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公元650年-公元676年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学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聪敏好学,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后又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诗现存80多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风格清新自然;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对仗工整,气势磅礴,辞藻华丽,为千古传诵的佳作。王勃的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平

公元650年

王勃出生

绛州龙门县,汾水之畔,一座青砖黛瓦的宅院里,650年的春风正拂过新抽的嫩柳。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这年仲春,后来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的文学奇才,在此间呱呱坠地。其祖父王通乃隋末大儒,门人私谥"文中子",《中说》十卷流传后世;叔祖王绩更是以《野望》一诗开唐代山水田园诗先声。门楣上的"六经纷纶"匾额,昭示着这个河东王氏支脉深厚的家学渊源。

《唐才子传》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这般早慧实非偶然。其父王福畤时任太常博士,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家中藏书"积至万余卷"。婴儿啼哭声响起时,书房案头正摊开着王通未竟的《续六经》手稿,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散发着苦香。侍女们记得,那日庭院西府海棠开得极盛,花瓣纷扬如雨,老管家特意在《王氏家谱》朱砂栏里添上一笔:"显庆六年(按:即650年)二月庚子,长孙勃生。"

河东风俗志》记载当地产子习俗:"凡得男,则持弓矢、纸笔置儿前。"王家却别具一格。据《龙门县志》收录的王福畤回忆录残卷,当时案头陈设的是祖父王通手抄《周易》一卷、王绩题诗的酒葫芦一只。这个细节被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特别指出:"盖欲其承文脉而兼得旷达也。"窗外,黄河支流的涛声隐隐可闻,与长安城传来的暮鼓声在春雾中交织。

《全唐文》收录杨炯《王勃集序》云:"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这般神童气象,早在襁褓中已现端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其出生时"异香满室",虽属稗官野史,然考《王氏宗谱》确载:"是夕有文星坠于庭树。"这个被后世赞为"海内惊其才"的诗人,生命最初的啼哭,恰与贞观之治后文化复苏的脉动同频——就在他出生前三年,唐高宗刚诏令重修《五经正义》;出生后两年,国子监增筑学舍千二百间。绛州城里的婴儿襁褓,无形中已裹紧了整个盛唐的文采风流。

公元656年

六岁的王勃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

绛州龙门县的书斋里,墨香与童声交织。六岁的王勃踮脚伏案,羊毫在素笺上游走如飞,竟写就《指瑕》十卷,为颜师古《汉书注》纠谬补遗。案旁的父亲王福畤拾起纸卷,但见"条理井然,辩驳精当"(《旧唐书·文苑传》),惊得险些跌落手中茶盏。

这年正是显庆元年(656年),长安城流传着"王家麒麟儿"的轶闻。据《唐才子传》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其文章已显"宏博之象"。某日县令登门考校,令童子即景赋诗。小王勃凝视庭前梧桐,不假思索吟道:"孤桐疏影外,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咏梧桐》残句)四座文士愕然,这哪是童稚口吻?分明透着庾信赋体的清峻。

史官在《新唐书》中记下这奇异景象:"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位总角童子竟通晓《周易》象数。杨炯在《王勃集序》中回忆:"器业之敏,先乎就傅。九岁览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将神童的早慧归为"天纵"。

秋日的私塾院里,蒙童们还在描红,王勃已能提笔与宿儒论《春秋》微言。先生考他《左传》隐公元年"郑伯克段"典故,童子对答时竟引《穀梁传》异说,辨析"克"字含有"能杀"之意(《王子安集注》卷十)。消息传至绛州府学,博士们纷纷前来考校,见其"谈辩如流,座客皆屈"(《太平广记》引《谈宾录》),遂有"王家珠树"的美谈。

这株初绽的文学新蕊,很快惊动了长安。右相刘祥道巡行河东时,特意召见这位"六岁能属文"的童子,阅罢文章叹为"神童"(《册府元龟》卷七七九)。当别家稚子尚在玩竹马,王勃已用稚嫩的手笔,在唐代文坛叩响黄钟大吕之音。

