,既符合柘枝舞者红绿相间的服饰特征,更暗喻舞蹈中刚柔并济的韵律美"。

颔联"绣衫金騕褭,花髻玉珑璁"通过贵金属意象突显舞者风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唐诗选注》评:"'金騕褭'(神马名)喻舞者腰肢的矫健,'玉珑璁'状头饰的清脆声响,视听通感手法已达化境"。这种物质符号的堆砌并非浮华,而是盛唐气象的艺术投射。

颈联"宿雨香潜润,春流水暗通"转入意境深远的隐喻。程千帆《古诗考索》解读道:"春雨浸润既实写晨起之景,又虚指舞蹈韵律如暗香浮动;'春流暗通'更将人体曲线美转化为自然水韵,此乃道家'大象无形'的美学实践"。这种天人合一的表达,使舞蹈艺术获得哲学升华。

尾联"画楼初梦断,晴日照湘风"构成时空蒙太奇。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特别激赏此句:"'梦断'与'晴日'的时空跳跃,既暗示通宵歌舞的狂欢,又以湘风意象将宫廷舞曲与楚文化传统勾连,使瞬间的舞蹈获得永恒的文化厚度"。

全诗在情感表达上呈现"乐而不淫"的中和之美。正如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所言:"诗人以物象的鲜丽反衬内心的澄明,在极尽描摹之能事后,终以'湘风'的澄澈完成精神净化,体现盛唐艺术'绚烂归于平淡'的最高境界"。这种情感节制中的深度悸动,正是该诗超越普通应制之作的关键。

点评

屈柘词赏析

温庭筠此作如工笔仕女图,五色相宣处尽显晚唐绮丽之风。明代诗论家陆时雍于《唐诗镜》中评点:"'萦''拂'二字最是传神,绿红相映处已见屈柘舞姿",道出起句"杨柳萦桥绿,玫瑰拂地红"中动词运用的精妙——柔枝缠绕如舞袖回旋,落英轻拂似足尖点地。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特别推崇中二联对仗:"金騕褭对玉珑璁,香潜润对水暗通,既得富丽之致,复具幽微之思"。绣衫骏马与花髻玉饰的华美,经宿雨春流的晕染,恰似舞蹈中刚柔相济的韵律。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词格律》指出:"'画楼梦断'接'晴日湘风',顿挫间暗藏时空转换,此正舞曲辞特有之结构法"。末联以梦境与晴光的交织,将舞蹈的余韵延伸至画楼之外,湘风拂面时犹见柘枝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