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王勃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辗转巴蜀,心境郁结。此间,他游历至蜀中某处隐士春园,见山泉淙淙、花柳争妍,虽身处逆境,却为自然生机所感,遂作此诗。
历史情境:
- 贬谪之痛:王勃少年得志,然"檄鸡事件"使其仕途骤断。诗中"两处晚"暗喻人生分岔,既有对长安旧游的追忆,亦含对当下流寓的怅惘。
- 初唐气象:时值贞观遗风未远,士人虽个体失意,仍怀"百年人"的盛世期许。"千日醉"化用张华《博物志》"千日酒"典故,以狂放之语掩沧桑。
园景隐喻:
"花柳一园春"非仅绘景,更见初唐文人"以丽景写哀"的笔法——春园愈绚烂,愈衬诗人孤寂。结句"共作百年人"陡转昂扬,呼应卢照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群体生命意识,折射出唐初士子对永恒的集体追寻。
诗史价值:
此诗承六朝山水诗形制,却以"醉"破"哀",以"共"代"独",已露盛唐豁达先声。王勃将个人困顿融入时空对话,使短短二十字成为初唐文人精神转型的微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