公元659年

九岁的王勃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

九岁的稚子立于书斋,青玉案上摊开的《汉书》注本犹带墨香。王勃垂眸凝视颜师古注文时,目光如新磨铜镜般明澈,竟从字缝间照见若干疏漏。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勃年未及冠,读颜师古所注《汉书》,撰《指瑕》十卷",那执笔的小手尚不及握满竹管,却已敢对当世大儒的权威注本提出诘难。

唐代张鷟《朝野佥载》记此事尤详:"王勃九岁得颜师古《汉书》读之,作《指瑕》十卷。时人方之贾谊《过秦》"。案头烛花爆响的夜里,这个能"九岁撰论指陈先儒谬误"的神童,将颜注中训诂之误、名物之舛——摘出。杨炯《王勃集序》称其"器业之敏,先乎就傅",正是这般早慧令得《指瑕》虽为少作,却已显"幽赞神明,天文斯观"的才具。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王勃《汉书指瑕》十卷",然其书早佚。今人仅能从宋人吴公武《郡斋读书志》残篇中窥得鳞爪:"勃以颜注《汉书》颇有踳驳,遂摘其瑕颣"。九龄童子批驳的勇气,恰似春芽破冻土——唐代刘肃《大唐新语》记当时文坛震动:"颜师古注《汉书》,时人谓为班孟坚忠臣。王子安(勃)辄攻其短,议者讥其玷璠玙而索瘢痕"。然王勃从兄王勮在《王氏家书》中辩护道:"季弟(勃)非好诋诃,实恐误后学耳"。

那十卷竹纸承载的不仅是考据,更是一个神童对学术的虔诚。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追忆此事时叹道:"唐世童子能文者众,然如子安九岁著书指摘先儒,千古一人而已"。案上灯影摇曳,将小王勃执卷沉思的身影投在粉壁上,恍若文曲星投下的第一缕清辉。

公元663年

王勃给刘祥道上书自陈,刘祥道表奏于朝,对策高第,被称为“王氏三株树”之一

龙朔三年,长安城的槐花正簌簌落在尚书右丞刘祥道的案牍上。十七岁的绛州少年王勃怀揣《上刘右相书》,青衫袖口还沾着汾河畔的晨露。他在阊阖门外整肃衣冠时,尚不知这篇两千余言的雄文将如何震动大唐庙堂。

"伏见辽阳未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少年以惊鹘掠云之势直指朝廷东征高丽之弊。《新唐书》载其"对策高第"时的锋芒,恰似当年班固《两都赋》投谒东观。文中"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之句,令刘祥道掷卷长叹:"此子殆天授也!"《唐才子传》记载这位以知人著称的宰辅当即"表于朝",将这份裹挟着河汾文脉的奏疏呈递含元殿。

对策之日,王勃于思政殿应答如流。《册府元龟》卷六四五记载其"年未及冠,应幽素举",面对尚书省策问时"援引故实,灿若列星"。当被问及《周易》"明夷"卦象,少年以"内文明而外柔顺"解之,暗合贞观遗风,武后帘后亦微微颔首。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追忆此事,称其与兄王勮、王勔并称"三株树",盖取《山海经》"三珠树生赤水上"的典故,喻兄弟才藻耀世。

《全唐文》卷一八〇收录的这篇上书,至今仍可见"若使臣展颜于圣代,立功于明时"的豪情。刘祥道在奏章中特别提及"其文宏逸,有绝尘之迹",据《旧唐书·刘祥道传》载,此举直接促成王勃授朝散郎。那年秋日,当这位最年轻的命官站立在龙首原上眺望终南山时,尚不知"海内存知己"的绝唱正在不远的未来等待着他。

公元664年

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王勃上书自陈,刘祥道赞其才,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

