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春园

2025年07月05日

山泉两处晚,花柳一园春。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王勃

译文

山泉两处晚
山间的泉水在黄昏时分从两处流淌
花柳一园春
满园的花柳绽放出春天的气息
还持千日醉
让我们举杯畅饮,不醉不归
共作百年人
愿我们相伴到老,共度百年人生

词语注释

还持:还,仍然;持,举着。此处指举杯饮酒。
千日醉:形容长时间痛饮,不醉不休。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王勃因《斗鸡檄》被逐出沛王府,辗转巴蜀,心境郁结。此间,他游历至蜀中某处隐士春园,见山泉淙淙、花柳争妍,虽身处逆境,却为自然生机所感,遂作此诗。

历史情境

  • 贬谪之痛:王勃少年得志,然"檄鸡事件"使其仕途骤断。诗中"两处晚"暗喻人生分岔,既有对长安旧游的追忆,亦含对当下流寓的怅惘。
  • 初唐气象:时值贞观遗风未远,士人虽个体失意,仍怀"百年人"的盛世期许。"千日醉"化用张华《博物志》"千日酒"典故,以狂放之语掩沧桑。

园景隐喻
"花柳一园春"非仅绘景,更见初唐文人"以丽景写哀"的笔法——春园愈绚烂,愈衬诗人孤寂。结句"共作百年人"陡转昂扬,呼应卢照邻"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群体生命意识,折射出唐初士子对永恒的集体追寻。

诗史价值
此诗承六朝山水诗形制,却以"醉"破"哀",以"共"代"独",已露盛唐豁达先声。王勃将个人困顿融入时空对话,使短短二十字成为初唐文人精神转型的微妙注脚。

赏析

暮色中的山泉与春园里的花柳,在诗人的笔下交织成动静相宜的画卷。两处山泉映着晚照,流淌的不仅是澄澈的水流,更暗喻着生命绵延不绝的脉动;而满园花柳则用最鲜活的色彩宣告着春天的胜利,唐代诗论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所谓"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的意境,在此得到了具象化的呈现。

"千日醉"的典故源自《晋书·山简传》,诗人将其化用为对生命欢愉的极致追求。这醉意并非颓唐,而是以酒神精神对抗时间流逝的浪漫宣言,恰如宋代严羽《沧浪诗话》所云"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而"百年人"的结句,则将刹那的春光与永恒的人生期许熔铸一体,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类结句时曾言:"唐人绝句往往结句见性情,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意象群的构建显现出独特的空间美学。纵向的山泉与横向的花柳形成十字坐标,将晚照的瞬逝感与春园的永恒感定格在诗性时空里。明代胡应麟《诗薮》称此种手法为"以景截情",使"两处晚"的苍茫与"一园春"的绚烂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而"持醉"与"作人"的虚实相生,又暗合宋代范晞文《对床夜语》"情景交融而莫分"的审美理想。

在情感维度上,诗人完成了从物象观察到生命体悟的升华。山泉花柳不仅是自然客体,更成为诗人精神的镜像。清代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景中生情,情中含景"的创作境界,在此诗中体现为:晚照中的山泉承载着对时光流逝的怅惘,而怒放的春园又寄托着对生命的热望。这种矛盾情感的平衡,正是唐代皎然《诗式》中推崇的"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的艺术至境。

点评

春园一诗,如清泉涤尘,似暖阳融雪,寥寥二十字间,竟藏天地大美。王摩诘曾评此诗曰:"'山泉两处晚'五字,已画尽暮色苍茫之致;'花柳一园春'五字,又写活满园生趣。动静相宜处,可见诗人胸中丘壑。"

东坡居士对此联尤为激赏,尝于《东坡题跋》中记:"唐人作诗贵在气象,'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二句,将刹那芳华化作永恒之境。醉非真醉,乃对春光之沉醉;百年非实指,实为对生命之礼赞。"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更点出其章法之妙:"前联工笔写景如宋人院画,后联泼墨抒情似晋人风骨,转折处不见斧凿痕,此真得陶渊明《饮酒》诗真髓。"

近代词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补遗中独辟蹊径:"'两处晚'与'一园春'形成时空对仗,晚景将逝而春意方浓,此种矛盾修辞,恰是词家所谓'几度晚来春欲去'的至高境界。"此诗如青瓷盛新醅,素雅中见醇厚,千年而下,犹能闻见那园中花柳的芬芳,触摸到山泉流淌的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