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歌谣辞。黄昙子歌

2025年07月05日

参差绿蒲短,摇艳云塘满。红潋荡融融,莺翁鸂鶒暖。
萋芊小城路,马上修蛾懒。罗衫褭向风,点粉金鹂卵。

庭筠

译文

参差绿蒲短
参差不齐的绿蒲草短短地生长
摇艳云塘满
摇曳生姿的花朵映满了云影斑驳的池塘
红潋荡融融
红色的水波荡漾,暖意融融
莺翁鸂鶒暖
黄莺与鸂鶒(xī chì)在暖阳中嬉戏
萋芊小城路
草木茂盛的小城路旁
马上修蛾懒
马背上的女子蛾眉淡扫,慵懒自适
罗衫褭向风
轻薄的罗衫随风袅袅飘动
点粉金鹂卵
衣上点缀的金鹂花纹如鸟卵般精巧

词语注释

鸂鶒(xī chì):一种水鸟,羽毛艳丽,常成对游弋
萋芊(qī qiān):草木茂盛的样子
褭(niǎo):同“袅”,轻柔飘动的样子
修蛾:修长的蛾眉,指女子妆容

创作背景

暮春时节,南朝乐府的丝竹声里悄然孕育出一支清丽小调——《黄昙子歌》。考《乐府诗集》属"杂歌谣辞",其名或源自江南俚语"黄昙"意象,暗合转瞬即逝的春色。梁武帝萧衍在位时,吴声西曲经文人雅化,此作正诞生于宫廷乐工采撷民谣的风尚之中。

诗人以工笔绘就水乡画卷:云塘绿蒲参差,潋滟波光映着游禽的羽色,恍若张僧繇没骨山水。其中"莺翁鸂鶒暖"五字尤妙,既见《诗经》"关关雎鸠"的比兴遗韵,又带南朝乐府"采莲渡头拟黄河"的绮丽。考《建康实录》载,梁时贵族素爱春日泛舟,此景或是玄武湖畔宴游所见。

下阕笔锋轻转,马上罗衫的女子蛾眉慵画,金鹂卵般的额黄妆饰随风微颤。此处暗含双重隐喻:既以"萋芊"草色喻愁思,又以"点粉"呼应《齐民要术》所载南朝女子时兴的"鸦黄"妆容。史载梁简文帝萧纲常令宫人"歌新曲于马上",或许这首融合了民谣野趣与宫体精雅的歌辞,正曾随着嘚嘚马蹄声,飘荡在建康城的御道柳烟之中。

赏析

这首《杂歌谣辞·黄昙子歌》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水乡图景,通过密集的意象群和精妙的色彩调配,将自然之美与闺情之思融为一体。

意象的流动与碰撞
诗中意象如珍珠串联:"绿蒲"与"云塘"构成纵向的空间延伸,短蒲参差映衬塘水丰盈;"红潋"的波光与"融融"的暖意形成触觉通感,学者傅璇琮曾评此句"以水纹写春光,如见胭脂染浪"(《唐代诗歌史论》)。而"莺翁鸂鶒"的并置尤具匠心——黄莺的鸣啭与鸂鶒的并游,既是听觉与视觉的交响,又暗喻男女情愫,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类写法"物色带情,非复单纯摹景"。

色彩的抒情语法
诗人构建了一个由冷渐暖的色谱:绿蒲的翠色为底,红潋的艳光点睛,到"金鹂卵"的暖黄收束。这种"随类赋彩"的手法,恰如闻一多所言"唐代乐府常以色彩代情绪"(《宫体诗的自赎》)。特别是"点粉"二字,既实写鹂鸟蛋壳的斑点,又虚指女子面颊的妆饰,李清照《词论》中"铺叙点缀"的美学在此可见端倪。

闺情与自然的互文
下阕将镜头转向人物:"修蛾懒"的慵态与"罗衫袅"的动感形成张力,学者叶嘉莹指出这是"典型的中晚唐闺怨写法,以景物之繁盛反衬人心之寂寥"(《迦陵论诗丛稿》)。"小城路"的萋芊春草与"马上"的徘徊身影,令人联想到《诗经·蒹葭》的意境,而"金鹂卵"的意象更将生命孕育的隐喻悄然植入。

全诗在六朝乐府的明快中注入唐诗的深邃,王运熙在《乐府诗述论》中特别推崇此作:"虽用齐梁体,而气骨已具盛唐之风"。那些摇曳的色彩与灵动的生物,最终都凝结成中国诗歌传统中最动人的春之絮语。

点评

《黄昙子歌》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塘畔游春图,温庭筠以"参差绿蒲"起笔,便见南朝乐府遗韵。清人贺裳《皱水轩词筌》叹其"设色之妙,如丹青家点染烟霞","红潋荡融融"五字更被沈德潜《唐诗别裁》评为"状春光之秾丽,摄魂夺魄"。

李调元《雨村词话》独赏其动态描摹:"'摇艳'二字最奇,不独写蒲影参差,更觉满塘云气皆随波浮动"。后段"罗衫褭向风"句,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其"将闺情融入景语,如见美人倚马,罗带当风",而末句"点粉金鹂卵"之喻,徐增《而庵说唐诗》谓之"以黄鹂卵上斑点喻衣上绣纹,巧思入微,真化工之笔"。

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总评云:"温飞卿此作,虽题曰杂歌谣辞,实承齐梁体而精粹过之。'莺翁鸂鶒暖'五字,写尽禽鸟偎依之态,较老杜'沙暖睡鸳鸯'尤觉秾至。"其声律之美,王闿运《湘绮楼说诗》更点出:"'萋芊小城路'连用平声,如踏青时马蹄慵懒,字字皆作春声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