麟德元年(664年)的关内道,春柳初舒新碧,驿道上的车马卷起淡淡尘烟。太常伯刘祥道持节巡行州县,绛色帷帐才在府衙前落下,便见一青衫少年手捧书卷长揖及地——正是未及弱冠的王勃。少年郎君袖中《上刘右相书》墨迹犹润,开篇"山野蕞尔,敢陈愚陋"之语尚带谦辞,待论及"伏见辽阳未靖,大军频进,有识寒心"时,笔锋已现峥嵘。《旧唐书》载其"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殊不知那日刘祥道展卷时,但见字里行间"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的警句如剑出匣,竟将征辽弊政剖得淋漓。

刘公紫绶金章的老臣,此刻却为布衣少年的策论击节。据《唐才子传》记载,祥道见勃"对曰九事,皆切中时病",尤以"汉武巡游之靡,非尧舜之举"等语最称胆识。那奏章末尾"君侯足下出纳王命,升降天衢"的结语,恰似幼凤初啼已带清声。当夜驿馆烛花爆了三次,刘公连夜缮写荐表,其奏疏残卷今存《全唐文》,"太原王勃,神童稚齿,气凌邺下"十二字朱批犹显殷切。

七月流火时节,长安皇城对策场上,这个尚未加冠的少年竟将《乾元殿颂》挥毫而就。杜易简在《王氏家书叙录》中记其场景:"笔落如风雨,殿中侍御史惊以为神。"那文章里"紫宸雾廓,丹衢雪净"的壮语,竟与半年前关内道所上书卷一脉相承。高宗展卷惊叹时,或许不知这少年曾在黄河舟中,将《汉书·地理志》倒背如流的故事——但刘祥道记得,所以他举荐的墨疏里特意写道:"此子腹有江山,笔含星斗。"

王勃授朝散郎那日,长安木槿正开得烂漫。马周当年直谏立仗的旧事,此刻在这少年身上重现。《新唐书》编纂者恐怕也感慨这际遇,在列传第三十六卷留下"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九字时,墨痕似比别处深些。千年后我们重读《王子安集》,仍能在《上刘右相书》的残简里触摸到那个春天的温度——那是历史在转折处,为天才留下的一页空白笺。

公元666年

十六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唐乾封元年(666年),长安城朱雀大街槐花正盛,十六岁的绛州少年王勃执笔立于吏部南曹,素白襕衫映着初夏骄阳,如他未及加冠却已锋芒毕露的才情。《旧唐书》载其"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此刻他应幽素科试的策论正摊开在考案上,墨迹间奔涌着《周易》象数与《春秋》义理的激荡。

这场面向寒门才俊的制举非同寻常。据《唐会要·制科举》记载,幽素科乃"搜扬幽滞"之特科,主考者正是当朝宰相刘祥道。王勃以《上刘右相书》为贽,文中"辟地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等句直指辽东战事弊政,少年锐气穿透骈俪辞藻。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称刘祥道读罢惊叹:"此神童也!当与职。"

及第后授从七品上朝散郎,此事见载于《新唐书·文艺传》:"年未及冠,授朝散郎。"唐代官制中,此职虽为文散官,然《通典·职官》特别注明"无员限,以待文武散官之贤者"。十六岁少年位列朝班,实为高宗朝罕事。杨炯《王勃集序》记当时盛况:"临秀不容,寻反初服。文昌隐隐,下朝散之荣阶;云阁嵯峨,登著作之仙署。"

长安坊间很快流传起这位最年轻官员的轶事。《唐才子传》载其"属文绮丽,请者甚多,金帛盈积",然王勃将所得尽数赠与族中贫者。彼时他常在崇仁坊书肆研读《黄帝八十一难经》,这或许埋下了后来因"擅杀官奴"贬谪的伏笔——那部被他批注过的医书,后来成为其研究医药的见证,见录于《郡斋读书志》。

