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郊园即事

2025年07月05日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王勃

译文

烟霞春旦赏
春日清晨欣赏那烟霞美景
松竹故年心
松竹依旧如故,寄托着往昔的情怀
断山疑画障
断裂的山崖宛如一幅天然的画屏
悬溜泻鸣琴
悬垂的瀑布水流声如同琴音流淌
草遍南亭合
南亭周围绿草如茵,连成一片
花开北院深
北院深处繁花盛开,幽静宜人
闲居饶酒赋
闲居生活充满诗酒雅兴
随兴欲抽簪
随心所欲,真想就此归隐

词语注释

烟霞(yān xiá):云雾和彩霞,常用来形容山水美景
悬溜(xuán liù):指悬崖上流下的瀑布或溪流
抽簪(chōu zān):古代官员取下冠簪表示辞官归隐,此处借指隐逸之志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调露年间(679-681),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触怒朝廷,被斥出沛王府。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才子,遂于长安郊外的杜少陵别业闲居。时值暮春,诗人漫步于自己精心营构的园林,见烟霞松竹犹存古意,悬溜山色宛若天成,遂以六朝谢朓"闲居赋"的笔意,写就这首《郊园即事》。

考其地理,杜陵一带自汉代便是文人雅集之地,至唐时仍有诸多私家园林。王勃所居之处,既有"南亭北院"的精致布局,又得终南山余脉的自然野趣。诗中"断山疑画障"之句,正与《长安志》所载"杜陵原断层地貌如屏"相合;而"悬溜泻鸣琴"的描写,则暗合《水经注》中樊川水系"悬泉淙淙"的记载。

此时诗人正值壮年,却已历宦海沉浮。"抽簪"之典出自《南史·隐逸传》,陶弘景"脱朝服挂神武门"的典故,在此既是对眼前景致的即兴感怀,亦暗含其"暂忘缨冕"的复杂心绪。初唐宫廷诗风犹盛,此作却以疏淡笔墨写林泉之致,实开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先声。

赏析

暮春的郊园在诗人笔下呈现出闲适而丰盈的生命图景。烟霞与松竹的意象组合,被《王勃诗歌鉴赏辞典》评为"以永恒物象构筑精神家园",春旦的流霞是瞬间的惊艳,而经冬不凋的松竹则象征着诗人坚守的志趣,这种"时空交错的笔法"(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暗含对仕隐矛盾的思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二句,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盛赞其"视听通感的妙造"。山势的断裂处如人工画屏,飞瀑泻落似天然琴音,这种艺术与自然的辩证,恰如叶嘉莹所指出的:"诗人将主观审美体验对象化,使山水获得双重美学品格"(《迦陵论诗丛稿》)。南亭的春草与北院的繁花形成空间对仗,宋代刘辰翁批注"合'字状草色连天,'深'字写花光浸院",看似写景实为写心,草木的蓬勃暗喻着诗人挣脱宦羁的渴望。

尾联"抽簪"的典故出自《文选》,李善注"谓弃官归隐"。但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提出新解:"王勃的闲居并非完全遗世,酒赋抽簪间仍见用世之志"。这种矛盾心境通过"饶"与"随"的虚字呼应得以消解,展现初唐诗人特有的"入世中的出世情怀"(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全诗以"即事"为表,以"写心"为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称其"景语皆情语,物色尽意绪"。在青绿山水般的设色中,完成了一次精神的还乡。

点评

王维此诗,如青绿山水卷轴徐徐展开,笔致疏淡而意境丰饶。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摩诘五律,每于闲处著力,而天然之趣自流齿颊间",此作正是其"以画入诗"的典范。

"断山疑画障"二句最得神韵。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悬溜鸣琴,非止状景之工,更见心耳之澄澈",那山色如绢本设色,飞瀑若焦尾清音,物象与艺术意象在此浑然相融。

诗中"草遍"、"花开"一联,钱钟书先生《谈艺录》点出其时空交叠之妙:"南亭北院,非实指方位,乃心境之开阖。春草连天是横向铺展,繁花深院则纵向延伸,王右丞最擅此等空间经营法。"

末联"抽簪"之喻尤为历代评家激赏。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解析道:"酒赋抽簪,非真欲挂冠,实陶渊明'久在樊笼里'之意。然摩诘笔致较靖节更显空灵,只以'随兴'二字轻轻带过,便觉仕隐之念皆化入云烟。"

通观全篇,恰如苏轼所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春旦烟霞与故年松竹相映,南亭草色共北院花光交织,在闲适的表象下暗藏著唐人特有的生命圆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