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邯郸郭公辞

2025年07月05日

金笳悲故曲,玉座积深尘。言是邯郸伎,不易邺城人。
青苔竟埋骨,红粉自伤神。唯有漳河柳,还向旧营春。

庭筠

译文

金笳悲故曲
金色的胡笳吹奏着悲伤的旧曲
玉座积深尘
华美的宝座积满厚厚的灰尘
言是邯郸伎
说是邯郸的歌伎
不易邺城人
却不再是邺城当年的那个人
青苔竟埋骨
青苔最终掩埋了白骨
红粉自伤神
曾经的佳人独自黯然神伤
唯有漳河柳
只有那漳河边的柳树
还向旧营春
依然向着旧时的营垒吐露春意

词语注释

笳(jiā):古代一种类似笛子的管乐器,胡笳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
邺(yè)城:古代著名都城,在今河北临漳县
红粉:本指女子的化妆品,代指美女
漳河:发源于山西,流经河北临漳(古邺城所在地)的一条河流

创作背景

关于《邯郸郭公辞》的创作背景

暮色苍茫处,历史的尘埃簌簌落下,掩不住一缕金笳的悲音。《邯郸郭公辞》以凄婉之笔,勾勒出北朝邺城盛衰的缩影。此诗或作于南北朝后期,当邺城(今河北临漳)从东魏北齐的繁华帝都沦落为废墟之际,诗人借"邯郸伎"与"邺城人"的对照,暗喻时代剧变中个体命运的飘零。

考《乐府诗集》所载,此辞属杂歌谣辞,实为拟古乐府之作。诗中"金笳玉座"极写昔日宫廷之奢,"青苔红粉"则陡转凄怆——北齐后主高纬酷爱邯郸伎乐,曾令数百宫人谱《无愁曲》,终致亡国。及北周灭齐,邺都宫阙尽毁,唯余漳河烟柳,犹自向旧营吐翠。这种物是人非的苍凉,与庾信《哀江南赋》"将军一去,大树飘零"的意境遥相呼应。

末句"漳河柳"尤为点睛。漳河作为邺城命脉,曾见证曹操建铜雀台的辉煌,此刻却成为历史无言的见证者。诗人以柳枝春色反衬人事凋零,恰如李白《忆秦娥》"咸阳古道音尘绝"的笔法,在时空错位间,完成对兴亡主题的诗意叩问。

此辞虽寥寥数语,却将乐府诗的叙事传统与文人诗的抒情特质熔于一炉。金笳尘积,红粉骨枯,那些被乱世碾碎的歌舞与生命,终在漳河柳的年年春色里,获得某种永恒的祭奠。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邯郸郭公辞》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盛衰无常的苍凉图景,金笳、玉座、青苔、红粉等意象的并置,形成强烈的时空错位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指出:"'金笳悲故曲'与'玉座积深尘'构成声色与寂灭的尖锐对照,前句尚存一丝乐音余响,后句已堕入永恒的静默。"

"言是邯郸伎,不易邺城人"二句暗用典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解读为:"借战国时邯郸倡优与邺下歌者的更替,暗示政权兴替如走马灯般虚幻。'不易'二字尤妙,既指技艺传承,更暗讽历史轮回中人性不变的悲哀。"

后四句转入更深层的生命沉思。"青苔竟埋骨"与"红粉自伤神"形成性别维度的双重挽歌,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程章灿认为:"青苔吞噬的是男性英雄的骸骨,红粉消磨的是女性青春的容颜,两者共同指向时间暴政下的平等毁灭。"而末句"唯有漳河柳,还向旧营春"则被《唐诗鉴赏辞典》评为:"以无情草木反衬有情之殇,漳柳岁岁新绿与'旧营'的永恒荒凉形成悖论式共生,这种'草木无情人有恨'的写法,实开李煜'雕栏玉砌应犹在'之先声。"

全诗情感呈现递进式升华,从器物之哀(金笳玉座)到人事之叹(邯郸伎人),最终抵达存在之思(青苔红粉)。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特别激赏其结构:"前六句如层层剥笋,末两句似利剑归鞘。'漳河柳'的意象既终结又重启了整个抒情循环,使哀伤获得超越时空的形而上学意味。"这种"将具体历史悲剧提升为普遍生命困境"的手法,正是南朝乐府向唐诗演进的关键标志。

点评

名家点评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寥寥数语,写尽盛衰之感。'金笳''玉座'已带荒凉之气,'青苔''红粉'更作死生之叹。末二句忽开异境,以柳色春情反衬,愈见悲怆。温庭筠善用丽语写哀思,此篇尤见其妙。"

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 "温飞卿此辞,全在虚实相生处着力。前六句极言邺下风流俱归尘土,结句偏说无情杨柳犹恋旧营,正如李义山'终古垂杨有暮鸦'法门,而温语更觉烟水迷离。"

黄叔灿《唐诗笺注》论: "'不易邺城人'五字最沉痛,非特言邯郸歌伎难比邺中旧人,实暗指铜雀风流终难再现。飞卿以绮丽之笔写兴亡大主题,较之《过陈琳墓》《经五丈原》等作,别有一种凄艳神韵。"

陆时雍《诗镜总论》析: "温诗如'金笳悲故曲,玉座积深尘',物色带情,不言怨而怨自深。后四句渐入苍茫,红粉白骨与漳河春柳相映,遂令全篇有《黍离》《麦秀》之思,此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者也。"

贺裳《载酒园诗话》叹: "予每诵'唯有漳河柳,还向旧营春'辄为掩卷。六朝乐府遗响在此,然较之鲍照《芜城》、庾信《哀江南》,更多唐人含蓄之致。飞卿盖借邺下故事,浇自家块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