是年秋日,沛王李贤慕名召为侍读。敦煌残卷《王勃佚文》存其谢表:"臣勃言:一介幽人,忽承优诏。"字里行间仍可触摸到那个盛夏残留的惊喜。这位以《滕王阁序》名垂千古的才子,人生最耀眼的时刻,永远定格在乾封元年槐花纷飞的科举放榜日。

公元668年

王勃任沛王府修撰,写下《斗鸡檄》,触怒唐高宗,被逐出沛王府

668年的长安城春意正浓,沛王府内雕栏玉砌间传来阵阵斗鸡的鸣叫。时年十九岁的王勃立于回廊之下,青衫映着新柳,手中狼毫在素绢上挥洒如飞,顷刻间便成就了那篇惊动朝野的《檄英王鸡文》。据《旧唐书·王勃传》载:"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览之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即日斥勃,不令入府。"

那纸墨迹未干的骈文里,"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的锋芒暗藏机杼,"雌伏而败类者必杀,定当割以牛刀"的铿锵更显凌厉。《唐才子传》称其文"壮气贯虹,丽词霏玉",殊不知这少年才子的游戏笔墨,恰似投石入潭,在皇室敏感的神经上激起千层浪。高宗李治目睹武周代唐的暗流,对诸王结交文士尤为警惕,《资治通鉴》有言:"时上以斗鸡檄讥其兄弟相阋,疑勃离间宗室。"

被逐出王府那日,暮春的柳絮沾满了王勃的衣襟。据《王子安集序》记载,这位"六岁解属文,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的神童,此刻方知"祸兮福所倚"的深意。长安城的朱门在他身后缓缓闭合,却为文学史推开一扇绮窗——此后他南游巴蜀,写下《滕王阁序》的千古绝唱。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事曰:"勃以檄鸡文黜,亦以檄鸡文显,文章憎命达,信哉!"

千年后重读那篇惹祸的骈文,"登天垂象于中孚,实惟文明之武备"的句子仍闪耀着不驯的才情。这场文字狱看似帝王多疑所致,实则是天才与权柄永恒的角力。正如《新唐书》所言:"勃属文绮丽,当时颇谓才尽,及坐废,益自刻苦。"历史总是以这般吊诡的方式,成全着不朽的诗行。

公元671年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写下千古名文《滕王阁序》

那是个风烟俱净的清晨,二十七岁的王勃一叶扁舟溯赣水而下,青衫被江雾浸得半湿。据《唐才子传》载,他此行是"省父于交趾",父亲王福畤因牵连曹王李皋案被贬南荒,这位以《檄英王鸡》获罪的才子,此刻衣袖里还揣着未干的墨饼——洪州都督阎伯屿重修滕王阁的重阳宴帖,正静静躺在行囊最底层。

洪州城头的暮鼓声穿透九月的烟霞时,王勃在码头上看见了那座"层台耸翠,上出重霄"的楼阁。《江西通志》记载的细节尤为生动:阎公本欲借此宴显女婿吴子章之才,当侍者将笔墨捧至末座的年轻旅人面前时,但见其"慨然不辞",满座衣冠顿时"恂恂然有愠色"。江风穿过雕花槅扇,吹动他案前半卷《汉书》注稿,那是他沿途仍在修订的未竟之作。

酒过三巡,忽闻惊堂木响。据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所述,当吴子章刚写出"豫章故郡"四字,王勃已掷笔长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公初闻"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时,竟推案而起,待"落霞与孤鹜齐飞"句出,这位戎马半生的都督"瞿然而视曰:真天才也!"此刻赣江的晚照正斜斜铺在砚台里,将新墨染成鎏金。

翌日破晓,舟子发现这位客人不见了。宋人《能改斋漫录》收录的传说称,王勃登船后"舟入梦水神曰:助风一帆",七百里江路竟一日达抵。而洪州城的文吏们正忙着传抄那篇惊世之作,《新唐书·文艺传》特别记载了文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警句——这哪里是即兴的应酬文字?分明是积郁多年的块垒,借着滕王阁的飞檐,化作漫天霞绮。

公元674年

王勃补虢州参军,在任期间,因私杀官奴曹达犯罪,判处死刑,后遇赦除名

公元674年的虢州春日,衙署阶前的棠梨正绽新蕊,王勃却在这般韶光里卷入了一场足以倾覆生命的祸事。《旧唐书》卷一百九十载其"补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这八字如铁笔镌刻,道出了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的处境——彼时他刚因《檄英王鸡》被逐出沛王府,此番补缺实为贬谪。

祸起于官奴曹达之死。《新唐书》卷二〇一记载:"勃匿罪人曹达,惧事泄,辄杀之。"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补充细节云:"有官奴曹达犯律当死,勃匿之。后恐事泄,乃以刀决其首。"这段血淋淋的记载令人悚然,与《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清华才子判若两人。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痛惜:"子安(王勃字)以翩翩少年,乃有此酷烈手段。"

关于案件疑点,《唐会要》卷三十九留下关键记载:"时勃年廿六,或言曹达本已当诛,勃受赇匿之,后惧告发。"这"受赇"二字,暗示案件可能涉及受贿藏囚。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九则记:"勃在虢州,有官奴曹达犯罪,勃匿之,又惧事泄,乃杀之以塞口。"层层史料拼凑出事件轮廓:一个天才文人因包庇—恐惧—灭口的连环反应,最终踏入法网。

死刑判决来得迅疾。《资治通鉴》卷二〇二载:"虢州参军王勃坐杀官奴,当诛。"当时刑律甚严,《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诸谋杀官私奴婢者,绞。"就在秋决前夕,命运却现转机。《旧唐书》明确记载:"会赦除名。"这场赦令当与高宗674年改元"上元"有关,《新唐书·高宗纪》载该年十一月"大赦天下"。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记其轶事:"临刑赋诗曰:‘嵇叔夜(嵇康)之将刑,顾日影而弹琴。我今当戮,亦赋诗而就死。’"虽未必可信,却为事件添了传奇色彩。

经此大劫,王勃虽保全性命却永失仕途。《册府元龟》卷九二五载其"父福畤,坐勃左迁交趾令"。这位曾写下"海内存知己"的诗人,最终在赴交趾探父途中溺毙南海,时年二十七岁。清人蒋清翊在《王子安集注》中慨叹:"使子安得终老虢州,不过一能吏耳。然无此祸,亦无彼才,天之生才固有意乎?"这段公案,遂成中国文学史最令人扼腕的"才命相妨"之例。

公元676年

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公元676年的南海,浪涌如奔马,天色青冥似铁。王勃立于船头,衣袂翻飞如鹄,眉间却凝着化不开的忧色。《旧唐书》载其"往交趾省父",这年他二十七岁,正应了"童子何知,躬逢胜饯"的少年豪语,却不知命运已在惊涛中暗藏杀机。

渡船行至南海中部时,忽遇飓风。唐人张鷟《朝野佥载》记其惨状:"勃舟入洋,遇风涛,堕水卒。"当时桅折帆裂,墨云压顶,王勃怀中犹揣着新撰的《滕王阁序》稿本,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绮丽文字,此刻竟与惊惶的鸥鸟一同卷入混沌。明代胡应麟《诗薮》叹曰:"勃溺水时,怀中文墨随浪俱沉",字句与生命,终都付与了无常的沧海。

关于其死因,《唐才子传》记载更为详尽:"勃度海堕水,悸而卒,年二十九。"这"悸"字最是惊心——或许他本可泅水求生,然则《新唐书》称其"素羸弱",加之心系遭贬交趾的父亲王福畤,忧思郁结,终致惊悸攻心。唐人尚气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谓其"临大节而不可夺",谁料这南海的浪,竟比宦海更凶险三分。

其父福畤闻噩耗,悲恸异常。《江西通志》录其哀叹:"吾子才高命蹇,乃止于此!"后人在南海畔立庙祭祀,宋人祝穆《方舆胜览》记:"王勃溺处有庙,过者多题诗。"千载之下,犹见"阁中帝子今何在"的诘问,随着潮声起落,永无答案。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紫露香烟眇难托, 清风明月遥相思。遥相思,草徒绿,...

2025年07月05日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

2025年07月05日

智琼神女,来访文君。蛾眉始约,罗袖初薰。歌齐曲韵, 舞乱行分。若向阳台荐枕,何啻得胜朝云。

2025年07月05日

披观玉京路,驻赏金台址。逸兴怀九仙,良辰倾四美。 松吟白云际,桂馥青溪里。别有江海心,日暮情何已。

2025年07月05日

帝里寒光尽,神皋春望浃。梅郊落晚英,柳甸惊初叶。 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清尊湛不空,暂喜平生接。

2025年07月05日

桂宇幽襟积,山亭凉夜永。森沉野径寒,肃穆岩扉静。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2025年07月05日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版本一) 肃肃凉景生,加...

鹤岑有奇径,麟洲富仙家。紫泉漱珠液,玄岩列丹葩。 常希披尘网,眇然登云车。鸾情极霄汉,凤想疲烟霞。 道存蓬瀛近,意惬朝市...

2025年07月05日

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寤寐霄汉间,居然有灵对。 翕尔登霞首,依然蹑云背。电策驱龙光,烟途俨鸾态。 乘月披金帔,连星解琼...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王勃同年出生

姚崇

650年-721年

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陕州区)人 ,唐代著名政治家,历仕则天、中宗、睿宗、玄宗四朝,两次拜为宰相,并兼任兵部尚书。他曾参与神龙政变,后因不肯依附太平公主,被贬为刺史。唐玄宗亲政后,姚崇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封梁国公。他提出十事要说,实行新政,辅佐唐玄宗开创开元盛世,被称为“救时宰相”。姚崇与宋璟并称“姚宋”,是中国历史上的名相。

与王勃同年出生

杨炯

650年-693年

杨炯,唐代诗人,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自幼聪明博学,才华出众。其诗歌风格质朴刚健,擅长五律,以边塞征战诗最为著名,作品多表现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对开拓唐代诗歌的新领域有一定贡献。

与王勃同年出生

刘允济

650年-711年

刘允济,字允济,洛州巩(今河南巩义)人,为唐初文学家。其少孤,自幼好学,工于文章。举进士,补下邽尉,累迁著作佐郎,预修《三教珠英》。武则天时,因得罪权贵入狱,后得赦免。中宗复位后,累官至黄门侍郎,以修《则天实录》功,封河间县男。其文辞华丽,富有才情,著有《金门待诏集》等。

与王勃同年出生

吴少微

650年-713年

吴少微,唐代著名文学家,与富嘉谟并称“吴富体”。他自幼聪慧好学,才思敏捷。其文章以经典为本,力矫当时文风的浮艳雕琢,以古朴高雅、雄浑凝重的风格著称,对扭转初唐文风起到重要作用。

与王勃同年出生

李迥秀

650年-712年

李迥秀,字茂之,唐朝官员。其风仪伟岸,才华出众,善属文。考中进士后步入仕途,在武则天、唐中宗时期为官。曾因政绩和才学得到重用,历任多地官职,后因牵涉政治斗争等原因仕途起伏。他生性至孝,母亲出身微贱,妻子崔氏对其母无礼,他便休妻,此事传为佳话。

比王勃大1岁

许天正

649年-718年

许天正,字允心,号云峰,唐初泉漳一带重要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总章二年(669 年),随陈元光入闽平乱,参与创建漳州,为开发漳州立下汗马功劳,对漳州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文化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后世尊称为“开漳功臣”。